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活動對自然災害的影響

2021-08-09 11:11:36 字數 3285 閱讀 6657

組長:李丹麗

組員:王惠,陳紫雲,李妲,楊慧敏,蔣志傑,林偉,符傳偉

海口第四中學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

年級:高二班級:3班第:4組

自然災害是人類文明進步面臨的極大威脅。認識自然災害的形成原因與分布規律,**緩解自然災害的有效措施是全人類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減輕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心理影響、財產損失以及資源破壞,是聯合國將20世紀最後十年定為國際減災十年的最終目的。

人類的經濟與社會活動強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自然災害災情的時空分布與演化過程,加上生態環境破壞、全球變化等因素,地球上的自然災害近年來呈現出波動中家具的趨勢。探求自然災害與人類活動的關係,有助於提高人類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是指由於自然異常變化造成的人員**、財產損失、社會失穩、資源破壞等現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災害孕育於由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組成的地球表層環境中。自然災害是地理環境演化過程中的異常事件,但卻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

人類活動影響地表環境的穩定程度

人類很難完全改造岩石圈、大氣圈和水圈等環境,但可以對地面狀況施加影響進而改造區域性地區的環境。人類進行生態環境建設,使生態系統良性迴圈,可以增加環境的穩定性。相反,人類超強度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造成環境惡化,致使環境更不穩定,導致多種自然災害頻發。

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影響人類的災害種類不斷增多,影響範圍也在擴大。由於不同時期社會經濟活動和發展水平不同,所以自然災害的成災特點和損失情況也不盡相同

防災與減災

減輕自然災害,是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認識自然災害形成規律的首要目的。借助包括對地球觀測技術在內的現代化手段,對自然災害進行動態檢測和中和評價,採取防禦措施,是防災減災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防災與減災是綜合、系統地維護地球健康與世界安全的有效措施。

我國總結了多種與自然災害鬥爭的經驗與教訓,其中「以防為主、防抗救結合」的減災戰略已被世界各國廣泛採用。進行一步**包括生態、環境治理在內的綜合減災途徑,仍然是當今社會面臨的一項極為緊迫的任務

自然災害反映了人類活動和生態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的城市化,這種相互作用越來越緊密,自然災害也將越來越嚴重。

1.人類活動是生物圈中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半個世紀以來,人類活動的重要特徵就是人口的城市化

聯合國的統計資料表明,人口城市化的趨勢在不斷地加速發展。2023年不到世界人口(25億)的30%生活在城市;而現在,近一半的人口(25億)生活在城市;到2023年,估計全世界83億人口中將有60%生活在城市(圖1)。從2023年到2023年,全世界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數目由83個增加到325個,差不多增加了3 倍!

這種趨勢在第三世界國家尤為明顯,同一時期城市的數目增加了5倍(表1)!

圖1、全世界城市化城市人口百分比

世界百萬以上人口城市的數目

城市化的問題在中國長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最近的資料表明,城市化的趨勢在中國和全世界是一致的(圖2)。城市化很可能是解決農村問題和廣大農民脫貧問題的根本出路。

隨時間的變化

隨著城市化發展速度逐漸加快,社會財產價值不斷增長,人類生產活動與自然災害對城市造成的隱患和危害也越來越大。

人類文明的進步不斷更新科學研究的內容。以地球物理學為例,城市化問題使得傳統地球物理學的研究方法、研究物件和研究內容面臨新機遇和挑戰。二十世紀40-50年代,地球物理學的主要研究物件是勘探固體礦產資源,60-70年代在此基礎上增加了石油和天然氣,80-90年代又增加了水資源。

隨著工業化程序的加快,環境問題也日益成為地球物理學的研究物件。總而言之,二十世紀地球物理學的研究物件是以自然資源為主。本世紀末的全球性城市化發展趨勢,使二十一世紀的地球物理學不可避免地要面對諸多的城市問題。

最近提出的"城市地球物理學"是乙個全新的概念,是地球科學國際研究前沿的新興學科。傳統地球物理學的主要研究物件是自然現象,而城市地球物理學則主要研究自然現象與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因此,在城市地球物理學研究中,除了自然科學問題之外,還應強調科學與社會的結合、各相關學科的綜合及與各社會部門的協調。

