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與成長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之第四講人際關係 教案

2021-07-04 12:19:20 字數 4592 閱讀 9271

教案【教學單元首頁】

第 4 次課授課學時 2教案完成時間:2011.9.10

第四講大學生的人際交往

匯入通過引言「戴爾卡耐基:乙個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於他的專業技術,而85%要靠人際關係和他的為人處世能力。」匯入人際交往的重要性:

1、人際交往促進深化自我認識(了解自我)

別人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可以反映自己的優缺好壞。觀察別人的言行,可以從中觀照、了解自己。在我們的交往活動中,有時候兩方面的評價會有一定的差距,不少人會因此而產生煩惱。

這就要求我們要善於調節兩方面的評價,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正確的自我認識,有助於我們找到自己的社會位置,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

2、人際交往促進社會化程序(了解他人)

現代社會是乙個講求團隊協作和共贏的社會,早已沒有達文西(畫家、寓言家、雕塑家、發明家、哲學家、**家、醫學家、生物學家、地理學家、建築工程師和軍事工程師 )式的大家,靠個人力量很難實現自我價值。人際交往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前提。沒有人際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各樣的網路關係以及人們所擔當的各種各樣的社會角色,社會就不成其為社會,發展也無從談起。

人際交往與我們密不可離,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貫穿生命的始終。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青少年社會化的起點,是將來在社會立足的生存需要,也是為社會做貢獻的本領。

3、人際交往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橋梁(實現價值)

良好的人際交往,能讓我們掌握更多社會的資訊,了解自己的生活和需要,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第一節人際關係概述

一、人際關係

人與人之間在交往活動中直接的心理關係或心理上的距離,它反映了個人或群體尋求滿足其社會需要的心理程度。是人們在交往中關係的深度、密切度和協調性等心理方面的聯絡程度的反映。

組成結構:認知、情感、行為。

二、人際交往

又稱社會交往,是指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或群體與群體之間通過一定的方式接觸,從而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上互相影響的過程。通常人際交往有賴於以下條件:

1、傳送者和接受者雙方對交往資訊的一致理解。

2、交往過程中有及時的資訊反饋。

3、適當的傳播通道或傳播網路。

4、一定的交往技能和交往願望。

5、對對方時刻保持尊重。

三、衡量人際關係的指標:人際距離

人際距離是指交往過程中個體由於心理因素的影響而與他人在地理空間上保持的距離。

遊戲互動演示:

1、教師在講課時,信步走入學生中間,在靠近某位學生時,學生會有覺醒反應(表情緊張、不自然等)和阻擋反應(身體的躲、讓)。通過演示,匯入人際距離的概念。

或:2、點兩個學生到講台前演示:剛上台時學生的距離,在教師反**出「走近一些」的指令後,學生的反應。通過演示,匯入人際距離的概念。

解釋:人類學家觀察發現,人與人之間在面對面的情境中,常因彼此間情感的親疏不同,而不自覺地保持不同的距離。此種因情感親疏而表現的人際間距離的變化,在心理學上稱為人際距離(interpersonal distance)。

顯然,人際距離的變化,是由雙方當事人溝通時,在肢體語言上的一種情感性的表示;彼此熟悉者,就親近一點,彼此陌生時,就保持距離。如一方企圖向對方接近,對方將自覺地後退,仍然維持相當的距離。

人際距離實際上是使人在心理上產生安全感的「緩衝地帶」,一旦受侵犯,就會產生兩種本能反應:

覺醒反應:(arousal reaction)又稱喚起反應,從平靜狀態中進入警覺狀態。

阻擋反應:用言語或非言語(身體語言)姿態,阻擋、阻止或躲避。

人際距離的判斷:

親密距離:親密距離的近程為0—15cm,親密無間;遠端為15—45cm,表現為親密關係。

個人距離:有一定的分寸感,便於親切友好地交談,近程為45—75cm,出現於朋友間的交往或情侶在公開場合的交往;遠端為75—120cm,出現於熟人間的交往。

社交距離:社交性或禮節性的較正式的交往。近程為1.2—2.1m,如在工作環境或社交聚會上;遠端為2.1—3.7m,如上下級交往或商務談判等場合。

公眾距離:在公共場合的人際距離,近程為3.7—7.6m,如演講或講課等;遠端為7.6m以外,是幾乎容納一切人的空間,如集會。

第二節大學生人際交往及影響因素

1、大學生人際交往型別:

人際交往是大學生生活的基本內容之一。同學之間、師生之間、老鄉之間、室友之間、個人與班級、個人與學校之間錯綜複雜的社會交往,構成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網路系統。

1、學業型:大學生在學業方面人際關係又有三種基本型別:同班級的學業型人際關係;同學科(專業)的學業型人際關係;相關專業的學業型人際關係。

其中第一種是大學中最常見的、持續時間最長、最牢靠的人際關係;第二種是由於專業的原因,很容易形成共同的話語,並時常打破年齡和年級界限進行正式或非正式的學術交往,從而形成的一種結構比較鬆散的人際關係;第三種是由於學業關係,也不時聚在一起進行學術的交往,並形成一種沙龍式的人際關係。

2、同鄉型:地域方面的人際關係,也稱老鄉關係。這種關係隨著時間的延續,大學生參與了多種業餘活動後,純粹老鄉之間的交往便逐漸減少而被其它人際交往所取代。

3、興趣型:由於情趣相同,在課餘生活和社團活動中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人際關係。

4、同室型:這從某種意義上說比班級集中的人際關係的表露更自然,更具體、更直接。這種關係一般有三種基本型別:

