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青年讀後感

2021-08-26 02:56:50 字數 2836 閱讀 8439

141711班阿依達爾 12171025

一、寫作背景

陳獨秀寫下《敬告青年》的時間是2023年,2023年中國的被動開放至此已有75年。在這個過程裡,中國自身的變革一直在不停地進行。先是區域性地區被西方開啟,後來逐漸變為被西方全面控制;再是經濟上被西方滲透,逐漸變為政治、軍事、宗教、文化、經濟全面地被控制。

從另外乙個角度說,中國同外部世界的聯絡逐步地加深了。

在這75年的過程中,矛盾不斷產生,然後被以各種方式嘗試解決。從初期被動接受西方的技術,到「洋務運動」全面地學習西方技術,到「百日維新」,到「立憲」,最後到辛亥革命。被動的保守的也罷,積極的理想的也罷,中國在75年中,不能不說是一直在朝著乙個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新更強的目標前進。

但是時至今日,我們能看到的,是這一系列的變革過於崎嶇和緩慢了。

到了十九世紀的時候,東西方的平衡已經因為工業和商業的原因發生了傾斜。中國的國民性格中的積極與消極的對比也因為衡量的標準發生了變化而變化。積極方面被削弱,消極方面卻越發膨脹。

僅在這方面看,我們中國在革新的過程中所受到的思想方面的阻力可想而知。對國民性的改造也就越發重要了。

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中就提出了對青年一代的國民性進行改造,作者在文章開頭便寫到,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理念上有所區別,我們注重的是「少年老成」,而他們注重的則是新的創造思維,乙個不斷追求進步的思維,乙個渴望進取的思維,「人身遵新陳代謝之道則健康,陳腐朽敗之細胞充塞人身則人身死,社會遵新陳代謝之道則隆盛,陳腐朽敗之份子充塞社會則社會亡。準斯以談,吾國之社會,其隆盛耶?抑將亡耶?

非予之所忍言者。」舉世皆醉而我獨醒,他告誡青年們要恢復本屬於自己年齡的那份朝氣,那份活力,那份敢於奮鬥的勇氣,那份敢於探求真理的士氣。作者提醒青年們,要懂得奮鬥,當時大部份青年都被那種陳舊的思想同化了,沒有了奮鬥的士氣,於人身則死,於社會必亡。

他呼籲青年們放棄那種陳舊腐朽,追求新鮮的真理,努力救自己,救國。

二、內容分析

這篇文章裡,陳獨秀提出了六點:1、自主的而非奴隸的;2、進步的而非保守的; 3、進取的而非退隱的;4、世界的而非鎖國的; 5、實利的而非虛文的;6、科學的而非想象的。這六點對青年人的希望可以總結為民主、科學、人性、理性、改革和開放。

陳獨秀提出的這六點,正是分析了近代中國落後的根源,研究了西方文明發展的歷史,指出了我們這個民族的弱點,向中國青年提出了六點希望——因為青年之於社會「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是中華民族的希望。

一、自主的而非奴隸的。他呼籲廣大青年們要認清自己,認清自己的權利。人們有自己的人身權利,沒必要甘心做統治階級的奴隸,我們同是人類,生下來時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也就是「人權」即「民主」思想。這些如今聽起來好像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但在當時,在乙個被這種文化渲染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古國,這一思想聽起來是多麼的荒誕。陳獨秀在當時提出這一觀點,無疑是對傳統思想的一次巨大衝擊。

二、進步的而非保守的。不進則退是中國的古老語錄。當中國在封建社會下自甘墮落了這麼多年,乙個偉大的文化古國在封建社會停滯了這麼多年,乙個本來領先於世界的泱泱大國沉默了這麼多年,直到現在成為了乙個落後的國家,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世界一直在進步,而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著無與倫比的古老文化的中國卻固步自封,陳獨秀提出了這種改革,開放的思想,對於當時的中國的病症認識極深。

三、進取的而非隱退的。古代,多少名人志士因不滿官場的**腐敗,遠離官場,歸隱山林,只導致了官場的愈發腐敗,人們放棄了正義的奮鬥,反而認為那是清高之舉。作者把這條作為對青年的告誡,其實就是想說作為祖國的乙份子,應當努力的站起來,不做不聞天下事的隱士,而是積極進取,把自己融入到「世」中,做乙個「入世」而不是「出世」的有志青年。

