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備考精編 故都的秋複習教案

2021-07-06 03:23:59 字數 3056 閱讀 2018

二、釋題及簡介

明確:「故都」兩字表明描寫的特點,帶有深切的眷戀之情,「秋」字明確描寫的內容,題目很深沉。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現代著名的**家、散文家。出生於乙個知識分子家庭。

從小熟讀唐宋詩詞和**雜劇。2023年赴日本留學。2023年與郭沫若、成仿吾等發起成立創造社。

同年7月第一部**集《沉淪》問世,產生巨大影響。2023年發表(春風沉醉的晚上)。l923—2023年先後在北大、武昌師大、廣東大學任教。

2023年3月參與發起成立「左聯」,2023年12月發表《遲桂花》,2023年移居杭州後寫了不少山水遊記和詩詞,2023年發表《出奔》,抗戰爆發後,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後流亡蘇門答臘,堅持抗戰。2023年9月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郁達夫的作品風格清新,抒情濃烈,有感傷情調,有時流露出頹廢色彩。

三、理清思路,劃分段落

課文分四個部分:思秋、繪秋、議秋、戀秋。

「繪秋」部分有五幅圖畫:破屋秋色、街頭落蕊、室內蟬鳴、橋頭秋雨、庭院秋果。(依次出示投影片2、3、4、5、6。學生找出有關段落)

提問1主要通過哪些景物來寫故都的秋的?破屋秋色、街頭落蕊、室內蟬鳴、橋頭秋雨、庭院秋果。

2這些景物的共同特點是什麼?清、靜、悲涼

①牽牛花:「靜著時像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是在寫「靜」;「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來住著」、「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既寫「靜」同時也寫「清」;「疏疏落落」的衰草,體現了「悲涼」。

②槐樹落蕊:整段都渲染了寂靜的氣氛,突出了「靜」。「掃街的樹影下的一陣掃後」幾句,給人悠閒的感覺,突出了「清」。

「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幾句,抒發了悲涼之感,正是緊扣「悲涼」。

3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達夫那個時代,秋天裡,明豔之色有,繁市之境在,為何避而不寫?

點撥:由於當時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熱鬧。「是白色恐怖,使郁達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調,總想找寧靜處」。

這就點名了「時椙闂景」三者的關係,感時生情?以情馭景?以景顯情。

寫自然之秋,抒內心之愁,便是這篇散文突出的特色。

4為何將「淡紅色」的牽牛花視為最次?

點撥:因為「紅」的暖色調不符合悲涼的心境。

5棗子熟了不也是紅的嗎?又為何喜歡呢?

點撥:欣賞的是「全盛時期」的秋(「

七、八月之交」),這時的棗是「淡綠微黃」,色調依然同的心境吻合。

6雨後話秋有一句,「唉,天可真涼了」,寫「了」字唸得很高,拖得很長,是出於什麼目的?

點撥:目的在於渲染「清、靜、悲涼」的氣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長,好比是對著無邊的大森林呼喚,呼喚的越響,迴盪得越遠,森林越發顯得空寂。

7為何要寫故都之外的南國之秋?

點撥:為了對比,兩者的比較點都是「秋味」,突出北國之秋更夠味,更切合的心境。由此可見,為了突出景物特色,鮮明的對比是有效方法。

8思考第12自然段的議論有無必要?(試從議論的落腳點上考慮)

點撥:這一段通過古今中外的引證,說明感秋處處有,而中國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屬」,還是為了突出北國之秋。這就使整個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來,充實了內容,深化了主題,同時也使文章疏朗不羈,揮灑自如。

9在文中展開聯想,體現在**?其作用是什麼?

點撥:由故都的秋寫到江南的秋,由故都秋中的槐樹、蟬聲、果樹寫到南國秋中的「二十四橋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由現實中對故都的秋的感受,寫到外國著名詩人、中國古代著名詩人對秋的描寫。

作用:在對比、映襯中,突出了故都的秋之「清、靜、悲涼」的特點,表達了在這一時期的苦悶、憂愁的思想感情。

10大家這堂課心情怎樣?

