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加減的教學案例與反思

2021-07-09 04:09:51 字數 5093 閱讀 9020

62.加減混合運算。

課件顯示**。

師:你能看懂圖的意思嗎?輕輕告訴同桌。

翻到書本第79頁。寫出算式,並把方框裡的數填上。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8 - 6+5=7

2你認為做「三個數加減的計算題」要注意什麼?(細心,記住第一步的答案)

三、練習。

1、 完成書上練習第1題。

2、 課件顯示,學生口答。

3、 完成書本練習第2題。

4、 將黑板上的口算題合併成三個數加減的題目。

5、同桌活動:將10個小圓片分成三堆,寫出連加算式。

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將算式貼在黑板上。(學生是無序的,老師有意排列有序)

1+1+8

1+2+7

1+3+6

1+4+5

2+2+6

2+3+5

2+4+4

3+3+4

你發現黑板上的算式有什麼規律?

四、 小結。

師;這節課我們學會了什麼本領?

五、 布置作業。

第一次上課基本情況:

一、 複習引入。

依次出示口算卡片。學生用手勢表示答案,教師將卡片貼在黑板上。

6+43+510-715-5

10+38-23+610-2

師:這些算式都有乙個小秘密,你發現了嗎?(學生沉默……)上了這節課後,我們就會揭開這個秘密。

一生舉手:我發現了!上面和下面是一樣的。

師:你的意思是不是第一題的得數就是第二題的……

其他學生:被減數、加數……

師:第一題的得數就是第二題的第乙個數。

教師逐一將上題和下題合併,出示課題。(整個引入約4分鐘)

二、 展開。

1.連加、連減。

(1)問題的提出,算式的得出。

課件逐一顯示四幅主題圖。

師:老師來講個小故事(略)你能看圖提出數學問題來考考大家嗎?提問的時候,先說「請大家看第幾幅圖」。

生:我是看第二幅圖。10減2等於8。

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問題,並將學生的問題一一打在電腦上:還剩幾隻小蝌蚪?

師:誰願意回答這些問題?你能說出算式來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10-2。

一共有幾隻小青蛙?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5+3+2

教師指導算式的讀法:5加3再加2。

一共有多少只小蝌蚪?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4+3+3

但學生看不出圖三圖四的聯絡。(因而就不能得到連減的算式)

教師引導學生看圖三圖四,誰能用「先……又……」來說一說這兩幅圖的問題?

10-5-3

(2)比較。

師:哪些算式我們以前學過?

根據回答擦去一步式題。

(3)演算法的討論。

師:你能解答這些題目嗎?

你能用「先算……,再算……」 來說一說這些題是怎麼算的嗎?

全班交流:

4+3+3,先算4+3等於7,再算7+3=10。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4+3+3=10

也有學生說:先算3+3等於6,4+6等於10。教師板書: 4 + 3 + 3 =10

62.加減混合運算。

課件顯示**。

師:你能看懂圖的意思嗎?

翻到書本第79頁。寫出算式,並把方框裡的數填上。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8-6+5=7

2你認為做「三個數加減的計算題」要注意什麼?(細心,記住第一步的答案)

三、練習。

1、完成書上練習第1題。

2、課件顯示,學生口答。

3、完成書本練習第2題。

第一次教學反思:

幾個想到的:

1、學生的演算法是多樣的。

幾個沒想到:

1、問題提不出。

教研員提供的意見:

邱向理:1、這節課應該按照「主題圖——算式——演算法——主題圖」的脈絡來上。學生對主題圖的理解不夠充分,影響了算式的得出。在練習中學生不理解圖意,導致算式寫錯。

2、教師的話說得太慢,導致課堂的節奏偏慢。引入花了4分鐘,兩道有聯絡的算式與主題圖的引入是兩條不同的線。建議就把口算作為一般的基礎訓練,較快地過去。

3、傳統的教法不一定是不好的。這節課的練習就可以用傳統的折疊式卡片進行。

如:4 + 3 + 3 —— 4 + 3 + 3 —— 4 + 3 + 3

□邵紅:如果讓學生先說「看第幾幅圖」,就把整個四幅主題圖割裂了開來。而這四幅圖是有聯絡的,學生不聯絡起來看,就不容易提出(連減的)問題。

張園:可不可以將課件做乙個簡單的動畫?

