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易中天品三國》有感

2021-09-07 22:23:41 字數 3181 閱讀 6461

三國是乙個風雲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的英雄在那裡大顯身手,叱吒風雲,正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這裡有天下紛爭,群雄並起;有英雄豪傑,君主謀士;有文韜武略,氣貫長虹;有兒女情長,肝膽相照。三國給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邁,每當我們看到趙雲單騎救主,諸葛亮火攻赤壁,張飛在長阪坡那聲驚天一吼,在我們內心公升騰的是無限的敬佩與正義感,我們從三國中看到了戰爭,看到了俠客,看到了謀士,我們成醉於其中......

但是,我們不曾思考,也不曾問自己:「歷史為什麼會如此發展?諸葛亮為什麼要選擇劉備?

袁術為什麼最後會餓死於長亭?」三國在帶給我們驚喜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疑問......

然而,一位學者跳了出來,他用現代的眼光為我們解讀了三國的歷史,雖然不一定正確,但他仍被廣大民眾所接受和歡迎,正如他自己所講的那樣:「這是乙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乙個津津樂道的話題。正史記錄,野史傳說,戲劇編排,**演義。

」他使更多的人對三國這段歷史產生了興趣,也是更多的人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一種新的理解角度,許多人恍然大悟:原來歷史也可以這樣讀!這個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為《品三國》。

我不是很喜歡讀書,所以沒讀過太多的書。但是有一天媽媽開啟電視,播到「百家講壇」,看了易中天的品三國,原來讀了一半的三國突然間想讀了,原先枯燥的書籍現在突然很想反覆閱讀了.原來看的電視劇集對諸葛亮無比的崇拜,但是有可能是被電視劇集的誇張的藝術所引導了。

真實的三國世界是不同於書籍和電視的。從那時開始喜歡上了「三國」,於是去讀書館借了這本書。在了解歷史真相的同時,無不為易中天那詼諧幽默,機智風趣的談吐所深深折服。

易中天是廈門大學教授,可謂是一品三國一舉成名,一下子擁有了數以萬計的「粉絲」乃至是「骨灰級粉絲」,其盛名程度可與「超女」相媲美,無數的榮譽、光環緊緊籠罩在他的頭頂,折射出了乙個現代文人在文化薰陶下非凡的魅力。在如今人們對眾多演藝明星頂禮膜拜、奉若神明的時候,易中天卻以他平凡的外貌獨樹一幟,締造了乙個文人的明星效應,紅透了大江南北,我想,這就是知識的魅力,知識在乙個人心中深深滋養後所爆發出的非凡的氣度和風範。對歷史更加感興趣了.

下面我就談談看完後的感受吧!

《易中天的品三國》跟《三國演義》大不相同,它很客觀的去看待每乙個三國人物,從歷史的角度去評價三國時期的每一件事情,很簡單的一點,很多人批判易老師,說他感**彩太重。都是在說曹操如何如何好,講的有失客觀,可我不這麼覺得,首先,易老師當時還沒有講完,誰也沒有資格說曹操佔的篇幅多還是少;其次,曹操是乙個被誤解的人,他的文學形象很大程度上失實與歷史形象,那些只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對曹操的理解有失偏頗,易老師應該給他平反;再次,曹操確實是乙個值得詳細講一講的人,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最早的出場是他小時候裝羊癲瘋騙他父親失去了對他叔叔的信任,我猜測他這時候大概8歲左右。劉備第一次出場是在桃園結義的時候,那時候他怎麼也是個中年人了。

孫權的第一次出場是他在18歲繼父兄的霸業**君的時候。從三大政權的領導人出場時間來看,曹操最早。既然出場的時間長,可以講的事情也就多,這個合情合理。

還有,講曹操的很多時候穿插著在講袁紹,袁術等其他北方軍閥。而且從三家建國的路線上來看,曹操是探索者,孫劉是仿照著曹操行事,第乙個吃螃蟹的人多說幾句何妨?三國演義對曹操更多是貶義,對諸葛亮是大大的讚賞,乙個是窮兇惡疾,殘暴,以至於看了三國演義的人對曹操的看法就是壞蛋,而諸葛亮這個名人就成了老百姓心中永遠的好人,覺得他就是神仙了。

與此相反的是易中天卻看好曹操給他很高的評價,當然了他對諸葛亮並沒有什麼與老百姓相違背的,同樣也看好諸葛亮,並給了很高的評價,只是把三國演義上的事情客觀的評價一下,比如說像舌戰群儒,智激周瑜等等就與諸葛亮沒什麼關係,只是三國演義把劇情給戲劇性了,更好看一點而已。

這本好書扣人心弦,發揮得淋漓盡致,讀了就不想再放手。這裡面的故事也很真實。這本書主要講了乙個群雄割據的時代—三國時期中的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劉備、孫權、曹操等英雄人物傑出的偉績或事業。

