教育心理學2019總結名詞北京版

2021-10-27 08:40:50 字數 3576 閱讀 2231

教育心理學——名詞

第一章教育心理學概述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學校教育情境中,學與教及其互動過程中產生的心理現象及心理規律的科學。

觀察法——是有目的、有計畫的觀察被試者在一定條件下的表情、動作、語言、行為的變化,並按時間順序作出詳盡的記錄,然後進行分析處理,從而了解、判斷其心理活動的一種方法。

實驗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計畫的嚴格控制活創設條件以主動引起或改變被試的心理活動,從而進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自然實驗法——是在日常生活背景下,對人的活動中的某些條件、活動程式加以控制活改變來研究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方法。

行動研究法——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研究,旨在創造性的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

第二章中小學生心理發展與教育

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程序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

圖式——是指個體對世界的直覺、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同化——個體將環境因素納入已有的圖式之中,以加強和豐富主題的動作。

順應——個體改變自己的動作以適應客觀變化。即當有機體不能利用原有圖式接受和解釋新的刺激情境時,有機體就會對自身原有圖式作出相應的改變,以適應新的情境。

平衡——個體通過著急我調節機制使認知發展從乙個平衡狀態向另乙個較高的平衡狀態過渡的過程。

人格——又稱個性,是指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並使其與他人的行為有穩定區別的綜合心理特徵。

自我意識——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邊事物的關係的意識。

認知方式——又稱認知風格,是指個體偏愛的資訊加工方式,即個體在對外界資訊的感知、注意、記憶、思維和解決問題等認知活動中加工和組織資訊時所表現出來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

學習風格——是學習者特有的認知、情感和生理行為,它是反映學習者如何感知資訊、如何與學習環境相互作用並對之作出反應得相對穩定的學習方式。

性格——是指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的一種穩定的態度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性格是人與人相互區別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第三章學習的基本理論

學習——指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憑藉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變化。

強化——凡是能提高反應概率或者反應發生可能性的手段,可以稱為強化。

正強化——是指個體在作出某種反應之後,呈現乙個愉快的刺激,使同類反應再次發生的概率增加。

負強化——是指個體在作出某種反應後,消除某種厭惡的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從而使同類行為在類似情境中發生的概率增加。

懲罰——如果行為之後的結果使反應發生的概率或者反應發生的可能性降低,就是懲罰。

消退——通過消除正強化,從而消除或降低某種行為發生的可能性。

先行組織者——是先於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高於學習任務,並且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相關聯。

第四章學習動機

動機——是指引起和維持個體的活動,並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

學習動機——是指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並指示行為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

學習需要——是指個體在學習活動中感到缺乏、不平衡而力求活動滿足的心理狀態。

學習期待——是個體對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目標的主觀意向。

成就動機——是在任的成就需要基礎上產生的,它是激勵個體對自己所認為重要的或有價值的工作樂意去做,並努力達到完善地步的一種內部推動力量。

自我效能感——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的從事某一種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第五章學習的遷移

學習的遷移—— 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

第六章知識學習

知識——認知心理學認為,知識是對資訊的表徵。

陳述性知識——是指人類心智表徵事實、觀念與概念的方式,由於可以用口頭活書面語言的方式來陳述這種知識。這類知識主要用來回答「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的問題。

程式性知識——指導個體如何執行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識。主要回答「做什麼怎麼做」的問題。

下位學習——學習者原有的觀念是帶有總體性的上位觀念,新學習的觀念是它的下位類屬觀念。

上位學習——又稱總括性學習,就是通過綜合歸納來活動新意義的學習。

並列學習——通過並列獲得意義的學習。

第七章技能學習

技能——是指個體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練習而形成的確保某種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

操作技能——又稱動作技能或運動技能,它是指肌肉骨骼的運動實現的合乎法則的程式化。自動化和完善化的外顯動作方式。

心智技能——也可稱做認知技能或智力技能,它是借助內部言語在頭腦中完成的智力活動方式。

操作的定向階段——指學習者了解操作活動的結構與動作程式要求,在頭腦中建立起操作活動定向映像的過程。--

高原現象——在練習中期,練習曲線中間有乙個明顯的或長或短的進步停頓期,在教育心理學中把這種現象叫做「高原現象」。

原型——通常是指那些被模擬的某種自然現象或過程。

原型操作——依據心智技能的時間模式,把主體在頭腦中應建立起來的活動程式計畫,以外顯的操作方式付諸執行。

原型內化——就是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向頭腦內部轉化,由物質的、外顯的、展開的形式變成觀念的、內潛的、減縮的形式的過程。

第八章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學習者為了提高學習的效果和效率、有意識制定的有關學習過程的複雜的方案。

複述策略——在工作記憶中為了保持資訊而對資訊進行重複的過程。

精加工能幫助學習者將資訊儲存到長時記憶中去,是把新資訊與頭腦中的舊資訊建立聯絡,以此增加新資訊的意義的學習策略。

元認知——對自身認知的認知。具體的說,就是個人對自己的認知過程及結果的意識與控制。

第九章問題解決與創造性

問題解決——高階形式的學習活動。是指個人應用一系列的認知操作,從問題的起始狀態達到目的的狀態的過程。

問題——給定資訊和要達到的目標之間有某些障礙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創造性——是指個體產生出新奇獨特的、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

第一十章品德的發展

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它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準則和規範行為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徵和傾向。

第一十一章學校群體心理

群體——兩個人以上,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以一定的方式聯絡在一起進行活動的人群。

群體規範——是群體中每個成員必須遵守的思想和行為的標準。

群體凝聚力——指群體對每乙個成員的吸引力。

非正式群體——是指那些以個人之間共同的價值觀、興趣、愛好和友誼為基礎而結成的群體。

第一十二章學生與教師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就是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

職業倦怠——指個性無法應付外界超出個人能量和資源的過度要求而產生的身心耗竭狀態。

第一十三章教學目標與評價

教學評價——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有系統的收集、綜合和解釋並對其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

標準化成就測驗——以標準化方式命題、施測、計分和進行解釋的。

信度——測驗的可靠性,即多次測驗分數的穩定、一致的程度。

效度——測量的正確性,即乙個測驗能夠測量出其所要測量的東西的程度。

區分度——測驗專案對所測量屬性或品質的區分程度或鑑別能力。

檔案袋評價——也稱成長記錄袋,是指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請學生持續一段時間主動收集、組織與反思學習成果的檔案,以評價其努力、進步、成長的狀態。

教育心理學名詞總結

名詞解釋 學習 學習是個體在特定情境下,由於練習或反覆經驗而產生的行為,能力或傾向上的比較持久的變化及其過程。遷移 一種情境中的學習對他在其他情境中的學習和行為的影響,稱為學習遷移。學習定勢 也稱學習心向,是指學習者進行學習活動時的心理準備狀態。學習者在以往的學習中形成的願望 態度 知識經驗 思維方...

心理學名詞

1 心理發展 是指個體從出生 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程序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2 心理發展關鍵期 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期是指某些行為或心理機能在發展的某一特定時期,在適當的條件下才會出現,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當條件,這種行為或機能就難以產生甚至永遠不能產生,並將對以後的發展產生難...

教育心理學名詞解釋

第一章概論 1 心理學 08.10 04.04 是一門以解釋 和調控人的行為為目的,通過研究分析人的行為,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2 意識流 08.04 機能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詹姆斯批評構造主義心理學指靜態地研究意識的元素,而忽略了意識的連續性,意識是像水流一樣的,他稱之為 意識流 3 現場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