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於丹論語心得

2021-08-29 15:58:17 字數 857 閱讀 6111

翻讀《於丹〈論語〉心得》,感佳句頗豐,甚者有二,特記之於下,以供自饗:

一、天地人之道

人的意義跟天和地是一樣的,天地人並稱為「三才」。所以,依孔子看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應該自重的。

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度,也是儒家的一種態度。

時常見到一些老師聲色俱厲,經常指責他的學生不該如何如何。那是這個老師沒有到境界,同時是這個老師不自信的表現。真正好的老師會像孔夫子那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著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

二、君子之道

孔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何為「仁者不憂」?

就是說,乙個人有了一種仁義的大胸懷,他的內心無比仁厚、寬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細節不計較,可以不糾纏於小的得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內心安靜、坦然。

何為「知者不惑」?

在區區半個世紀之前,乙個人一生可能就在乙個單位,婚姻基本上不會有任何變動,從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乙個大雜院裡。人們的煩惱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選擇性太小。

但在當今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是乙個繁榮時代帶給我們的迷惑。

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當我們很明白如何取捨,那麼那些煩惱也就沒有了,這就是孔夫子所說的「知者不惑」。

何為「勇者不懼」?

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兩強相遇勇者勝」,也就是說,當你的內心足夠勇敢,足夠開闊,你就有了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乙個真君子做到了內心的仁、知、勇,從而就少了憂、惑、懼。乙個人內心沒有了「憂」、「惑」、「懼」,自然就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強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學習的終極目的。

教師讀於丹論語心得

感悟之三 內心強大可填補遺憾 要做到內心強大,乙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為 鄙夫 這樣的人在沒有得到利益時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後又害怕會失去。既然害怕失去,那就會不擇手段維護既得的利益。如此患得患失的人,永遠不會有開闊的心胸。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缺少了關愛,早在50...

讀《於丹論語心得》隨想

心裡暗想,下學期不妨就來嘗識一下吧,這第三種態度的教育理念,看看到底會產生怎樣的效果呢?在我的極力推薦下老公也開始拜讀起這本書來,一天茶餘飯後兩人便交流起讀書的心得來,他說,讓他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孔子提出的三不,即所謂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他說,自我比照了一下,覺得自己好象做不到也做不好,我...

讀《於丹論語心得》有感

今年學期初學校組織全校教職工看了於丹教授的 論語 聽了她對 論語 的解讀,使我有一種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之感。其實 論語 告訴我們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書中語句 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度,也是儒家的一種態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