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經濟學比較

2022-12-25 06:51:06 字數 4972 閱讀 3069

經濟學教學的中外比較文/復旦大學經濟學系袁志剛

一、 國外經濟學科建設和經濟學人才培養

(一) 經濟學科本科教育國外著名大學都制定了完整和有效的經濟學科本科生培養計畫,通過研究培養計畫可以看出,他們都很注重本科生基礎學科和研究能力的培養。

1、 跨學科培養。以哥倫比亞大學為例,經濟系設有econ-mathematics、econ-statistics、econ-operation research 、econ-philosophy、 econ-political science五個跨學科方向,學生的培養由兩個系共同完成,各個方向均有自己的學分要求,其中前兩個對數學的要求很高,分別佔總學分的22%和44%。這樣的跨學科培養是緊跟經濟學發展前沿的表現,有助於培養學生利用經濟學和其他學科共同分析某個領域的能力。

本科生畢業後,學校會鼓勵他們去別的大學繼續深造(不同於我國的基地班),基本上沒有近親繁殖現象。

2、 課程設定。考察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及耶魯大學的課程設定,有個共同的特點是層次分明。一般分為基礎課程、高階課程及研討班(seminar),哥倫比亞大學的課程劃分更細、更複雜。

一部分高極課程有人數限制,研討班一般限制在15人左右。各課程均附詳細介紹和前期準備課程(prerequisites),課程也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課程也會根據形勢不斷翻新。各院校往往在大學一年級設定經濟學方**課程,學生一開始便進入經濟學研究的角色。

研討班式教學是美國大學的特色,例如哥倫比亞大學和耶魯大學要求學生在修課的基礎上,在大三到大四期間要參加兩個研討班(starred departmental seminar),並完成小**(essay),體現了學校對本科生研究能力的培養。除此之外,跨系和跨校選修也是培養計畫的硬性指標,突出校際交流的要求。

3、交流與研究。主要指學生之間以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1)學生與教師的交流。

首先,經濟系一般有director of undergraduate studies和advisor,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我國大學輔導員作用相似。其次,除上面提到的seminar之外,美國著名大學還有專門面向本科生的研究平台,機會較多,以大三大四的學生為主。例如耶魯大學的undergraduate research assistant positions 和rome project (research opportunities in math and economics),向學生提供了與教師合作,共同完成某個專案的鍛鍊機會。

(2)學生之間的交流。除了在課堂上以討論為形式的交流外(一般以討論為主)各大學設立了學生交流平台,培養團隊合作的能力。例如哥倫比亞大學專門成立了barnard-columbia economics society,這是以本科生為主的俱樂部,他們在這裡可以與教授和校友進行交流,並可參加有俱樂部組織的其它實踐活動。

4、考核評價。美國著名高校嚴格按照培養計畫對本科生進行考核。

(二) 經濟學科研究生教育

1、 總體狀況。從培養目標來看,各國的研究生培養目標主要著眼於對研究生能力的培養。研究生的培養過程既是知識的學習和發現的過程,又是知識創新的過程。

因此培養創新精神、創新能力與創新意識在研究生教育階段尤為明確和迫切。國外研究生教育主要指博士教育,碩士階段一般是作為進入博士階段進一步進修的過渡或就業的準備階段而設立的,經濟學碩士一般是1—2年,博士一般是4年左右,他們培養的側重點是博士。例如哥倫比亞大學規定,所有的學生必須獲得經濟學文科碩士( in economics),在博士生培養階段,達到要求後才能申請研究型碩士(也就是說,接受博士培養計畫是在碩士培養階段所預先確定的,只有讀到博士才能拿到研究型碩士學位,如果想就業可以讀研究型碩士之外的其他碩士學位,所以選擇研究型碩士的學生一般是對經濟學真正感興趣並為之奮鬥的學生,這樣不僅達到分流的目的,學生的質量也能得到保障。

2、 學位分類的多樣化,培養目標明確。表現在每一學位級上設雙軌制,即專業型和研究型學位,如法國第三階段的專業畢業文憑和深入學習文憑,前者是就業是很有說服力的證書,後者是接受博士教育計畫的必備條件。英國和美國設立學術碩士(和專業碩士,美國的博士學位有90多種(bartsche,1991),可分為兩大類,即研究博士學位(和專業博士學位(professional doctorate)。

