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視角探析語文課堂教學評價語

2021-06-12 17:43:42 字數 3740 閱讀 9044

(三)評價不公——心理自卑

對「優生」的喜愛和對「差生」的歧視是教師在教學中乙個客觀存在的事實。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也是如此,教師為了能「順利」「高效」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更願意將注意力放在那些成績優異的學生身上,親切的語言、鼓勵的目光,似乎都是有方向的,一旦他們有較好的表現,就會大加讚賞。而學困生由於長期受冷落,使他們不敢輕易表達自己的意見,難以得到鼓勵和心理滿足,這種挫折只能加劇其內心的自卑。

這樣就形成了一種惡性迴圈,差生成了不舉手的一族和被遺忘的群體,成了優秀學生的陪讀。

(四)互動缺乏——心理缺位

有些課堂,只有教師的評價,好像在課堂上,學習是學生的事,而評價則是教師的專利。評價者和被評價者之間缺乏互動,缺少多元的綜合評價。學生心裡總是沉浸在被評價之中,這樣長期的被動自然導致學生心中主體意識的泯滅。

(五)前後不一——心理落差

語文公開課上,評價語只有表揚而沒有批評。常態課上,只有對學生掌握知識正確與錯誤的判斷,少有激勵性的評價,造成學生心理落差。我們既要承認激勵賞識的正面意義,也要承認它存在一定的侷限性;既要看到批評教育的指點作用,又要認識它的殺傷力,這才是科學的發展觀。

(六)時間倉促——心理依賴

因語文學科特點,問題的答案常具有泛廣不唯一性,教師對學生的學習不適宜立即給予肯定或否定的評判,要對學生的回答或研討的問題進行延**價,鼓勵學生去進一步**、分析、實踐。有些教師教學中常忽視了這一點,往往立即「蓋棺定論」、「一錘定音」,這樣很容易挫傷學生深入**的積極性而助長學習上的依賴性,造成學生甘當聽眾、觀眾。這種權威性的即**價,讓學生的思維產生惰性,在不知不覺中扼殺了許多有個性的想法。

(七)目標不明——心理壓抑

在語文教學中常有這樣三種現象:(1)知識技能領域目標倍受關注,忽視對「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兩個維度目標的達成,評價方向單一。整個評價對心智關注缺乏,學生心理積鬱。

(2)教師的評價只停留在表面,沒有通過層次的評價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對文字理解的厚度。不能給學生以深刻的啟迪,使語文學習處於平移狀態,學生沒有體會到不斷進步的成功喜悅感。(3)教師為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總希望學生活動能圍繞自己的教學思路展開,希望學生的回答跟自己的板書一致,教師評價時只以自己心目中預定的結果作為標準,學生的心理壓抑。

(八)平淡蒼白——心理弗激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尤其是小學高年級的語文課堂,我們常看到學生拘謹的神情或打採的身影。教師常忙於課文乏味的理解分析,而對學生的學生過程評價輕描淡寫,沒有發揮語文教師語言的功底。語言是語文教師的生命,巧妙、考究的評價語言會使課堂富有生命力;恰如其分、準確得體的評價語是學生積極學習的助推器。

三、心理效應與問題解決

窺上述現象,於我們日常語文課堂,老師們常常是察秋毫制末而不見輿薪。我們的語文教學工作,每天在用表揚、點評、引導、批評和懲罰時,如能準確運用心理效應也許可以事半功倍而不自貽伊戚。

(一)以「磁化效應」解「心理**」

普通的鐵雖具有磁性,但不能像磁石、磁鐵那樣顯現出來,因為其內部分子結構凌亂,正負兩極磁性互相抵消了,而用磁石加以引導後,鐵分子變得井然有序,鐵也就具有磁性,具有吸引力了。語文教師要擅長運用評價語牽出知識的魅力吸引學生;同時以適切的評價語營造出良好學習氣場感染學生,使學生注意力始終高度亢奮指向於知識之中,而不被外在物質所惑。

(二) 融「過度理由效應」、「食鹽效應」防「心理飽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有這樣的體驗:親朋好友幫助我們,我們不覺得奇怪,因為「他是我的親戚、朋友」而理所當然;但是如果乙個陌生人向我們伸出援助之手,我們卻會認為「這個人樂於助人」。這種現象就是社會心理學上所說的「過度理由效應」。

再如,做菜時,鹽不可或缺。但是放得太多卻讓人皺眉。好東西應適度、適時,需要的才是最好的」。

在實際的課堂評價中,老師如果長期批量的表揚定會讓學生逐漸麻木鈍化而難起激勵作用;老師氾濫的批評學生之後說:「我是為了你好!」但學生並不怎麼領情,原因也在此。

(三)惕「馬太效應」杜「心理自卑」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是眾所周知的「馬太效應」代**言。

教師在對學生課堂教學評價中,馬太效應並不鮮見。這種好生好評價,差生差對待的做法往往會造成優生自負自傲,孤芳自賞;差生自暴自棄,甘心墮落,其消極作用不容忽視。如果我們不注意這種馬太效應,那必然造成只重視和培養少數拔尖生,忽視和放棄大多數中等與後進生格局。

