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色讀《鄉土中國》有感

2021-03-04 02:16:34 字數 1994 閱讀 8708

中國本色

——讀《鄉土中國》有感

費孝通先生說,「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從古至今,農民人口在社會總人口中比重是很高的,農民對社會的進步發展也作出了極大貢獻。作為一名從農村走出來的學生,我感到無比驕傲。

以前對自己生活的村子沒有太多感想,在讀完《鄉土中國》後再去回想,鄉土社會果然都是大同小異的。

在農村生活,土地就是命根子,也正是那些廣袤的土地養活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小的時候跟隨父母到田裡去播種或者收割,印象最深的是刮開蓋好的薄膜種玉公尺籽,再就是在秋收時節抱麥子。在北方,割麥是農活裡最苦最累的活,農民割麥的姿勢用「面朝黃土背朝天」來形容最恰當不過,母親心疼我,沒有讓我割過麥穗,於是我開始找尋新的「營生」——挖苦菜。

現在想來,土地真的好神奇,你播種它會生長,你不播種它也生長。苦菜就是那種自然生長的植物,挖它並不費事,田地裡到處可見,不一會兒就能挖一小筐,帶回家後用水淘了就能吃。「非典」那年,母親不信任小賣部的菜種,我就天天出去挖,那段時間家裡足足吃了乙個月的苦菜。

在鄉下,生活好像不用怎麼花錢,吃的自己都可以種,家家戶戶都有一口井,梨樹、沙棗樹什麼的也都有,柴火有葵花桿子和玉公尺棒棒,逢年過節的時候買些糖果、穿件新衣裳就是了。可見,土地孕育了多少生命,人們聚村而居確有一定道理。

費孝通先生分析說,中國農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說來有下列幾點:

一、小農經營每家耕地的面積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與耕地不會距離得過遠;

二、因水利灌溉的需要,他們聚在一起住,合作起來比較方便。

三、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衛。

四、土地平等繼承的原則下,兄弟分別繼承祖上的遺業,使人口數量在乙個地方一代一代地增長,成為相當大的村落。我生長的村子是由第二點和第三點決定的,因為我們那裡沒有農場,也不是以姓氏命名的村落,人們聚居一起除了是種習慣外就是合作的需要,村子裡稱為「變工」。尤其是在打麥場、絞玉公尺和刨籽瓜時節,由於每家的勞力有限,人們會就近叫著鄉鄰一起做工,效率也高,今天一起去張三家打麥子,後天再去李四家刨籽瓜,也就是「變工」。

這裡沒有任何商業行為,人們似乎約定俗成了某種共同遵循的規則,認為這樣做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這是乙個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社會學裡分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種並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前者是禮俗社會,後者是法理社會。

鄉村屬於前者,費孝通先生在書中說道,鄉土社會是靠親密和長期的共同生活來配合各個人的相互行為,社會的聯絡是長成的,是熟習的,到某種程度使人感覺到是自動的。只有生於斯、死於斯的人群裡才能培養出這種親密的群體,其中各個人有著高度的了解。我無比慶幸自己的童年能在鄉村度過,和我同齡的一代都是村子裡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看著長大的,整個村子裡的人都知道我,我也認識整個村子裡的人,而父母這一輩的人基本上都是稱兄道弟,平時見面都會很親切地打招呼。

鄉村裡的人都是彼此熟悉的,熟悉是長時間、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感覺。現代都市最缺少的也就是這種感覺,門對門的鄰居尚且不認識,更何況樓裡和小區的人,於是,在鄉土的本色裡開始產生出陌生的社會。

學者將東西方人民的性格作比較,說在西方社會爭的是權利,而在我們的社會卻是講交情。對於這個問題,也要從鄉土社會入手,它是孕育所謂現代人的搖籃,現代人最根深蒂固的共性是從鄉土裡帶來的,也是影響中國千年的儒家文化造成的。中西方的主要區別就是差序格局的不同,也即群己、人我的界限劃法問題。

西方人看重的是團體,而且公私分明,中國人則不然。就拿「家」來說,是最能伸縮自如的了。「家裡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乙個人,「家門」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羅任何表示親熱的人。

自家人的範圍是因時因地可伸縮的,大到數不清,甚至天下可成一家。每個人都有乙個關係網,好像把石頭丟在水面上發生的一圈圈波紋,裡層是和自己最親近的人,然後就是各種交情程度不同的人們了。

中國的本色是鄉土,而現在的主流是爭相到城裡立足,一些人是因為土地的有限接納不了村里人口的增長,另一些人則是趕時髦。鄉土社會發生了變遷,從血緣結合轉變到地緣結合是社會性質的改變,也是社會史上的乙個大轉變。就像費孝通先生在結尾所說的,鄉土社會是靠經驗的,他們不必計畫,因為在時間過程中,自然替他們選擇出乙個足以依賴的傳統的生活方案。

如此,希望土地依然是大自然哺育生命的土地,希望鄉村的生活更加美好!

讀《鄉土中國》有感

長久以來,中國 不僅僅是乙個國家,也是乙個具有深厚內涵的代名詞。土氣 的帽子在中國冠了幾十年,至今仍然不能完全擺脫。其實,這也成為一種帶有象徵意義的形容。就 土 字而言,個人給予這種象形是筆直站立的中國人深深扎根於泥土中。中國的鄉土氣息,追溯其裡,我覺得費先生這句 從土里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收...

讀《鄉土中國》有感

農村社會學和農村社會工作作業 鄉土中國 是費孝通在四十年代後期,根據其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 鄉村社會學 一課的內容而寫成的十四篇文章,整本書篇幅較小,但所謂 小書大意 這本書言簡意賅,精闢的分析出了中國鄉土社會的若干理論與實際問題。看完之後,感覺受益非淺,不過,在讚賞佩服之餘,我也產生了一些小疑...

讀《可愛的中國》有感

在學校組織的此次 讀紅書 活動中,我選擇了 可愛的中國 一書,通讀 下來,我受益匪淺。可愛的中國 是革命領袖方志敏烈士在牢獄中提筆的,記 錄了方志敏許許多多感人的事。文章以三段式結構 血肉 清貧 可愛的 中國 通過紅十軍突圍 前後 獄中鬥爭等時空交叉,講述了方志敏偉大 而感人的一生。影片以波瀾壯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