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上冊單元教學反思2019

2021-07-08 17:34:54 字數 5719 閱讀 5957

反思感受是:「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已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和移動小數點位數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基礎上教學的。雖然最初擔心學生不理解積的小數字數就是因數的小數字數的和。

但是,由於自己在教學小數乘整數時非常注意讓學生通過計算整理計算法則,發現注意點(能化簡的要化簡,積的小數字數不夠時要用0補足),用估算的方法檢查驗算。所以在本部分的教學中自己才輕輕鬆鬆地完成教學任務。

通過這兩個例題的順利教學,提醒自己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對於每單元的知識教學,一定要踏踏實實的講解到位,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要注重雙基的訓練,每個知識點都要讓學生過。不要炒夾生飯,這樣才能讓自己後期的教學順利進行。

2、學生的學情不一樣,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礎也不同,要盡量抓住課堂上的四十分鐘,多關注後進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多給他們說話、板演的機會。

3、課前注意鑽研教材,注意要教學的內容與前期教學內容及後期教學內容的聯絡,對學生學習情況要清楚地了解,對學生可能出現疑問的地方進行預設,對學生出現的問題要隨機應變。」

三、求積的近似值

注重「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新課程改革實驗的乙個新的亮點。它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更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經驗。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然而,「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教師個人的任務還是由師生共同完成,是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兩種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積的近似值」教學,談幾點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避免情境由教師備課時乙個人精心設計好,避免問題由教師提出來,避免學生始終被教師「牽著鼻子走」。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習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自然生成問題情境。

本課教學從討論「購物時應該考慮了解哪些資訊呢」入手,了解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時的真實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學生看法的基礎上提供相關資訊,使每位學生都成為情境的創設者。本課還創設了「填寫發票」的問題情境,通過聯絡剛才大家解決的問題,提出「你能幫賣方填寫一張發票嗎?

」,使學生產生「填寫發票」的需要。然後指導學生親自嘗試填寫發票的過程,在填寫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填寫發票的方法,從而獲得了「必要的數學」。在這個解決問題的情境中,思考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是根據學生隨時出現的問題加以針對性的指導。

學生始終是問題情境的主動參與者。創設情境並非是教師的專利,教師應該積極引導每位學生參與到情境設計的過程中,使情境真正有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其次,要避免削弱學生的主體地位而造成的資訊量比較少,討論的焦點要避免停留在「積應該保留幾位小數」上,要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積的近似值」的應用價值。本課教學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根據計算結果幫賣方開發票寫金額)產生疑惑,並嘗試自己解決,進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達成共識(錢應根據實際情況保留兩位小數),再進而能正確運用於實際生活中。

最後,要充分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資訊量,力求針對性強,且具較強的開放性。學生討論的焦點也最終落腳在「哪種結果更合理」上。從而在討論合理性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積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力求每位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

在例5教學後,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加深理解:其一,舉出老師生活中購買東西的例子,有的錢保留一位小數(商場不收分了),有的錢保留整數(自由市場討價還價,了解一下去尾法保留),讓學生認識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保留;其二,通過一道應用題的練習,讓學生按老師的要求進行多次保留,比較哪個值最精確從而讓學生明確,數字越多越精確;其三,安排一道計算結果正好是兩位小數不需要保留的應用題,讓學生明確取近似值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在最後的鞏固練習中結合生活實際,根據3個商場的價目表,讓學生設計購買3樣東西的方案,由於學生要考慮到**、質量、路程、時間、信譽等問題,因此出現了多種方案,是一道開放題。

學生既得到了技能訓練,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連乘、乘加、乘減」是「小數乘法」這個單元的內容。生活中需要用連乘獲乘加、乘減解決的實際問題很多,教材選擇了「學校圖書室用正方形瓷磚鋪地」這一學生較為熟悉的素材,設計了「用100塊瓷磚來鋪,夠嗎?