從諸候割據講到三國鼎立,從三國鼎立到重歸統一這整個故事。 在這本書中有三個主要人物:劉備、孫權、曹操。

如果讓我選擇最喜歡的人物的話,我三個人物都喜歡:劉備,雖然一直寄人籬下,只有一點才華,但他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氣等氣概,而且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種團結同志,凝聚力量的品質,讓我很佩服。孫權所領導的江東集團是乙個歷經兩代三世建立起來的:

創始人孫堅,奠基者不策,真正的領導是孫權。江東集團的前二世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可想而知,孫權也是不小的人物。孫權,他是乙個有政治才能,是個老成謀國的人。

孫權在十八歲時還年紀輕輕,但在政治上已經是非常成熟,真的值得我們敬仰。曹操他雖老謀深算,但他在政治、軍事才能方面極其出色,思維也很敏捷,值得我學習。這正所謂曹操是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人。

在三國時期,除了這三位傑出人物外,還有趙雲、郭嘉、諸葛亮、張飛、關羽、魯肅等傑出將領。這真是「亂世出英雄」啊!我們也要好好學習,成為傑出的人物。

其中,諸葛亮給我印象很深,他讀書很馬虎,他的朋友如石韜等人都「務於精熟」,唯獨他自己「觀其大略」而已。這其實是會讀書。實際上,乙個人如果不做學問,像陶淵明那樣「好讀書,不求甚解」就是對的。

所謂「不求甚解」,其實就是不鑽牛角尖;而所謂「觀其大略」,其實就是善於抓住要點。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乙個大氣的人。乙個大氣的讀書人,總是會一下子就掌握了書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型所在,不會去尋章摘句咬文嚼字,就像乙個大氣的將領和統帥不會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樣。

除了耕作和讀書,諸葛亮還有兩個愛好。一是喜歡「抱膝長嘯」(據說是一種氣功),二是「好為《梁父吟》」(是一種樂曲)。這說明青年時代的諸葛亮,心中充滿了一種慷慨悲涼之氣。

這長嘯,這詩歌,應該寄託了他對世事人生的深度關切和悲憫情懷。這其實就是典型的「士人」了,以天下為己任的。當然,光有這志向不行,還得有能力和條件。

諸葛亮就既有志向,又有能力和條件。「每自比管仲、樂毅」,就是有志向的證明;他後來治國家,平天下,定乾坤,就是有能力的證明。

以前對三國的理解很膚淺(其實我現在也沒把這段歷史弄清楚,也無法弄清楚),讀完易中天的品三國,讓我長了很多知識,學生們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我在這裡學到了,為人處事上有了乙個新的觀念,當然了現在不比那個戰亂時期了,現在是和平時期,中國現在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能丟的,像桃園結義這樣膾炙人口的佳話,很直得我們當代的青年學習,不是讓我們去結義什麼的,是誠心,交朋友,待人要以誠相待,不能前**了個朋友後腳就出賣人家甚至害人家。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任何特點也都是雙刃劍。孫權是很重感情,但多情者往往多疑,情天往往也同時是恨海。

我們要關注歷史,要向古代人學習,學習他們的智慧型,學習他們打仗的方法,還有我們要向古代人學習他們的知識。「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句話是我讀完這本書之後能想到的第一句話,三國的歷史值得我們去品讀,去研究,去分析。

「點滴三國讀《易中天品三國》有感

點滴三國 三國既是乙個動亂的年代,也是乙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這短短幾十年中,曾經有過多少英雄戰死沙場,又有過多少人雄霸一方.易中天教授能用通俗的語言,幽默風趣地解說嚴肅的歷史事件。他善用形象的比喻。他還能進入各自的角色,表現各種不同人物不同的語言風格。他以各種史書為依據,盡最大可能的還原歷史的本來面...

《易中天品三國》讀後感

易中天品三國 其實全書在建樹上,沒有太大的新奇之處。大體是再一次把我所喜愛的三國歷史再講一遍。沒有任何學術性的突破。但全書在用語上的現代化,確實讓人眼前一亮,與當年的戲說系列相似。不過易先生在很多地方的見解還是與我有很大出入。首先是對關羽的認識,易先生曾反覆在書中提到他能夠獨擋一面,是乙個人才。但我...

讀《水煮三國》有感

水煮三國 是以三國故事為底料,麻辣風味的快意管理學。講的是三國的故事,說的是管理的學問。雖然書中的一些內容作為故事來看經不起很細緻的推敲,卻蘊涵了許多管理學中道理。如書中將著名的 木桶理論 只木桶能夠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一塊木板的長度,而不是最長的那塊 加以引申 乙隻木桶能夠裝多少水不僅取決於每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