前者主要從事理論研究,後者主要在某一行業中從事實踐工作。例如哈佛大學,致力於獲取的學生列入研究生培養計畫(graduate program),那些希望獲得工作技能的學生可以進入商學院(professional schools),儘管前者可以在商學院選課,但兩者的培養計畫是完全獨立、互不相干的。這樣的分類完全是依照社會對人才的需要進行劃分,並使得學生選擇餘地較大,加強了經濟學科的專業化,培養目的明確。

以此分類為標準而設定的課程、專業方向和培養計畫更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3、 入學條件國外博士生教育一般不設入學考試,但對申請者的素質有很高的要求。各高校都規定了不同的博士生的入學條件,其中有兩點是共同的: (1) 師生雙向選擇。

博士申請者在申請之前要選擇一位指導教師,因而它必須事先對指導老師所從事的研究方向、學術地位及人品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之後指導教師在與他面談的過程中,學生的基本素質、研究能力、教育背景、愛好以及表達能力都得到較充分的體現。 (2) 注重研究背景和潛力。法國、英國和美國的大學都要求申請攻讀博士學位者提交一篇**計畫,證明自己在經濟學專業領域和研究方向上已經掌握了必要的理論基礎和科研能力,能夠熟練地使用基本研究方法。

4、 培養過程 (1) 博士生培養工作。與我國單一博導制不同(寫**階段才成立乙個指導小組),國外為使博士生在經濟學領域有較寬的研究範圍,通常由乙個博士生培養小組負責。法國的培養小組包括乙個教學小組和乙個或幾個研究小組,美國實行導師制和博士生指導委員會相結合的指導方式,德國和英國也正由單一導師制向培養小組轉變。

教師不論是教授還是講師,只要獲得指導資格就可以參加培養小組,當然條件是相當苛刻的。 (2) 課程設定和教材。各大學對博士生均有一定的課程要求,美國要求較高,課程以經濟學基礎課程和前沿課程為主(各門課均有prerequisite),所以必修課成為了解經濟學動態的途徑之一。

美國還非常重視學生跨學科的學習,博士生培養計畫中一般都明確要求學生要選修經濟學課程或者輔修學科,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而德國則是另乙個極端,幾乎不設必修課,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完成博士**。在美國,研究生課程沒有固定的教科書,教授們總是要把學科理論的最新發展傳授給學生,資料不斷更新,這與國內大學教科書陳舊形成明顯的對比。

(3) 科研及交流。在美國研究與交流是密不可分的,交流方式有:與教師共同研究課題、seminar、summer math camp(耶魯大學)、跨校和跨學科交流以及社會實踐和教學實習等方式,這些形式為博士生提供了探索和表達觀點的平台。

除此之外需要對所修課程相關問題進行研究,並對研究的專題各寫一篇**,這些交流和研究活動都列入培養計畫。在英國,導師會結合學生具體的情況,制定乙個提高研究創新能力的培養計畫,其中包括參加討論會、出席會議和與其他學生和教師共同進行研究等。 由以上的對比可以看出,國外著名大學的研究性質均充分體現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他們有嚴格的培養程式,同時又給學生較自由的選擇空間,既滿足了學科建設的要求,又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能力,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學生的培養機制固然重要,如果沒有高質量的師資隊伍,也會功虧一簣。所以,這裡將師資力量的培養單獨列出。

三、 師資力量的培養與保持

(一) 薪資福利水平較高:在國外高校教師是乙個中上水平收入的職業。

(二) 建立競爭機制。這是各著名大學確保教師隊伍質量的主要措施。以美國為例,從助理教授到副教授,再晉公升為教授都有相當長的時間和嚴格的審批程式,能獲得教授稱號的都要在其研究領域中有獨到的研究成果,他們在拿到終身教授制為之前至少有5—7年的助理教授考察期,通過考評小組的綜合評定、全系教授的投票決定取捨,如果沒有獲得多數表決通過,就不能繼續任職。