第二次教學後的所思所想:

一、 問題的提出。

學生對主題圖的理解是三個數加減的算式出現的基礎,也是這節課開展研究的前提。「提問」不是這節課的重點,也不是難點,我想演算法的討論更重要,尤其是加減混合的演算法。我讓學生觀察四幅圖,隨即問:

「你能想到哪些數學問題?同桌討論一下」。根據以往對主題圖的教學情況,我想學生不會有問題的。

然而,就是這個不是問題的問題,使我的引入花了大量的時間(共8分40秒)。學生提不出我想要的問題,這在第一節課中已經有所反映了。第二節課中我用動畫的課件試圖幫助學生理解「漸變」的過程:

池塘裡有4只蝌蚪,游來3條,又游來3條。我認為這個問題太明顯了,學生一定能說出「一共有幾隻小蝌蚪」。甚至不採用第一節課講故事的形式,未加任何提示,給學生看了兩遍。

學生看得很專心,還發出「嗯嗯」的聲音(感到驚訝和有趣)。但問題來了:要他們提出數學問題,學生用算式來表示他們所發現的問題。

比如:「5加2加3。」我當時想,他一定是理解了其中的一幅圖的意思,只是沒有說出我所謂的「問題」。

我是這樣處理的:「有誰聽懂了?他想到的是什麼問題?

」但學生一再的誤解令我「方寸大亂」。在三個班的教學中,學生都不能完整地提出文字問題,但都能說出算式或答案,如10減2等於8,還剩8只蝌蚪等。為什麼會這樣?

1、主題圖沒有被充分利用。教師應該用兒童化的語言帶學生進入情景,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如:

你看到過青蛙嗎?你知道小青蛙是怎麼來的嗎?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不一定是完整的文字應用題)表達出對圖的理解。

這樣也可以打通數學與常識學科的界限,達到學科融合的目的(邱老師語)。

2、教師引導不力。以前的數學課中教師也經常引導學生根據主題圖提問,也有不少學生用陳述句或算式來表述問題。但教師並不否定,也未加嚴格的訓練。

一來,我認為這是學生的對圖的理解與語言表達能力的不同步;二來是擔心學生的思維被教師牽制。事後想想,是不是可以這樣引導:「老師來猜一猜,你的問題是『一共有幾隻青蛙』,對嗎?

」「現在,誰能像老師這樣提出乙個問題,來請別的同學列出算式呢?」教師是參與者、組織者,正確、恰當地引導,可以促使學生能力更好的發展。

3、怎樣的情境更能令學生產生提問的慾望?

學生喜歡有趣的任務,任務過於簡單或過於繁難都會影響解決問題的動機。

(1)怎樣會使孩子感到有趣?如果這樣引導:現在我們把小蝌蚪請到課堂裡來了。誰願意幫小蝌蚪來回答這些問題?你能耐心地告訴小蝌蚪怎麼算這些題嗎?

(2)學生一眼就看出數量的多少。主題圖上的青蛙、蝌蚪都是10只,對大多數學生而言不需要用連加的方法計算。他們可以做到用眼睛看,心裡數出10只。

而求剩下的蝌蚪則更簡單,因為圖上就畫著兩隻蝌蚪。但如果數目超過了10,學生就需要計算了,因為心數容易遺漏。情景略難些,將資料換成:

6、4、3,是否會更能激發學生挑戰的意願?

(3)一年級學生用語言來表述問題是困難的。是否可以用**應用題引入?

出示:師:你能提出問題嗎?說給你的同桌聽。(學生會提出「蝌蚪一共有幾隻」的問題。)你能根據這個問題把算式寫出來嗎?寫一寫。

師:誰能把條件改一改?(只要求改條件:可以改資料,也可以變「遊來」為「遊走」)現在你還能提出問題嗎?

