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鋼構橋動靜載試驗檢測方案

2021-08-25 23:48:52 字數 4417 閱讀 1061

連續鋼構橋

動靜載試驗檢測方案

二○一年月

目錄1.概述 1

2.檢測目的 1

3.檢測依據 1

4.主要檢測專案 2

4.1全橋檢查 2

(1)結構外觀 2

4.2荷載試驗 2

5.本專案組織機構 2

試驗專案組織機構框圖 3

6.動靜載檢測方法及主要儀器裝置 3

6.1全橋檢查 3

6.2橋梁上下部結構混凝土強度檢測 3

6.3 應變(應力)測試 3

6.4 撓度(變形)測試 3

6.5 裂縫觀測 3

6.6 動力特性測試 3

6.7試驗檢測裝置 4

7.測點布置 5

7.1 靜載試驗 5

7.2 動載試驗 7

8.試驗荷載設計及引導程式 8

8.1 靜載試驗 8

8.2 動載試驗 14

9.試驗人員組成及時間安排 15

10、服務承諾及各項保證措施 15

***大橋

動靜載試驗檢測方案

1.概述

***大橋位於境內,東西向橫跨***,分左右幅。左幅橋梁起訖樁號為zk209+200.39~zk210+842.

000,上部結構為4×(3×50m裝配式預應力混凝土連續t梁)+(80+4×150+80m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5×30m裝配式預應力混凝土連續t梁)+(4×30m裝配式預應力混凝土連續t梁),全長1641.61公尺;右幅橋梁起訖樁號為zk209+213.678~zk210+765.

000,上部結構為4×(3×50m裝配式預應力混凝土連續t梁)+(80+4×150+80m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6×30m裝配式預應力混凝土連續t梁),全長1551.322公尺。

主橋為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直腹板變截面單箱單室箱梁,三向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箱梁頂寬13m,底寬7.0m,懸臂長3m;合攏段樑高3.

5m,頂、底板厚0.3m,0號塊中心高度9.0m,底板厚1.

5m,從懸臂端到0號塊樑高按h=3.5+5.5*(x/69)1.

8變化,底板厚按h=0.3+0.7*(x/69)1.

8變化。主墩採用薄壁空心墩,墩高在88至115公尺之間;過渡墩採用變截面空心墩。基礎採用鑽孔灌注樁。

橋梁主要技術標準為:設計荷載公路—ⅰ級;設計洪水頻率1/300;**動峰值加速度0.05g,**基本烈度ⅵ;基本設計風速取25m/s;整體均勻公升降20℃,降溫24℃;結構安全等級:

一級;環境類別ⅱ類。

2.檢測目的

(1) 通過荷載試驗,檢驗大橋的工程質量,驗證結構的可靠性,為橋梁竣工驗收提供必要的技術資料。

(2) 通過實橋的靜載試驗,了解結構在試驗荷載作用下的實際工作狀態,檢驗結構承載能力是否達到設計標準。

(3) 通過動力荷載試驗,了解橋跨結構的自振特性,以及在長期使用荷載作用下的動力效能。為今後營運提供初始狀態資料,建立大橋的原始檔案。

3.檢測依據

1) 《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jtg f80/1-2004)

2) 《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   (gb50204-2002)

3) 《大跨徑混凝土橋梁的試驗方法》 (交通部公路科研所等 1982.10)

4) 《公路橋梁承載能力檢測評定規程jtg/t j21-2011)

5) 《公路橋梁技術狀況評定標準jtg/t h21-2011)

6) 《混凝土結構試驗方法標準》(gb 50152-92)

7) 《公路工程技術標準》 (jtg b01-2003)

8) 《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範》 (jtg d60-2004)

9) 《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範》 (jtg d62-2004)

10) 橋梁有關設計檔案、施工圖等技術資料

4.主要檢測專案

4.1全橋檢查

(1)結構外觀

檢查橋梁結構的現有工作狀態和外觀。

(2)混凝土強度

採用回彈的方式現場檢定各結構部位的混凝土強度。

(3)支座安裝質量抽查

採用目測及儀器測量的方法對橋梁過渡墩支座是否有偏壓、脫空等安裝病害進行抽查。

4.2荷載試驗

(1) 全面考察橋梁試驗跨結構的現有狀況。

(2) 測試試驗跨各控制斷面在最不利荷載作用下的應力及應力分布情況。

(3) 測試試驗跨各控制斷面在最不利荷載作用下的撓度(變形)及變形曲線。

(4) 觀測橋梁結構在載入過程中是否有裂縫產生及其變化情況。

(5) 測試橋梁結構的動力特性。

5.本專案組織機構

試驗專案組織機構框圖

6.動靜載檢測方法及主要儀器裝置

6.1全橋檢查

全面檢查主要以人力目測為主,輔助以鋼尺、捲尺、鎚擊等進行測量、檢查,有損壞的部位及某些關鍵部位採用儀器進行檢測。

6.2橋梁上下部結構混凝土強度檢測

採用回彈法檢測混凝土的強度,上部結構抽檢總孔數的20%,且不許少於5孔,每孔不少於10個測區;下部結構抽檢總墩台數的20%,且不許少於5個墩台,每個墩台不少於2個測區;

