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數教學反思

2021-07-09 10:21:55 字數 1361 閱讀 4647

收穫三: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絡。在教學中,我還結合教材內容,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融進課堂,引導學生領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絡,發掘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利用身邊有效的數學資源學習數學知識。

在我所選取的四個練習,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所選的內容都與學生生活貼近的題材。第一道題目,三次分蘋果是對平均數演算法的鞏固,以及在過程中的演算法優化;第二題是對平均數的進一步理解;接著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平均數,體會平均數就在我們身邊;第三題是對平均數的深化認識;而最後一題是平均數的應用。這幾道鞏固練習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絡,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數學,生活之中處處用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極大的興趣,主動地去學數學,用數學。

但在這堂課教學中,也存在很多問題,通過聽取多位前輩的評價和建議後,對平均數這一堂課感悟更深。現總結如下:

(一)平均數的理解不夠。

這是一堂概念性的課,而這乙個概念又是抽象的,如何讓學生在抽象中把握概念呢? 本堂課,在教學過程中,過於注重平均數方法的計算,而忽視了或者說少重視了對於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二)悟的時間不夠。

在第二環節的第三層次「回顧與總結」中,教師強調地較多,而沒有給予學生多的時間去參與、去感悟,使學生的理解很粗糙、很浮誇。這一環節的不當處理,使學生在解決「籃球隊員身高問題」時出現了「籃球隊員身高不可能是155厘公尺」的誤解,仔細考慮,終其原因是對「平均數意義」的不理解,平均數代表的是整體水平,而不是每個人的實際水平。

如果這一環節,能夠讓學生慢慢地參透「平均數的含義」「平均數的範圍」等,那麼學生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上完這節課後,我思忖中,是不是出一些簡單關於平均數概念的判斷題,使學生在判斷中去悟平均數。

(三)語言過於抽象。

誠如**小學時教導所說,平均數本身就是乙個抽象的概念,而教師抽象的語言去描述抽象,那學生如何理解?是的,在本堂課中,很多關於平均數的描述過於抽象,比如說,「在每組資料中,可能正好是平均數的,像男生隊中的----,也可能在一組資料中沒有正好是平均數的,就像女生隊,它們或高於平均數,或低於平均數。」所以,教師的語言應該反覆琢磨,使學生有易於接受理解。

(四)課堂內容不紮實。

《平均數》這一內容是一堂「種子課」,何為種子課?就是說這一節課是接下來學習「眾數」「中位數」等其它概念的起始。這一內容必須上紮實了,上好了,才能為接下來的學習打好基礎。

這一節課,上下來的總體感覺是太過於粗糙,走馬光花,該深入時沒有透。比如說,對於最後乙個練習,可以突破書本上的問題,給學生多一些思維綻放,比如說,可以讓學生回答「要使橘子的平均銷量超過蘋果,週六應該賣出多少箱?」在討論中使學生理解「平均數是很敏感的,只要一天有變化,平均數就會改變。

」一堂好的課必須反覆磨練,只有多思考,才能不斷進步。在一次公開課上,一位記者問一位數學老師,您的課為什麼上得這麼出色。這位數學老師只是淺淺地回答,我用一生都在備這堂課。

是啊!每一堂課,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平均數教學反思

二 設計有效提問,激發學生思維 有效的課堂提問,既可以調節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考,激發學生求知慾望,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又能促進師生有效互動,及時地反饋教學資訊,提高資訊交流效益,從而大大地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因此,我在引例中的分析階段,設計了兩個體現概念的問題,以此展開活動。1 0.15 0....

《平均數》教學反思

平均數 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屬於統計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條形統計圖 並能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資料分析之後進行教學的。在統計中,平均數常用於表示統計物件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資料集中程度的乙個統計量,可以反映一組資料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它進行不同組資料的比較,以看出整體...

《求平均數》教學反思

統計 平均數 是在學生已經具備一定收集和整理資料能力基礎上,從生活例項出發,讓學生充分產生求平均數的需要,進而自主 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並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實際問題,體驗運用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教完這堂課後,覺得有以下收穫與困惑 收穫一 情境的成功運用。課一開始,我創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