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程標準

2021-09-11 07:54:23 字數 4627 閱讀 6503

丁賢勇杭州師範學院人文學院

2006.05

壹、本課程內容簡介

1、新課標簡介

2、新課標與新教材

3、新課標與新方法

4、新課標與教師

貳、主要學習目標

隨著新世紀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中學歷史課程、教材和教法的改革也成為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此次培訓,旨在使中學歷史教師了解國內外歷史課程和教學改革的現狀和趨勢,更新教育觀念,掌握最新的教學方法,以適應新時期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需要。

叄、教學過程

(壹)歷史新課標簡介

一、初中《歷史與社會》

(一)課程性質

《歷史與社會》是在義務教育階段7~9年級實施公民教育的綜合文科課程。

1、《歷史與社會》是以提高學生人文素質、鑄造民族精神為宗旨的課程

《歷史與社會》課程在小學品德與社會等相關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為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環境、積極適應社會發展和主動參與社會活動,提供歷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培養公民應有的人文素質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2、《歷史與社會》是一門綜合課程

本課程的綜合性不僅在於對相關人文社會學科知識的綜合,還有對其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綜合;不僅是對歷史發展過程和現實社會問題的綜合,還體現在對分析、認識某個事件或現象的角度的綜合。它是一門在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及學習方法上都力求整合的新型課程。

3、《歷史與社會》是開放的課程

本課程在教學內容、評價方式和教學環境等方面,將給教師和學生的活動提供更大的空間。教學內容緊密聯絡社會實際與個人生活,使知識不再侷限於教科書;評價從追求惟一的、固定的結論轉變為注重個性化的思維過程,從單純的紙筆測試轉變為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教學環境也從課堂的狹窄範圍擴充套件到社會的廣闊空間,並提供多種教學選擇,強調社會實踐,使課程在更大程度上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生的需要。

(二)設計思路

構建本課程基本框架的思路是:以時間為經,以空間為緯,以人類社會特別是中國社會發展為主軸,以綜合認識現代社會基本問題為立足點,整體設計目標的遞進關係和內容的邏輯順序。

第1維度:空間(社群和區域)

第3維度:生活(生活的不同側面)

第2維度:時間(歷史線索)

第乙個主題"我們生活的世界",講述社會是怎樣的,這是對社會生活要素的整合;第二個主題"我們傳承的文明",講述社會為什麼是這樣的,這是對反映社會發展的史實的整合;第三個主題"我們面對的機遇與挑戰",講述社會應該是怎樣的,這是對當代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的整合。同時,第乙個主題又承載著傳授歷史、人文地理、社會等學科的概念、要素和線索等基本知識的功能,為綜合學習後兩個主題奠定基礎。這樣,從整體上看,主題設定的本身就體現了各學習階段目標的層次。

三個主題大體?「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順序排列。

(三)主要學習內容

略二、高中《歷史》

(一)高中歷史課程改革思路

a、總體思路:

在初中歷史課程的基礎上,根據普通高中歷史教育的性質和任務,遵循時代性、基礎性、多樣性和選擇性的原則,規定適合高中學生學習的歷史課程目標和學習內容,為其進入高一級學校學習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b、高中歷史課程改革思路

1、在課程目標上,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授的現狀和泛政治教育化的傾向,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2、在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內容的選擇上,要避免與初中歷史課程的重複,在堅持基礎性和時代性的原則下,關注學生生活,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絡。

3、在課程設定上,要體現多樣性和選擇性,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

4、在課程實施中,要力爭做到三個有利於: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有利於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有利於歷史教學評價的改進。

(二)主要學習內容

必修模組

全體高中學生必須學習的基本內容 ,涵蓋人類歷史發展的主要領域,選取這些領域發展程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史實,加深學生對歷史發展的認識,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和歷史思維能力。

●分歷史(ⅰ)、歷史(ⅱ)和歷史(ⅲ);

●包括 24個古今貫通、中外相連的專題 ;

●從政治、經濟與社會生活、思想與文化等不同領域反映歷史程序和歷史概貌。

歷史(ⅰ):著重反映人類社會政治領域的重要內容(包括8個專題)

歷史(ⅱ):著重反映人類社會經濟與社會生活領域的重要內容(包括8個專題)

歷史(ⅲ):著重反映人類社會思想文化領域的重要內容(包括8個專題)

選修模組

供高中學生根據興趣和將來的發展方向,靈活選擇的學習內容。

●激發學習歷史興趣;●拓展學生歷史視野;●提高歷史思維能力;

●培養應對未來能力;●促進人格的全面完善。

選修課共6個模組

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近代民主與**的較量

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5、探索歷史的奧秘 6、世界文化遺產薈萃

課程實施方案

必修課每個學習模組為2學分,36學時,共6學分,108學時。

選修課每個學習模組為2學分,36學時;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任選若干模組;但有意在人文社會科學方向發展的學生,應至少選修3個學習模組。

(三)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特點

1、較好地反映了高中歷史課程的性質與特點;

2、較全面地體現了高中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

3、革新了課程結構,構建了新的高中歷史課程體系;

4、革新了課程內容,使學習內容比較符合時代特點,貼近學生生活;

