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讀書心得

2021-09-19 01:10:49 字數 1468 閱讀 9342

我選擇的書是鄉土中國,老實說這本書至今為止我還沒有讀完。但是,從我現在讀的內容來講,這本書給了我不少體會和啟發,當然也有不少疑惑,下面就其中的一些和大家分享。

首先,乙個給我很深的感觸是在文字下鄉那一節中,裡面提到這樣乙個觀點:農村人不愚笨,也不是沒見識。見識是相對而言的,你笑話農村人沒見過火車,說他沒見識,那城裡人見到荒草說是麥苗,我是不是一樣可以說他沒有見識。

看到這種觀點,我的心頭一震,心中暗自竊喜,因為自己曾經也有過這種想法。

我就在想,其實每個人的經歷都可以算是一種見識。假設兩個年紀相同的人,他們乙個生活在農村,乙個生活在城市,再假設農村和城市以同樣的速度在發展,那麼這兩個人在相同的時間內他們的見識就無所謂誰的見識多誰的見識少。或許你會說以相同的速度發展,這個假設是不能成立的,且不論他是否能成立,就算以不同的速度在發展,也不能說誰的見識多誰的見識少,因為對於同一種東西,你經歷的時間長一種感受,經歷的時間短則又是另一番體會。

如果再糾結一點來講,馬克思不是說世界是不斷變化的嗎,從絕對的變化來講,城市和農村都在時刻的變化之中,所以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講,他們每一天面對的也是新的世界,雖然這種新只是很少很少的。

這樣講可能會很糾結。但其實我只是想說明一點,那就是見識是沒有優劣之分的,見識只有多少之別,但是我們往往會從功利的角度去看待見識,總是覺得只有對自己有用的或是自己想了解的以後會用到的才算得上見識,覺得對那些看起來好像已經過時的或者自己認為是粗陋的就不是見識。

其實我覺得發生這宗現象歸根到底還是在於人們心中早已存在的對於城市和農村的偏見。雖然只是見識這乙個很小的方面,但折射出的是整個社會存在的一種價值取向。我們往往會用有色眼鏡去看待社會上的某一階層。

中國當今提倡和諧社會,國家採取經濟的或是政策上的措施去縮小這種差距。但是其實這種問題其實也早就根深於我們的文化中。

再次,「鄉土中國是乙個熟人的社會"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讀完那篇文章,你會覺得「鄉土」二字實在是用的太棒了。鄉土揭示了農村的本質,是中國農村一切現象的根源。

是的,鄉土意外著它具有穩固性,它不會輕易改變,這也就注定了中國鄉土社會是乙個熟人的社會。在乙個熟人的社會裡,彼此熟知對方的性格,所以在相處方式上就有了其約定成俗的方式。於是乎,傳統就被奉為至高無上。

這時我不由想到了那部令人糾結的電影《秋菊打官司》,讀完這本書,相信對於電影中秋菊在望著老村長拉走時那疑惑的表情會有你會有更深的理解。這應用我們的生活中,我想也是很有用的。比若說,同乙個宿舍四個人,生活習慣都會不同,這時候最明智的做法是入鄉隨俗。

而不是去討論誰的做法對誰的做法錯,因為沒用,即使你由中國社科院出的理論依據能夠證明你那樣做是科學的,但是在生活中,是沒用的。因為不符合當地習慣。況且這也不是說一些很舉足輕重的大事。

其實,最讓我感受深的是費孝通先生對生活的透徹思考和他的不以權威的眼光看事情,而是能夠跳出權威的包圍圈,得出自己的看法。就如文章中寫的,是一些很生活化的東西,我們也經歷但是我們卻不會思考。對於正處於拼命汲取知識的養分的我們大學生來說,學習前人的東西是重要的,但是也要在各種紛繁複雜的學術流派中保持一分屬於自己的觀點。

不斷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和頭腦去看待問題。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哲學與社會學學院王勇平 201011022913 鄉,國離邑民所封鄉也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從上面兩句話我們可以知道,鄉 本身應該是乙個區域 地理的範疇,而 土 應該是作為鄉的一種實質的存在。其實,當 鄉 與 土 組合在一起成為 鄉土 的時候,鄉土 已不再是一種簡單的地...

鄉土中國讀後感

費孝通的 鄉土中國 寫於解放前的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社會學著作。鄉土中國 不足五萬字,是一本典型的 大家小書 鄉土中國 研究的是根植於中國農村的鄉下人。中國有幾千年的農耕歷史,鄉土中國 在某種意義上是中國傳統的符號。在改革開放的當代中國,鄉土中國 這一符號有著實實在在的研究意義。鄉土中...

讀《鄉土中國》有感

長久以來,中國 不僅僅是乙個國家,也是乙個具有深厚內涵的代名詞。土氣 的帽子在中國冠了幾十年,至今仍然不能完全擺脫。其實,這也成為一種帶有象徵意義的形容。就 土 字而言,個人給予這種象形是筆直站立的中國人深深扎根於泥土中。中國的鄉土氣息,追溯其裡,我覺得費先生這句 從土里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