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教學反思

2021-07-09 09:47:13 字數 895 閱讀 6892

世紀小學李秀娟

《琥珀》是一篇極富情趣、引人遐想的科學小品文。在設計教學時,我採用了「逐層深入,引導推想求異」的教學結構模式:首先讓學生結合課外查閱到的資料談談對「琥珀」的了解;接著,根據學生急於想見到這塊奇異琥珀樣子的心理,安排學生自學課文思考:

這塊琥珀到底是什麼樣呀?邊讀邊畫下描寫琥珀樣子的句子。匯報:

「這塊琥珀什麼樣?」對照**,了解琥珀的樣子,在學生弄懂琥珀的樣子後,問:「看到這塊奇異的琥珀,你最想知道什麼?

」(學生此時最想知道的可能是它的形成過程。)之後,再「請同學們認真地讀課文,邊讀邊想一想、畫一畫這塊琥珀到底是怎樣形成的?」使學生充分了解這一「奇物」真正的形成過程,激發起學生熱愛科學,積極大膽**科學的興趣,為後面揣摩科學家推想的依據做了鋪墊。

然後,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引導理解琥珀形成的經過,揣摩科學家推想的依據(既然是推測,那麼科學家又是怎樣推測的呢?請同學們看大螢幕,帶著這些問題把上下文連起來認真地想,科學家為什麼這麼推想?依據的是什麼呀?

投影:「(1)由推想出故事發生的環境是在松林中和大海邊。(2)由推想出蒼蠅、蜘蛛被包住形成松脂球的情景。

(3)由推想出故事發生的年代,陸地下沉、海水上漫,將松脂球埋在沙下的情景。」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向課本挑戰,向科學家挑戰,大膽求異創新。通過這樣的教學安排,力求在本文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想象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生求異、創新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思想感情。

這一教學思路的設計的亮點是:了解推理的過程,學習推理方法,展開大膽想象。在學習課文中,我首先引導學生了解科學家是怎樣根據琥珀的樣子來推想其形成過程的,從而學習推理方法。

進而,突破教材,引出一種自然現象——一棵柏樹軀幹的裂縫處長有一棵高大的國槐,啟發學生展開大膽的想象,運用推理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從課文出發,又不受課文的限制,體現了大語文觀的教學理念;學習和運用融為一體,將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落到實。

《奇異的琥珀》教學反思

洛陽市小學語文十班李富強 本週,我帶領學生學習了第五單元的兩篇課文,感覺 奇異的琥珀 那一課講起來,比較順手,教學效果也還不錯。奇異的琥珀 是一篇奇思妙想 趣味盎然的科普小品文。在上課時,我採用了 逐層深入,引導推理 的課堂教學模式。課前,讓學生查閱資料,摘抄 琥珀 的有關知識,上課時進行交流 接著...

《21奇異的琥珀》教學設計反思

番田鎮東城外村小學張壘壘 教學目標 1 幫助學生認識 琥 珀 脂 黏 稠 五個會認字。會寫 琥 珀 脂 滲 裹 澎 湃 黏 稠 詳 10個會寫字,掌握 琥珀 松脂 包裹 滲出 澎湃 黏稠 詳細 等詞語。2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後乙個自然段。3 引導學生了解課文中這塊琥珀的奇異之處及琥珀的...

《奇異的琥珀》說課稿及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 幫助學生認識 琥 珀 脂 黏 稠 五個會認字 會寫 琥 珀 脂 滲 裹 澎 湃 黏 稠 詳 10個會寫字 掌握 琥珀 松脂 包裹 滲出 澎湃 黏稠 詳細 等詞語 2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後乙個自然段。3 引導學生了解課文中這塊琥珀的奇異之處及琥珀的形成過程 體會課文中生動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