2.地球的各圈層的劇烈變化,表現為自然災害,影響生態環境,對人類形成威脅。

地球的岩石圈、水圈、氣圈不斷變化。變化的型別往往有兩種:一種是漸變,如地殼的緩慢變形;另一種是突變,**造成的地貌變化則是突變的例子。

前者與乾旱,沙漠化等持續時間很長的災害有關,後者則與滑坡泥石流、颶風、海嘯、火山和**等快速的災害有關。本文只討論與那些快速自然災害相關的急劇變化。這些災害影響生態環境,給人類造成巨大的損失。

表2列出了二十世紀一些重大自然災害,在這些自然災害中,多數造成了100億美元以上的經濟損失或造成10,000人以上的人員死亡。

目前,不斷增加的世界人口需要更多的資源,也造成了越來越嚴重的空氣、水和土地汙染。人類活動及其影響對地球環境的干擾,就其大小和速率而言,已可以與許多自然過程相匹敵。我們已進入地球科學的乙個關鍵時期,許多研究機構正在把他們的重點從勘探和開發資源,轉移到全球規模和區域範圍的環境及社會問題上。

二十世紀一些重大自然災害

另一方面,全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大量的社會財富,使得自然災害襲擊的物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現代社會遭受自然災害的易損性(vulnerability)方面,變得越來越脆弱。從表2可以看出:在二十世紀,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有越來越大的趨勢。

這種趨勢還可以通過其他的統計資料看出來。例如,分別對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每十年的自然災害進行統計,結果如表3和表4。

二十世紀後50年,每十年重大自然災害的統計

二十世紀後50年,每十年自然災害的相對比較

3.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嚴重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自然災害反映了人類活動和生態環境相互作用的乙個方面。隨著人口的城市化和社會財富的增加,自然災害越來越嚴重,說明了這種相互作用越來越強烈。

經濟發展和自然災害之間是否存在定量的關係呢?國內生產總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可以作為社會財富的一種度量,經濟越發達,gdp就越高。世界銀行的年度統計報告中提供了全世界以及各個國家的社會財富多少。

另一方面,從全球再保險公司可以獲得每年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3]。1980-1996 年間的統計結果如表5所示,將這種結果用圖表示,則如圖3所示。

全球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與全球gdp(1980-1996)

表中以美元(2023年不變價)為單位,只取兩位有效數字。

圖3 全球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與全球gdp(1980-1996)的關係

自然災害的影響

(一)災難影響行為和精神健康的方式有多種:

1. 災難會帶來實質性的創傷和精神障礙;

2. 絕大多數的痛苦在災後一兩年內消失,人們能夠自我調整;

3. 由災難引起的慢性精神障礙非常少見;

4. 有些災難的整體影響可能是正面的,因為它可能會增加社會的凝聚力;

4 4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

第四章第四節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 備課時間 14.3.11 主備人 馬增光審核 地理組 上課時間 14班級姓名 第一部分 課前預習 1.自然災害的概念 分類 特徵並舉例說明其危害。2.根據課本內容寫出我國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的原因。練習 我國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為豐水期,10年中分別發生大洪水8次...

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課後反思

4.4自然災害對人類危害教學反思 課堂模式名稱 有效教育與組織參與 教學流程 情境創設 感受災害,激發學習動機。自主探學 感知教材,形成表象知識。合作助學 理解教材,掌握地理規律。當堂測學 鞏固知識,運用地理規律。回歸生活 昇華教材,學習身邊的地理,學習有用的地理本節課涉及三個知識點,利用了乙個 四...

人類活動與自然災害導學案

學習目標 1.結合例項,分析人類活動引發的自然災害。2.結合例項,掌握人類對自然災害的防治方法和措施。重點 掌握自然災害與人類活動的關係 難點 掌握自然災害與人類活動的關係 課時 1課時 一 人為原因引發的自然災害 1 人類活動對自然災害的影響 1 減輕作用 科學防治可以 或 自然災害。2 加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