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制度經濟學變遷理論比較研究

2021-06-28 02:31:57 字數 1223 閱讀 9524

提要新老制度經濟學派由於哲學和方**不同,從而對於制度變遷理論的研究屬於不同的正規化。本文從制度變遷的基本假設、層次與範圍、主體和動力以及效率評價等五個方面比較兩種制度變遷理論的差異,旨在進一步理解歷史和現實中的制度變遷現象。

一、導言

正規化是最早由歷史專家和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於2023年創立的,他認為正規化是一套實踐的科學習慣和科學傳統,不僅構成了乙個科學共同體內部的團結一致和協作探索的紐帶,而且是進一步研究和延伸的基礎和出發點,從而有助於有效的科學研究。庫恩的正規化思想實際上是乙個正規化體系,正規化概念的應用範圍很廣泛,經濟學也不例外。本文所討論的新老制度經濟學就屬於兩種具有不同研究正規化的學派:

一派是發端於美國老制度主義者凡勃倫,由艾爾斯、福斯特和布希所繼承的老制度經濟學;另一派是植根於新古典經濟學在解釋制度變遷上仍保留了新古典核心的新制度經濟學,它以諾斯、舒爾茨、拉坦為代表。這兩大學派一直以來分庭抗禮,都認為自己才是制度經濟學的正統,批評並且抨擊對方的研究方法,特別是在制度變遷理論方面,由於新老制度經濟學派哲學基礎和研究方**的差異導致兩大學派對該理論的理解和闡述有很大的不同。

二、制度變遷的基本假定不同

老制度經濟學所指的制度變遷不同於新制度經濟學在假定制度結構不變的情況下對單項制度安排及其變遷的研究,而是注重制度結構自身的歷史性變遷。凡勃倫認為社會存在兩大利益集團的對抗:一是思維習慣或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團,他們是社會發展的保守因素;二是受現存制度制約最大的從事工具性的職業集團,他們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因素,這樣一種技術—制度或工具—儀式的二分法形成了凡勃倫傳統。

隨後,艾爾斯和布希認為社會制度結構包括兩個相互對立、相互聯絡的價值體系:工具價值與儀式價值。所以,老制度經濟學制度變遷的邏輯起點可以看成是(即制度結構內部兩種價值的衝突)凡勃倫—艾爾斯傳統的技術二分法。

新制度經濟學制度變遷理論的基本假設是:制度變遷的誘致因素在於主體期望獲取最大的潛在利潤。所謂「潛在利潤」就是「外部利潤」,是一種在已有的制度安排結構中主體無法獲得的利潤。

通俗地講,主體想從制度a變為制度b,是因為這種利潤存在於制度b之中。只要這種外部利潤存在,就表明社會資源的配置還沒有達到帕累託最優狀態,從而可以進行帕累託改進,即在不損害其他任何人利益的前提下,至少還可以使乙個人的處境得到進一步的改善,使社會淨收益增加。所謂帕累託改進,實質上是指現有資源的配置還有改進的潛力。

由於外部利潤不能在既有的制度結構中獲取,因此要實現帕累託改進、要獲取外部利潤,就必須進行制度的再安排(或制度創新)或者是制度a變為制度b,這種新的制度安排的目的就在於使顯露在現存制度安排結構外面的利潤內部化,以求達到帕雷託最佳狀態。

中外經濟學比較

經濟學教學的中外比較文 復旦大學經濟學系袁志剛 一 國外經濟學科建設和經濟學人才培養 一 經濟學科本科教育國外著名大學都制定了完整和有效的經濟學科本科生培養計畫,通過研究培養計畫可以看出,他們都很注重本科生基礎學科和研究能力的培養。1 跨學科培養。以哥倫比亞大學為例,經濟系設有econ mathem...

制度經濟學

此書第一部分主要介紹了制度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什麼是制度,它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它是如何促進秩序 一種鼓勵信任 可預見的行為模式 的形成的。幾個基本 但影響深遠的人性假設問題,即知識論問題,因為克服稀缺性的關鍵在於無知 知識問題 基本的人類價值和作為單項規則的制度。單項規則轉向整個規則系統,以及這種規則...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新制度經濟學的比較

哲學理論基礎,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世界觀,也是其基本方 它關於制度變遷的理論,其實就是辯證唯物史觀的具體展現。它關於自然和社會 社會制度中的經濟 政治 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理論,堅持了辨證的 唯物的發展觀,唯物主義 辨證觀點和矛盾分析方法始終如一地貫穿於生產力理論 生產關係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