110塊呢?」的問題情境。通過解決這一問題,呈現了小數連乘、乘加兩種算式,通過這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引導學生學習小數連乘、乘加運算,使學生體會到小數的混合運算順序和整數的一樣,小數的混合運算也是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

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有了整數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經驗,學習本節課的內容並不困難。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學時應當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理解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道理一樣,避免盲目地進行知識的遷移。因此本節課,我努力做好以下兩點:

(1)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現代教育中,知識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實現創新的手段。因此,要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並不難,完全可以進行知識的遷移。但這樣一來,學生對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就相當於死記硬背。所以,本課我採用教材給我們提供的情境,啟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領悟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並同時體會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和整數的相同。

(2)把數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意把數學活動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如:

從學生們較為熟悉的鋪地磚的活動引入,使學生易於從生活經驗出發,便於學生的理解,也便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問題,有利於學生認同本節課所要領悟的規律。鞏固練習時,我特別注意應用本課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良好情感。

第二單元小數除法教學反思

本單元《小數除法》教學反思如下:

一、小數除以整數

小數除法,與整數除法的不同就主要在小數點上了。同乙個題可以有多種方法解決,22.4÷7,22.

4千公尺,是一周跑的總路程,問平均每天跑多少千公尺。孩子們想到了三個方法,第乙個就讓我驚訝,他把22.4先乘10,除以7之後,得數再除以10,從而得到正確答案。

他很好的應用了除法的計算規律,這是在四年級時學過的。第二個學生把22.4千公尺轉化為22400公尺,除以7之後得3200公尺,再轉化為3.

2千公尺。這個學生利用了轉化的思想,轉化是數學中很重要的一種思考方法,也常常被使用。第三個學生很乾脆:

「用豎式計算就可以。」呵呵,這可正是我們所需要的。於是,她一邊說,我一邊在黑板上寫,當商了3之後,她說要先點上小數點,我問為什麼。

其他學生也看著她,是一樣的問題。她說:「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顯然,這名學生是預習過的,對教材中的這句話非常熟悉。我怕有學生對「商」和「被除數」不明白,特意在這兒多問了幾句,說明哪乙個是「被除數」,哪乙個是「商」。剩下的事情就簡單了,做了幾個練習,有六名學生板演,都做得不錯。

例2是一種新的情況,列出算式為5.6÷7,有好幾個學生張口就說出了答案。但列豎式的時候,遇到了問題:

根據上面的例題知道,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可是商的小數點前面沒有數啊?這也難不倒孩子們,立刻就說出:添「 0」。

我糾正:「是商0,當整數部分不夠除的時候,商0,點小數點。」

在整數除法中,當有餘數的時候,就不再計算了;現在學了小數,就可以添0繼續算下去。例3就是這樣一種情況,算式為1.8÷12,豎式中商了0.

1之後,餘數是6,教材中問:「接下來怎麼除?自己試試。

」有學生是預習過的,知道可以添0後繼續計算。可也有學生有疑問:「為什麼要添0呢?

」我讓孩子們討論這個問題,是啊,為什麼可以添0繼續算?也許是熟視無睹了吧,我都沒想過這個問題!討論一段時間後,幾個學生發言,但都不合適。

於是,我引導他們往數的意義上去考慮,商1的時候,是把1.8看作18個十分之一;餘數為6,添0(0也可以看作是落下來的)後,即為60個百分之一,這樣就可以繼續計算了。

二、小數除以小數

小數除以小數是學生在學習完乙個數除以整數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除數是小數的計算。我對在課堂的落實情況反思自己的教學。

《乙個數除以小數》這節課是後續性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的教學,要抓住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這一關鍵來進行,因而教學重點定位在怎樣移動除數和被除數小數點的位置。教學本節課時我把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的把握定位在知識的生長點和關鍵處,即引導學生思為什麼要把除數0.85變成85?

」,「為什麼被除數7.65也要跟著移動相同的位數呢?」。

這個為什麼就是讓學生知道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已有的知識——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找準了知識的生長點、連線點;在引導學生感受算理與演算法的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通過前一天的預習在小組內充分的交流,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本節課的乙個嘗試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來講課,講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並適時調動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方法,說出在小組交流後對知識的理解。而我則充當引導者的作用,隨著學生的匯報在學生沒有講到和教學重點難點進行點、引。

在豎式中移動小數點位置時,要求學生把划去的小數點和移動後的小數點寫清楚,新點上的小數點要點清楚,做到先劃、再移、後點。

三、商的近似值

商的近似值是在小數乘除法之後教學的,學生已經有了小數除法的基礎,且已經掌握了求積的近似值的方法。本節課旨在學生認識迴圈小數,並且會根據要求取迴圈小數的近似值。

上課伊始,出示例7中的圖表,並根據要求列出算式40÷60。當我剛想提出要求時,發現有的學生已經做了起來。我並沒有阻止,而是繼續讓學生在計算中發現問題。

算了一會後,發現有的學生抓耳撓腮,有的學生小聲的嘀咕,還有的乾脆停下了筆看同位的。知道學生遇到了困難,我故意問:「怎麼都不算了,有結果了嗎?