如果乙個教授在一兩年內不在高水平學術期刊雜誌上發表相當數量的文章,他就有可能在這個領域銷聲匿跡,對他能否得到科研經費影響很大。 (三) 高校教師學歷要求。從世界各國的做法可以看出,要獲得教授、副教授等任職資格,一般需要具有博士學位。

例如在美國,博士學位已成為擔任助理教授以上職位的必要條件,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中擁有博士學位者超過80%,在這一點上,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高校差別很大。

(四) 師資培養。2023年英國發表了《詹姆斯報告—教師的教育和訓練》,並在第35屆國際教育會議上總結出「教師**培養法」:個人教育階段、職前訓練與指導階段,在職教育和訓練階段。

這種說法很快被其他國家接受。許多國家都對高校教師在職培訓用法律予以明確。美國曾經因為本科生師資力量下降,設立了經濟學文科博士,專門培養畢業後任教的教師隊伍。

英國高校教師協會(aut)和大學當局顧問小組(uap)共同制定了高校教師的適用制度,決定在成為正式講師之前,新任教師應經過3—4年的試用期,同時要接受培訓。法國規定所有高校教師應定期進修。

四、 中國的情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大學教育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有同國外置軌的趨勢。例如,復旦大學尊重學生的個性和興趣愛好,規定本科生入學後一年選擇專業,並開啟了東北片選課系統,自由度越來越高。在課程設定和教材更新方面也作了實質性調整。

成績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總體來說,我國的經濟學科建設與國外相比還很滯後,既有時間上的原因,也有文化傳統和觀念上的因素。隨著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學科建設已迫在眉睫,我們所能做到的是:

發揮後發優勢,緊密結合中國國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逐步建設中國特色的經濟學科。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對國內外學科建設有乙個客觀的評價,並對兩者的差距有清醒的認識。

(一)、巨集觀方面總結起來,目前國際上對高等教育在以下幾點達成共識:

1、高等教育要為經濟發展的需要服務。教育發展速度和規模必須與本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和經濟結構相適應,避免教育結構和經濟結構失調。

2、突出培養學生的科研和創新能力,一切活動都應以此為中心。

3、崇尚學術自由的價值取向。創造寬鬆的學術文化環境,倡導學術自由,給學生的學習和科研以寬鬆的文化環境。

4、通才教育,即培養富有多種職業能力和適應能力的專業面寬的專家。 可見,西方的人才培養注重質量而不是數量,他們注意教育和經濟的適應性,注意把國外良好的培養方法和本國辦學特色結合起來,這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應該努力的方向。

(二)、微觀方面

1、 西方經濟學科學位分類多樣化,培養目標明確。碩士學位分為學術碩士(和專業碩士,博士學位分為研究博士學位(和專業博士學位(professional doctorate)。根據不同的學位,課程設定、師資配備及考核制度等也各異,這樣不僅滿足社會的需要、達到分流的目的,學生的質量也能得到保障。

外經貿經濟學考研巨集觀經濟學複習與

巨集觀複習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乙個穩定的後勤保障是考研成功的關鍵要素。硬體 由於個人只有在自習室和圖書館複習效率最高,所以乙個穩定的自習位置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宿舍和食堂以及運動場,都是我們必備的生活環境,進自己最大的努力將環境營造成最有利於自己的狀況是必不可少的。學習,運動,飲食,心態,是硬體中的...

新老制度經濟學變遷理論比較研究

提要新老制度經濟學派由於哲學和方 不同,從而對於制度變遷理論的研究屬於不同的正規化。本文從制度變遷的基本假設 層次與範圍 主體和動力以及效率評價等五個方面比較兩種制度變遷理論的差異,旨在進一步理解歷史和現實中的制度變遷現象。一 導言 正規化是最早由歷史專家和科學哲學家托馬斯 庫恩於1962年創立的,...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新制度經濟學的比較

哲學理論基礎,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世界觀,也是其基本方 它關於制度變遷的理論,其實就是辯證唯物史觀的具體展現。它關於自然和社會 社會制度中的經濟 政治 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理論,堅持了辨證的 唯物的發展觀,唯物主義 辨證觀點和矛盾分析方法始終如一地貫穿於生產力理論 生產關係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