5、倡導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的更新;

6、倡導建立新的教學評價體系,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貳)新課標與新教材

一、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的差異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

」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相比,在以下幾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其一,課程標準是國家制定的某一學段的共同的、統一的基本要求,或謂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如教學大綱)。它隱含的教育理念是培養成功者的教育.凡達到基本標準的學生都是成功者。

其二,課程標準主要是對學生在經過某一學段之後學習結果的行為的描述,而不是對教學內容的具體規定(如教學大綱)。這種描述應該盡可能是可理解的、可達到的、可評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不可及的。

其三,課程標準隱含著教師不是教科書的執行者,而是課程的開發者,即教師是「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意在喚起教學活動的目標意識

其四,課程標準關注的是作為乙個完整個體學生發展的各個方面,而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在關注學習結果的同時,更關注獲取結果的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方面的體驗與變化;

總之,新課程就其理念而言,它的出發點是學生,是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教育改革只能是個「緩慢但又連續不斷的過程」,它比經濟騰飛要艱難得多,因為我們「不能像改造工廠裡的工藝流程一樣改造教育的實踐(學校課程和學習方法,教學風格和教學材料)」。[s·拉塞克,g·維迪努.《從現在到2023年教育內容發展的全球展望》馬勝利等譯.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258]

二、教材的功能嘗試提出些新的解釋

教材不是供傳授的經典,不是供掌握的目的,不是供記憶的知識倉庫,而是供教學使用的材料。面對新課程標準,教師和學生不是「材料員」而是「建築師」,他們是材料的主人,更是新材料和新教學智慧型創生的主體。

知識觀的教材功能觀,可以認為是自古以來直至20世紀中期以前的主導性觀念。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感也」的教師法則,深刻詮釋了作為經典的教材的功能。知識觀的教材功能觀是個有著深厚延續力的觀念傾向,時下的記憶教學,知識倉庫型人才、題海戰術、課業負擔等等都是這種觀念的體現。

這種觀念的特徵很清楚:教材是掌握的物件,它本身就是目的。

智慧型觀的教材觀的出現,應當是從20世紀中期新教學論崛起開始的。如布魯納的結構課程改革,明確地把目標定在結構、原理、法則上,而且是在確認了知識「教不勝教,學不勝學」的時代特徵的前提下,還以「不限於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的發現為方法,人們似乎沒有特別關注,教材功能正在發生質的改變,它已經從目的轉換成達到目的的材料了。

引進發達國家的科學技術以加速經濟發展,這比引進教育的思想觀念包括課程觀、教材觀、教學觀以加速教育發展要簡單得多,「教育問題是如此複雜,以至於它容不得半點簡單化和僵化」,僵化地對待改革這或許會遭受挫折。但簡單化卻是需要警惕的,尤其是形式主義地搞些花樣課、示範課,或搞些**炒作標榜的改革,這無益於建構新的教材功能觀,「現實主義比夸夸其談更有益,儘管這不如百般獵奇來得刺激」,「應該把教育作為複雜的問題來處理」。 教學慣例以及由此形成的教學霸權是新的教材功能觀建立的直接障礙。

改革所要改造或革除的最直接也最平常的東西是慣例,但最艱難的也是慣例,正是慣例所形成的某些權威定勢,會以一種自然而然的形式隱蘊著某種文化霸權。「在競爭激烈的精英主義教育世界裡,對於絕大多數學生說來,課堂、課程、學校,簡直就是乙個恐怖的世界」;「分科主義課程把教育、教學過程淪為劃一的、恐怖的、自虐的、失信的過程,造成學生的平庸發展、畸形發展,甚至摧殘學生的身心、扼殺學生的人性」,是存在的事實,但又是令人無奈的事實,因為它彷彿是種慣性,牽動著全社會的詛咒還有積極的投入。近乎無知的畸形競爭可能是根源性的動因,但標準或者被評估異化了的標準,以及為了適應這標準而淪為附庸的教學,還有這教學的霸權,它一貫自信地迫使學習者削足適履地蟄伏於它,而不會換換角色,量體裁衣地適應學習者,也是重要原因。

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改造了這些原因賴以存在的土壤,但慣例和霸權,無疑是一切試圖超越它的改革者的極大障礙。

作為學生學習資源的歷史教材

作為學生學習工具的歷史教材

歷史課程標準修訂稿

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 目錄第一部分前言 一 課程性質 二 課程基本理念 三 課程設計思路 第二部分課程目標 一 知識與能力 二 過程與方法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第三部分內容標準 一 中國古代史 二 中國近代史 三 中國現代史 四 世界古代史 五 世界近代史 六 世界現代史 第四部分實施建議 ...

歷史課程標準填空題

1.歷史課程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 基礎性 人文性 綜合性 2.鼓勵 自主 合作 式 學習,倡導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方式的創新是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3.根據義務教育階段及歷史課程的基本特點和性質充分發揮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從 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個方面進行課程設計。4.歷...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2023年

初中歷史課程新標準 2011年修訂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是時代賦予中國人民的崇高使命。為完成這一使命,歷史教育要在唯物史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為提高國民素質,加強民族凝聚力,培育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