」「沒有,除不完。」「怎麼可能呢?為什麼除不完?

」「老師,真的除不完,你看,總是餘40,根本就除不完。」看來到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時候了。「想知道為什麼嗎?

開啟書,看看你能從書上找到答案嗎?」話音剛落,利索的孩子早已經開啟了課本讀了起來。一分鐘過後,學生們都發現了問題,知道了這是迴圈小數。

但對於迴圈小數的知識,書上只是提到了定義,並沒有做過多的解釋。而學生想知道的並沒有停留在表面,瞧,有的孩子有疑問了:「老師,迴圈小數書上沒有說怎麼寫,該怎樣寫橫式呢?

豎式要除到什麼時候?」提的好,看來好奇心已經很濃了。於是我讓學生開啟課本,讀一讀101頁的「你知道嗎」,從中獲取他想得到的答案。

在學生得到想要的答案後,我順勢引導求迴圈小數的近似值的方法。如:保留兩位小數要除到第幾位,保留三位小數要除到第幾位等。

有了前幾節課的基礎,再加上濃厚的興趣,學生很快探索出解決的方法,並用30分鐘的時間,高效率的完成了本課的任務。且在練習中也很少發現錯誤,讓我高興的同時也深深的意識到興趣對於學生來說多麼重要。

反思前幾節課的教學,似乎除了灌輸乘除法的法則外就是大量的練習,但效果並不是多好,補充習題中的錯誤層出不窮。想來,計算課本來就是枯燥乏味的,大量的練習只能徒增學生的厭倦感,如果只是純粹的計算,怎麼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呢!所以,在今後的計算課中,首先要激起學生探索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享受成功感的同時,主動的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迴圈小數

成功之處:(1)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新課匯入是否能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是一節課中最關鍵的環節,直接影響著一節課的教學質量。

合適的匯入,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啟迪學生思維,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合適的匯入,有承上啟下,降低認識坡度、分散教學難點的作用。課堂教學中,合理創設和運用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通過直觀手段與語言描繪相結合等手段,營造適宜的氛圍,激起學生的興趣,把學生的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生動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充分鍛鍊、提高自己。

(2)創設氛圍,主動**。現在的課堂教學,教師要把學生作為教學的出發點,把學生的發展視為教學的首要目標。而以往認為一節好的課,就是教學目的明確,課堂教學結構嚴謹,突破重點難點,教師講得清楚,學生對知識掌握牢固。

而現在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課堂上是否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是否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是否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數學的奧秘。在上述案例中,學生在思考、爭論中發現新知,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應該成為參與數學活動的一分子。

五年級數學上冊一二單元教學反思

九月轉眼將過,在這短短的時間裡,我們學習了 認識負數 和 多邊形的面積計算 兩個單元的內容,因為初次教五年級數學,所以每節課的備課時間總是花到上課時間的兩倍多,總算把這兩單元上完了。下面我來談談我的教學感受 認識負數 是五年級的第一課,負數是小學生學習的又一種新的數。在教學時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著...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小數除以整數教學反思 小數除法,與整數除法的不同就主要在小數點上了。同乙個題可以有多種方法解決,22.4 7,22.4千公尺,是一周跑的總路程,問平均每天跑多少千公尺。孩子們想到了三個方法,第乙個就讓我驚訝,他把22.4先乘10,除以7之後,得數再除以10,從而得到正確答案。他很好的應用了除法的計算...

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關於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教學反思,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用字母表示數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五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文章。從而說明了商裡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的道理。以往過去的計算教學多採用教師講授,學生練習的方法進行教學。但這種教學方法十分的枯燥無味,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