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丹論語心得

2021-08-29 15:59:19 字數 2492 閱讀 1406

《於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和乙個高尚的人在交談。 ——歌德

看《於丹〈論語〉心得》,彷彿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於丹娓娓道來,那樣一種從容謙仰的態度正是儒家所提倡和追求的。

寒假期間在家閒得無聊,本來打算找本**來看看,但尋覓好久還是沒找到可以一讀的感興趣的書,於是便找同學去借。到他那裡一眼就看到了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這本書,記得以前在網上無意看到了網友對這本書的看法,當時就感覺這本書應該不錯,再者於丹教授曾經上過**電視台的《百家講壇》,也算是個名人,所以便仔細閱讀了這本書。讀完之後感受頗深,真可謂受益匪淺,雖然談不上是大徹大悟,但是心靈上也有所觸動:

它使我重新認識了孔子,讓我領略到了一種獨特的智慧型,一種正確的心態,一種融入到當今社會中理性的道德。

說起《論語》,相信每乙個人都比較熟悉。它是我在念中學的時候閱讀過的一本書,是一本記錄了2500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的語錄。不過那時的我只是在語文課上機械得背誦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怎麼會想得到在社會高速發展的21世紀,竟然有一位女學者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將這樣一本古老的書籍,用現代的眼光進行閱讀和給以理解,拉近了我們普通人和聖賢之間的距離。這的確是極具創新意識和吸引力的一點。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但是,更多的人卻願意稱他為孔夫子,認為他代表了迂腐和固執。可是現在,於丹老師卻將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和現在這個繽紛的世界聯絡起來,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把這樣一本難以理解的古代典籍,結合現代的例項,變得更加通俗易懂,使我們更易悟出其中所蘊含的道理。還有,於丹老師筆下的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

正如易中天所說:「孔子沒有溫度,只有色彩」。

其實,簡單說來,《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通過很多故事告訴了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哲理。

下面,我從五個方面來談談《於丹〈論語〉心得》詮釋的「為人處事」:

(一)、為人之道。《論語》說的是人,如何做乙個真正的人,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暫,孔老夫子從各個角度,各種層面不斷地教誨我們,怎樣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總體概括為: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積極生活、和他人和睦相處、愛崗敬業、安于本職、獻於社會。

在物質生活得到不斷滿足的今天,人們卻顯得越來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虛。工作壓力大、貧富分布不均等等一些問題都具有普遍性,這使很多人都心理不平衡,怨聲載道。

於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述了這樣乙個故事:一座寺廟裡供著乙個花崗岩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台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

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想,這正是我們現在很多人心態的真實寫照,和別人攀比,比到最後常常悶悶不樂,鬱鬱寡歡。這是沒有什麼必要的,人要學會知足常樂。

(二)、處世之道。在社會交往中,無論是交友還是工作,人們都想找到乙個適中的生存法則,既對自己負責任,又對他人負責任。於丹教授在《論語心得》中,談到了乙個職業化的工作態度,「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就是說每個人要做好自己的份內事,也就是常說的本質工作,這也是現代企業管理所需要推崇的。

但是在很多單位,都提倡要多工作,最好是乙個人做幾個人的工作,這樣其實是不符合現代企業管理的。

(三)、交友之道。我想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過很多的朋友,但是究竟有幾個真正的朋友呢?究竟有誰會在你需要的時候伸出手來,幫你一把呢?

於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也提到了,對待朋友也要有一定的尺度,保留一條界限,朋友才能夠交往得久遠,有很多朋友間彼此傷害就是因為沒有保持一定的友情距離。可見,通過《於丹〈論語〉心得》,《論語》告訴我們的是一種交友方式:怎樣交朋友,交怎樣的朋友並要怎樣維護友情。

(四)理想之道。乙個人應該有理想。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變通,與時俱進,內在心靈完美、富足。

因為只有內心修為提公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處事。通過《於丹〈論語〉心得》,我們知道了這是孔子對人生理想的總結,這也被後人奉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五)人生之道。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軌跡,卻也成了後人的人生座標和價值體系。它就像一面鏡子,人們可以通過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軌跡。當然,人的年齡有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和社會年齡,但如果我們能在二三十歲時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並在內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價值體系,做到淡定從容,那這樣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義的生命。

從《於丹〈論語〉心得》中,我讀到了這份人生的價值體系。

於丹教授對《論語》的感悟是快樂的、豐富的、給人啟發的。通過讀《於丹〈論語〉心得》,我學會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並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狀態中,才能尋找到自己內心的那份安寧,也才能如孔子教導我們的那樣:

快樂地生活!

於丹論語心得感悟

論語 是一本記錄著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的語錄。我們從小學開始就接觸它,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在都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今,於丹教授用自己獨到的視角,將這樣一本古老的書籍,用現代的眼光進行系統的解讀和闡釋,拉近了我們普通人和聖賢之間的距離。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公升起,西邊落...

讀於丹論語心得

翻讀 於丹 論語 心得 感佳句頗豐,甚者有二,特記之於下,以供自饗 一 天地人之道 人的意義跟天和地是一樣的,天地人並稱為 三才 所以,依孔子看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應該自重的。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度,也是儒家的一種態度。...

教師讀於丹論語心得

感悟之三 內心強大可填補遺憾 要做到內心強大,乙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為 鄙夫 這樣的人在沒有得到利益時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後又害怕會失去。既然害怕失去,那就會不擇手段維護既得的利益。如此患得患失的人,永遠不會有開闊的心胸。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缺少了關愛,早在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