友好關係型、淡漠關係型和對立關係型。影響宿舍成員之間人際關係的心理因素主要是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以及自私、固執、任性、不守信用等不良個性品質,而純粹知識與能力方面的因素,則處於次要地位。

5、情緣型:大學生異性之間交往而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異性大學生之間正常的交往,對於大學生人格健全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6、網友型:網路社會中的人際關係,簡稱網際關係,就是以網路和數字符合資訊為中介,實現的人——機——人互動基礎上形成的人際關係,具有虛擬化和不確定的特點。

二、影響人際交往的因素

1、文化因素:舉例:東西方打招呼的文化差異,東方人(作揖、鞠躬等避免身體接觸的方式)和西方人(握手、擁抱、親吻等身體接觸的方式)

2、情境因素:原本的陌生人在特殊情況下互相救助,如512汶川**、723溫州地鐵事故、927上海地鐵事故

《上海地鐵追尾之危情與溫情黑暗中相互攙扶》

9月27日下午,上海軌交10號線發生追尾事故後,在救援人員到達前,乘客們相互間展開自救,避免了慌亂的發生。

記者在瑞金醫院遇到了傷者施先生,他事發時在前輛列車的第三節車廂。他說,事發前列車廣播通知有「訊號故障」,便在豫園至老西門的區段內停了半個多小時,誰料之後突然一聲巨響,「我們以為是**。」乘客們明顯可以感受到從後方而來的衝擊力,車廂內隨即發出尖叫聲,有乘客開始往前跑,車廂內亂作一團。

「我和其他乘客叫大家不要跑,鎮定些。」施先生稱,不少尚能行動的老人被攙扶到座位上,此外地上還躺著部分乘客,不少人身上都有滲血。

在等待了約15分鐘後,有消防人員首先進入車廂,並帶領大家往車前走。一路上,施先生看到多名躺在座位上的傷者,由於無法行動,只得在原地等候。而一些年長者則被年輕乘客攙扶著往前走,「基本都是乘客自己互相幫助,攙扶著走的」。

在瑞金醫院急診大廳,記者發現收治的50多名傷者中,部分人的家屬已經到達,其他一些則在醫生和**的陪伴下就診。原不互相認識的乘客,則在相互慰問傷情,借用手機給家裡報平安。

3、社會地位:每乙個人都在一定社會中結成多種社會關係,都可能獲得多種社會地位。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把人們的社會地位劃分為不同的等級序列,如階級地位、政治地位、經濟地位、職業地位、權力聲望地位等,這些社會地位之間互相交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大體上可以歸納為先賦地位與自獲地位兩類。

前者指先天固定的地位,如世襲貴族、世襲奴隸、父與子等。後者指靠後天努力獲取的地位,如教授、工程師、廠長等。

4、個體因素:是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主要是指個體早期依戀型別、主觀心理因素、人際交往技巧等對人際交往的影響。

3、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心理效應

首因效應,是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佔據著主導地位的效應。首因效應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它是指當人們第一次與某物或某人相接觸時會留下深刻印象,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資訊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

極端的首因效應:一見鐘情。

暈輪效應(英文the halo effect),又稱「光環效應」,屬於心理學範疇,暈輪效應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是根據個人的好噁得出的,然後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物件的其他品質的現象。例:唐駿學歷門事件。

刻板效應,又稱定型效應,是指人們用刻印在自己頭腦中的關於某人、某一類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為判斷和評價人依據的心理現象。例:廣東人、教師、工程師等不同的角色舉例,可隨機。

投射效應:所謂是指以己度人,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特性,他人也一定會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的一種認知障礙。即在人際認知過程中,人們常常假設他人與自己具有相同的屬性、愛好或傾向等,常常認為別人理所當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故事:宋代著名學者蘇東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蘇東坡去拜訪佛印,與佛印相對而坐,蘇東坡對佛印開玩笑說:「我看見你是一堆狗屎。

」而佛印則微笑著說:「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蘇東坡覺得自己佔了便宜,很是得意。

回家以後,蘇東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這件事,蘇小妹說:「哥哥你錯了。佛家說『佛心自現」,你看別人是什麼,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麼。

」我們推斷的他人想法,往往其實是自己的想法。

角色固著:沉溺於某個角色之中,不能及時轉化到其他的角色中去。要克服角色固著的心理障礙,就得學會調節角色行為,即根據身份和場景的變化而改變自己。

人人大腦裡都有一套警戒調節系統,會根據情況隨時調節人的行為。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與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大學生受生物遺傳 社會環境 個體心理因素的影響,心理問題可表現為人際關係不協調的孤獨心理 學習適應不良的焦慮心理 戀愛和性問題引起的困惑心理 擇業就業壓力的逃避與擔憂心理 多種抉擇矛盾迷茫的苦悶心理和意志力薄弱的惰性心理,高校應開設心理健康健康課,開展心理訓練 建立心理健康檔案,設立心理諮詢機...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教案2011 2012 學年第2 學期 課時授課計畫 課次序號 1 一 課題 第一章大學生心理健康概論 二 課型 課堂講授 三 目的要求 1 掌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含義與表現 2 掌握心理健康對於大學生的意義 3 了解本課程的教學組織方式並現場分組 四 重點 難點 大學生如何愛現在的自己,如何愛別人 ...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業

大學生心理健康 教育學院 數學與統計學院專業 資訊與計算科學 姓名 蘇國泰學號 201106014152 課題名稱 優點大轟炸 指導老師 劉亞蘭 優點大轟炸 活動 一 活動目的 以學習發現別人的優點並欣賞,促進相互肯定與接納。二 活動主題 解決人際交往關係,促進個人的健康成長。三 活動目標 1 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