如:教師先提供條件,讓學生補充問題,這樣會使整個問題的引入更有針對性,要求更加明確與清晰。再讓學生改變條件提問題,會使提問具有思考性和開放性。

問題的提出不僅是為了得到算式,也是學生思維發展的乙個途徑。

二、 學生已有了什麼?又將發展到**?。

情景一:

師:現在看黑板上有這麼多題目,哪些題目是咱們學過的?(根據學生的回答將10-5和10-8擦去,並把10-5-3抄上來。)這些是已經學過的,今天就不研究了。

一生在座位上叫:還有哪。(教師不加理會)

師:現在你發現黑板上的這些題目和我們以前學的有什麼不一樣?

那個學生還在座位上叫:還有一道題是以前學過的,連加是學過的。

有學生認為連加並不是新知識,而是以前學過的,是因為他們會做的。事實上,學生在課前做三個數的加減的題目,除了粗心致錯,只有在先減後加的題目中才會出現「運算順序」的錯誤。比如:

8-3+4,學生會算出「1」的結果。因為學生認為加法比較簡單,所以先做加法,後做減法。因此,我們要想:

學生會在什麼地方感到困難?這節課要使學生哪部分能力得到發展?

情景二:

生:我先算10減5等於5, 5減3等於2。

師:(板書)誰聽懂樂韻的意思了?(一生:我還有不一樣的演算法。)

生:10減5等於5。再減3等於2。

師:同意嗎?生:同意。

生:我還有一種。

師:還有一種?我們仔細的聽聽看。

生:5減3等於2,2……

師:好,我把你說的寫出來。板書:10 – 5 – 3=8

小朋友仔細看看,我能不能這樣算? 2

有人說可以,有人說不可以。

師:你看看發生什麼了:5減3等於2,10再減2等於?

生:8。哦,不行。

師:你發現了什麼?等於8了,這可以嗎?我請於果來說說看。

生(猶豫):呃,不可以。

師:為什麼呢?

生:噢,可以的。

師:那這道題就是說有兩種答案了?

生:對呀。

師:我們來看(指著螢幕)10個青蛙,跳走了5個青蛙,又跳走了3個青蛙。池塘裡到底還有幾個蝌蚪呀?

生:2個。

師:有8個蝌蚪嗎?

生:沒有。

師:好,那我們說這兩個題裡肯定有乙個是對的。我們來表決一下:

同意第乙個對的舉手,(大多數舉手)。同意第二個對的舉手(沒人舉手)。說明這樣算是不可以的。

(擦去第二種的板書)

教師用舉手表決的方式也許並不恰當,其實可以讓學生互相討論一下。但課堂中這個生成性的問題非常重要,這也是這節課的教學價值之所在。讓學生體驗到兩種計算順序產生兩種結果,並且回到主題圖,理解為什麼不能把後兩個數相減。

教師強調計算的一般順序——先算前兩個數,再和第三個數加、減,讓大多數學生掌握這一基本知識。

《3 4 4整式的加減》教學案例與反思

3.4.4 整式的加減 教學案例及反思 上課教師 李定有 一 教材分析 整式的加減是第三章第四節最後一節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去括號法則 合併同類項法則 整式的概念等內容以後,進一步探索加減運算法則的教學內容。是全章知識的綜合與運用,它充分運用了數的加減,加法的交換律 結合律 乘法關於加法...

加 減法估算 的教學案例與反思

的教學案例與反思 教學內容 人教版數學第三冊第31 32頁 教學目標 1 借助實際情景學習估算的一般方法,逐步養成良好的估算意識,提高估算能力。2 在 買東西 的活動中,經歷估算的應用,交流各自的估算策略,比較各自的估算結果,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教材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 提出了加強估算的要求,在...

《數一數》的教學案例與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 明確指出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教學活動的組織者的發展 引導者和合作者 教師角色的轉變,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了數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我以 數一數 一課為例,談談我的一些做法和感悟。案例 課題 數一數 教學目標 1 複習相同加數的加法,為學習乘法打基礎。2 結合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