學生答:老沉浸在「清、靜、悲涼」之中,心裡感到壓抑。

點撥:就要這個感覺!有了這種感覺,你才真的讀進去了,品嚐到了故都的秋味。

但又必須走出這種感覺,因為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是那個特定時代的寫照,今日的北京、今日的中國早已進入改革振興時期,嶄新的時代,激發我們的當是壯志豪情。

11故都的秋景可謂豐富多彩,為什麼只選取上述秋景來寫呢?試從主客觀兩方面來分析。

分析:的確,所寫的秋景的「清、靜、悲涼」的,他所寫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覺得有點兒落寞的,秋聲是衰弱的殘聲,秋味是都市閒人雨後話秋涼的情韻,秋實也是淡綠或微黃,而不是紅熟了的時候。之所以這樣,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從客觀方面來講,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徵,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從主觀方面來講,也有三個因素:第一,跟舊中國時代環境的黑暗有關,這導致他思想苦悶,逃避現實;第二,也跟作家個人氣質的抑鬱善感有關。

郁達夫早年(三歲)喪父,在日本十年的異生活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第三,還跟作家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有關。在杭州期間,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學」。因此,上述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就決定了作家會選什麼樣的景來抒什麼樣的情。

12分別從不同角度為我們描繪了秋花、秋槐、秋蟬、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麼,在記敘上述秋景時,是以時間為序來記敘的呢,還是以空間為序來記敘的?

分析:既不是以時間為序,也不是以空間為序,應該說,是無序的,這正是散文形散特點的體現。所寫的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並不是必然的,但是我們讀起來卻覺得很自然,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

這是因為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靜、悲涼」這麼乙個共同點,正是以「清、靜、悲涼」這個景物的共同點把這些景物組織在一起的,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秋花——色秋槐——形秋蟬——聲

秋雨——味秋果——實

北國的秋——清、靜、悲涼

南國的秋——慢、潤、淡

13課文結構是怎樣的,文章怎樣前後呼應?

本文能反映感情基調的詞語是「清」「靜」「悲涼」,是通過選取不同景物,從不同側面同時加以渲染和刻畫的。

體會文章寫作特色(學生歸納分析)

①襯托的手法:寫江南之秋的作用。

②②景物的選取:能體現主觀情緒。

③③語言的特色:句式整散結合,節奏感強。

歸納鑑賞散文的一般方法

①誦讀,朗讀最好,便於深入領悟語言和情感。

②聯絡背景,便於深入理解。

③分析思路結構。

④鑑賞文章寫作上的特點。

⑤深入體會的感情。

有彩色是指紅、黃、藍、綠等帶有彩色的色彩。無彩色是指白、灰、黑等不帶彩色的色彩。

紅、橙、黃等顏色稱為暖色系,

綠、青、藍等顏色稱為冷色系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的基本資訊,以及本文的背景。2.通過傾聽和朗誦課文體會秋的意味。3.把握課文結構和作者的情感。教學重點 1.把握課文結構和主旨。2.掌握 情景交融 的藝術手法。教學設想 通過閱讀體會課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課文情景交融,以景見情的表現手法。並透過這篇優美的散文陶冶學生的心靈,...

自用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 一 匯入 秋天是乙個多彩的季節,秋天也是乙個收穫的季節,秋天更是乙個多情的季節。它撩撥起文人們無限的情思。有人獨立橘子洲頭,看到的是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在秋日裡,讀到的是壯麗 有人登高,筆下出現了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的詩句,在秋風中,杜甫感受到的是淒涼。同樣的乙個秋天,不同...

高考備考精編 咬文嚼字課堂實錄

咬文嚼字課堂實錄1 教學教案 1006 1911 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誓不休吟安乙個字,捻斷數根鬚 師 朱光潛,是 文字 教學目標領會 咬文嚼字 的實質 學會 咬文嚼字 的方法。師 筆下的 咬文嚼字 有什麼含義?師 調整情感。生 意義的確立和控制。生 乙個字也不能放鬆,謹嚴的精神。師 要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