在語文課堂教學我們可運用社會測量法,描出學生人際矩形圖,找出哪些是「人緣兒」,哪些是「嫌棄兒」,哪些是中間型;然後在教學評價時,對差生適當偏愛,給予他們更多的機會與鼓勵,克服其心理自卑。

(四) 用「角色效應」化「心理缺位」

充當「知識分子」這個角色,就會受到「文質彬彬」等一些角色要求的影響;充當「教師」這個角色,就會有「為人師表」等角色要求。它就象「魔繩」一樣,把你緊緊地綑束在這個角色之中。同樣,學生在校、班、組中所充當的角色,在學習中充當的角色也會影響他的學習興趣、效果。

因此,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中一定要重視「角色」加工的意義,把評價的主體還位於學生,讓學生們自己在相互評價溝通中增進對評價結果的接納與認同。並且,他們在互評活動中其包容心、活動力和主體意識等特徵也會逐漸趨良變化。

(五) 採「三明治效應」醫「心理落差」

語文教學中一味地表揚或批評,均易產生消極心理,我們應該把表揚與批評結合,互取其利互去其弊而產生1+1>2的現象。在批評心理學中,人們把批評的內容夾在兩個表揚之中從而使受批評者愉快地接受批評的現象。這種評價法去除了批評時學生的防衛心理,不會挫傷受批評者的自尊心和積極性,且樂於接受批評並改正不足,又防止了表揚時孩子的自負自傲。

這是教師教育智慧型、愛生情懷的真實體現。

(六)納「醞釀效應」治「心理依賴」

在日常解決問題時會碰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此時,如若乾脆把該問題擱置於一邊而改做其它事,時隔幾小時,幾天,甚至長時間之後再來解決它,問題答案常可能較快地找到。這是原初定勢不合適,致使問題得不到解決,後來通過暫時放下這個問題,不合適的知識結構得到消除,個體便能夠運用新的定勢去解決問題。因語文學科的特點,當學生處於憤排棘手狀態時教師不能立即下評價結論,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其無拘束中展現自己獨特的思維和個性化的閱讀理解,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又提高了學生思維的深度,也消除了其茫然與依賴心理。

這種延遲評價,也是一種教學智慧型。

(七)警「蘇東坡效應」、「霍布森選擇效應」褪「心理壓抑」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蘇東坡的兩句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生動地寫出了人們難以正確認識「自我」的這種心理現象。

教師要跳出「自我」這個圈子,突破「自我」的認識侷限,「以目標為鏡」,獲得對「自我」教學迷局的認清。 教師教學評價語要理智明確,以各學段語文學習的階段三維目標為依據,不厚此薄彼,以去除學生心理壓抑,全面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英國商人霍布森販馬時,把馬匹放出來供顧客挑選,但附加乙個條件即只許挑選最靠近門邊的那匹馬。顯然,加上這個條件實際上就等於不讓顧客挑選。這種沒有選擇餘地的所謂「選擇」如果之於語文教學必然無助於學生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課堂教學評價要適當的留些空白, 「一針見血」的評價有時會「一劍封喉」。

(八)使「正能量效應」消「心理弗激」

能量是兩種物質相互之間的轉化,永遠也擺脫不了守恆定理。而正能量卻可以無限地將活力與激情傳遞給他人,帶來更龐大的正能量群!語文教師靠什麼來得到和傳遞正能量呢?

靠的是課堂上自我噴發出的那股激情氣場,其傳遞介質是教師有溫度的語言、燃燒的表情、得體的動作等。語文教師課堂中以鮮活靈動,極富激情的語言之河,不斷湧入學生心靈之海,必能匯成激情的浩瀚之洋,必能消融潛藏的乏味沉悶。

語文課堂教學評價語是乙個不斷**、不斷完善的課題,它背後的心理效應還有很多很多,如:「南風效應」、「標籤效應」、「近因效應」、「羅森塔爾效應」等等不勝列舉。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不斷豐厚自己的教學底蘊,用我們的勤奮和智慧型去攀登評價語藝術的高峰。

(作者單位:峨眉山市第二小學校,四川,峨眉山 614200)

語文課堂教學評價

1 字要規規矩矩地寫。語文教師首先要起示範作用,寫字規範,板書工整,筆順也重要。一節課,盡可能地在黑板上留下老師的板書。同時指導學生練習寫好規範美觀的漢字。2 話要清清楚楚地說。課堂上,教師講授中的語言和學生回答問題都要說得通順 有條理,盡量說得優美有藝術。3 課文要仔仔細細地讀。課文是學生學習語文...

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之我見

師生合作,共同進步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而評價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環節,是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手段。有效的課堂評價,能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 導向 調控的功能,使學生學習有動力,學習有方向,學習有方法 使教師也教得有成效。總之,教師的評...

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之我見

新課程的改革的核心教育理念是一切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而評價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環節,是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地位,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手段。在課堂教學中評價應貫穿始終,評價恰當與否,說小一點,關係到課堂氣氛,教學效果 說大一點,關係到學生的終身發展。因此教師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筆者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