四、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多少年來,國人一直以「**聖國」自居,根本就沒有世界意識,一味的盲目自大使我們國民漸漸磨滅了進取心,科技漸漸落後,弱肉強食,才導致了近代中國一場場悲劇。一味的閉關自守,使我們看不到世界的變化,看不到我們的危機,直到危機到來時,已經無法避免,這是我們悲哀。

陳獨秀指出:「各國之制度文物,形式雖不必盡同,但不思驅其國於危亡者,其遵循共同原則之精神,漸趨一致,潮流所及,莫之能違。於此而執特別歷史國情之說,以冀抗此潮流,是猶有鎖國之精神,而無世界之智識。

」也就是說,人類文明中有些普世的價值,如果過分強調自己的國情而加以抵制,那就是閉關鎖國,是違背世界潮流的。

五、實利的而非虛文的。陳獨秀提出這一條,在更深層次上是闡發了「人性」與「理性」。中國傳統文化用封建的綱常禮教、仁義道德否定人性、 否定個體,所謂「存天理,滅人欲」,用重農抑商、重義輕利否定實利,這種非理性的文化傳統,是導致近代中華民族缺乏人文主義的活力、沒有走上科學發展道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代西方文明,則是經過了三百多年的文藝復興運動,弘揚了人文主義,啟用了創造力,又經過了二百多年的啟蒙運動,把人性上公升到了理性和法治,「用理性的陽光驅散現實的黑暗」,才有了今天的文明。

六、科學的而非想象的。科學者何?吾人對於事物之概念,綜合客觀之現象,訴之主觀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謂也。

想象者何?既超脫客觀之現象,復拋棄主觀之理性,憑空構造,有假定而無實證,不可以人間已有之智靈,明其理由,道其法則者也。中國的迷信文化根深蒂固,作者呼籲人們崇尚科學,不要陷身於迷信想像之中,也就是說,中華民族要求生存、求發展,必須改革開放!

必須解放思想!

三、《敬告青年》的意義

陳獨秀的這篇文章直接切入了話題的核心,捨棄討論,直接呼籲。它更像一篇戰前的檄文。正因為如此,今天我們無法將它作為某種理論甚至只是某種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章來討論和分析。

它只是一篇情緒激昂的「社論」。它的任務並不是向讀者介紹和推廣文章裡面提到的那些西方思想的進步面。它的任務在於表明一種態度,營造乙個局勢。

在成為「導師」之前,先做乙個「號手」。

這篇文章是發表於五四運動之前的四年。用近代史的觀點來說,當時的中國革命還只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所以可以說這篇「檄文」在激勵號召青年同過去決裂的時候,還未指明決裂之後的方向。

擺脫了過去,又該何去何從,這個答案,則自然留給了其後的革命來回答了。

青年文摘讀後感

青年文摘 裡出了上述的以外還有很多很多讓我感動的文章,例如那些關於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故事,那些教我們如何做人做事的文章,在文摘裡面,你可以一下子學到各種不同的知識和道理。真的,因為 青年文摘 我的人生旅途才不會顯得那麼孤寂和憂愁,因為它,我的生活才能在它的指引下擁有更多的快樂回憶,擁有了更多的歡聲笑語...

青年文摘勵志故事讀後感

青年文摘 182個勵志故事 讀後感 古人有云 沒有泉水澆灌的土地,注定會寸草不生,沒有感動滋潤的人,心靈注定是會乾涸枯竭。也許,繁忙的生活節奏讓我們的感情愈來愈麻木,愈來愈讓人感覺你鐵石心腸,但我們的心靈總是有善良的一面,正可謂 人之初,性本善 在這本書裡,乙個個震撼人心的真實故事的面前,我們能聽見...

致青年教師讀後感

讀了吳非老師寫的 致青年教師 一書,感覺受益匪淺 邊讀吳非老師的 致青年教師 邊反思自己的教師心態 教育行為,覺得自己缺少的,是那份久違的教育理想。吳非老師一是位行走的智者,一位語無驚人死不休的思想戰士。他為迷茫的教育者們,自我反思卻無所適從的年青人指明方向。在他的一篇篇指點迷津之後,我看到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