6.3 應變(應力)測試

以電阻應變儀測試系統為主,配置tds-602高效能靜態資料採集儀與自動掃瞄箱進行測點應變測試及資料採集。

6.4 撓度(變形)測試

採用位移感測器撓度測試系統採用資料採集儀自動讀數進行撓度測量。

6.5 裂縫觀測

採用目視、裂縫觀測儀、塞尺及鋼尺對結構砼裂縫的出現、縫寬、長度、深度、間距及變化情況進行觀測。

6.6 動力特性測試

(1) 結構強迫振動特性的測試

通過資料大容量自動採集與訊號處理分析系統,採集行車試驗過程中的振動響應訊號,確定橋梁結構的強迫振動特性,即強迫振動的頻率、阻尼、振幅等。

(2) 結構自振特性的測試

通過資料大容量自動採集與訊號處理分析系統,採集結構的無荷載狀況下的自由振動響應訊號,確定橋梁結構的自振動特性,即結構的固有頻率、阻尼、振幅等。

6.7試驗檢測裝置

擬投入本專案的檢測試驗裝置見表3

試驗檢測主要使用儀器裝置

表37.測點布置

根據對試驗橋梁的受力分析及橋梁的實際情況,選擇大橋左幅第13跨、第14跨、第15跨為試驗檢測跨,進行橋梁荷載試驗,總體布局見圖7-1。

圖7-1 ***大橋總體布置圖( 單位:cm)

7.1 靜載試驗

(1) 應力測點布設

應力實驗測點布置主要選取橋梁最大正彎矩斷面(邊跨為3l/8處,次邊跨跨中、中跨為跨中處)、最大負彎矩斷面(支點附件斷面)、最大剪力斷面(支點附件斷面),並按照應力擬合方法布設應變片測點。箱梁橋應力測點布置見圖7-2。

圖7-2(1)***大橋應力測試斷面圖(單位:cm)

圖7-2(2) ***大橋應力測點布置圖

(2)撓度測點布設

箱梁橋撓度測點布置見圖7-3。

圖7-3(1)***大橋撓度測試斷面布置圖(cm)

圖7-3(2)***大橋撓度測點布置圖

7.2 動載試驗

1) 動應力(應變)測點:選靜載試驗應力測試的次邊跨跨中兩個應力測點和14#墩支點兩個應力測點進行橋梁動應力測試。

2) 強迫振動選擇第十四跨和第十五跨跨中斷面,分別布置在行車道邊緣處,每個斷面橫、豎向各布置乙個測點。

3) 自振特性測點布置見圖7-4。

圖7-4 ***大橋結構自振動測點布置圖

8.試驗荷載設計及引導程式

8.1 靜載試驗

8.1.1試驗荷載設計

由於本次荷載試驗為交工驗收荷載試驗,其主要目的是檢驗橋梁結構的工作效能和承載能力是否符合設計要求,檢驗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度,為工程驗收提供技術依據,即取靜力試驗荷載(活載部分)效率:

0.85<η≤1.05

sstat/(s·б)

式中:sstat— 試驗荷載作用下,檢測部位變位或力的計算值。

s — 設計標準活載作用下,檢測部位或力的計算值(不計動力係數)。

б — 設計取用的動力係數。

本次試驗根據理論計算及最終選用試驗車輛的實際情況,確定最終所選取的試驗荷載效率,試驗荷載所產生的力學效應均能夠滿足對橋梁力學效應檢驗和分析的要求。

8.1.2載入車輛

綜合考慮橋梁受力狀況、設計荷載等級及車輛**等因素,本次試驗擬選用雙后軸重車作為靜載試驗載入車輛,車輛軸重嚴格按照試驗荷載設計的要求進行稱重控制。以下表8-1進行車輛統計。

載入車輛軸距、輪距表

表8-1(1

載入車輛軸重明細表

表8-1(2)

8.1.3引導程式

程式一:邊跨(13跨)3l/8正彎矩載入(正載)。

程式二:邊跨(13跨)3l/8最大正彎矩載入(偏載)。

程式三:次中跨(14跨)l/2正彎矩及13#墩支點負彎矩載入(正載)。

程式四:次中跨(14跨)l/2最大正彎矩及13#墩支點最大負彎矩載入(偏載)。

泥溪溝2橋連續鋼構施工方案

四川路橋達陝高速公路d11合同段專案經理部 質量管理體系作業檔案 檔案編號 slql c ds編制人 版號a 0審核人 受控狀態受控批准人 發放編號生效日期 2009 年 9月 1 日 參加本方案編制人員 達陝高速公路泥溪溝2號大橋施工圖設計檔案 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範 jtg d...

斜交鋼構連續梁施工方案

17.4 底模鋪設 8 大西鐵路客運專線站前 3標鳴李特大橋 跨上營路 18 24 18 m斜交剛構連續梁施工方案 1.1 編制依據 1.1.1 新建時速300 350公里客運專線線路設計暫行規定 1.1.2 客運專線鐵路橋涵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暫行標準 鐵建設 2005 160號 1.1.3 客運專線...

連續剛構橋合攏段施工方案

貴州省沿河至德江高速公路工程 沿德第七施工合同段 麻嶺特大橋合攏段施工方案 編制複核 審核中交一公局第四工程 沿德高速公路第七合同專案經理部 二零一五年四月 目錄一 編制依據與原則 2 1.1 編制依據 2 1.2 編制原則 2 二 工程概況 2 三 工程特點 3 四 控制重點 3 五 資源配置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