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於丹《論語》心得與感悟」體會

2021-10-10 12:29:33 字數 1849 閱讀 6834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書,兩千五百年來,穿越歷史的長河,以她簡潔、樸素的智慧型,影響、感悟著中國歷朝歷代的人們,今天也在影響著我們。

回過頭細細想想,上學期間我們就斷斷續續接觸過孔子《論語》中只言片語,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十而立」等等,囫圇吞棗不甚理解。古詩詞學的不是太好,總覺得《論語》讀起來很難讓人理解,感覺有點苦澀、難懂,所以一直都沒有深入、系統地去學習。

適逢公司推薦學習於丹教授《於丹〈論語〉心得》和《於丹〈論語〉感悟》這兩本書,被於丹教授白話詮釋孔子那些晦澀難懂的經典思想、智慧型所感動,讀完《於丹〈論語〉心得》和《於丹〈論語〉感悟》這兩本書,對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及智慧型之道、學習之道、孝敬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愛之道等有乙個徹頭徹尾的領悟和心靈的震撼,收穫頗豐,更讓人領略到的就是一種智慧型,是對自己得失缺憾正確對待的認知,是一種心態,是一種理念,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當然,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用樂觀的精神去面對世界。其次,要盡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

「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亡羊補牢為時不晚,一味地悲觀、哭泣而不去面對現實只會增加自己的痛苦。

於丹教授書這兩本書的真諦,就是要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即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現代人太需要心靈快樂的生活了。

這無疑是給我們這些在塵世忙碌奔波的人們送來的一碗心靈雞湯。

書中感悟最深的是一則佛家小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緣,走到河邊,見乙個姑娘正發愁沒法過河。老和尚對姑娘說,我把你背過去吧。於是就把姑娘背過了河。

小和尚驚得瞠目結舌,又不敢問。這樣又走了二十里路,實在忍不住了,就問老和尚說,**啊,我們是出家人,你怎麼能揹著那個姑娘過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了,你怎麼背了二十里地還沒放下?

在現實生活中,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我們生活得不夠歡欣,不夠幸福?總有很多的困惑尤其是年輕人,一些人或一些事總讓你感到不平,那是因為我們的眼睛總是看物質太多,看心靈太少。人們也總喜歡比較,看見別人的別墅,豪華轎車,名貴衣衫、箱包,大把大把消費等,就不能拋開與物質的糾纏,就像「老和尚揹著那個姑娘過河,小和尚背了二十里地還沒放下"一樣,許多人也可能一輩子放不下,這天天不是個滋味,左想也不是,右想也不是,也不想想自己能否達到那個地步,不去聽一聽心的聲音,按照最現實、最真實的想法去行事,去體驗真正的快樂。

當然我們在努力奮鬥,但不能揹負乙個過重包袱去前行,心中始終充滿不滿、怨恨,滿眼都是物質。佛家有句話:「玫瑰就是玫瑰,荷花就是荷花。

」兩者始終無法比較。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這句話已深深烙在我心裡,同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

於丹教授講授的論語,讓我明白:要踏踏實實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做事、以誠相待地交友;學會放棄、學會捨得、學會寬容、學會立志、知道什麼是「仁義」、「道德」、「忠恕」,如何做到「忠恕」等等。繼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這樣自己會變得完善、充實,才會更好的完成的各項工作,更好的履行職責,服務於社會,服務於人民,服務於自己,服務於自己的心靈。

讓我們品味人生,修身養性,愉快工作,無悔一生。

二○一二年九月十九日

於丹論語心得感悟

論語 是一本記錄著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的語錄。我們從小學開始就接觸它,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在都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今,於丹教授用自己獨到的視角,將這樣一本古老的書籍,用現代的眼光進行系統的解讀和闡釋,拉近了我們普通人和聖賢之間的距離。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公升起,西邊落...

讀於丹論語心得

翻讀 於丹 論語 心得 感佳句頗豐,甚者有二,特記之於下,以供自饗 一 天地人之道 人的意義跟天和地是一樣的,天地人並稱為 三才 所以,依孔子看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應該自重的。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度,也是儒家的一種態度。...

讀《於丹《論語》感悟》有感

掌控好自己的生活態度 暑假中我有幸拜讀了於丹教授的 於丹 論語 感悟 一書,對其中的道理雖然談不上大徹大悟,但也感到收穫良多。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 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結。而於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