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唐太宗及其

2021-04-29 02:43:12 字數 2515 閱讀 9269

安德森的公共決策論:

領導決策過程也就是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而公共決策者的主要任務是制定以行政法規為核心的公共政策。安德森認為,領導決策的主要內容是關於制定法令、發布行政命令、頒布行政法規以及對法律做出解釋的決定。他把公共決策或政策制定與行政人員在執行政策過程中所做的決定區別開來,稱後者為「普通決策」,這種「普通決策」在日常行政事務中為數眾多。

治出現的原因之二

唐太宗的用人標準是「德行兼備」「舉行能之人」(《舊唐書。杜正倫傳》)他知人善任,選拔人才,嚴格遵循德才兼備的原則,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他曾經說:

「為官擇人,唯才是與。苟或不才,雖親不用……如其有才,雖仇不棄」(《資治通鑑》卷194)。他認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貞觀政要》卷三)。

只有選用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達到天下大治之目的,因此他求賢若渴,曾先後5次頒布求賢詔令,並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擴大應試的範圍和人數,使更多的人才顯露出來從而為他所用。太宗善於用人所長、避人所短。並能用一切辦法化解矛盾,即使原來曾是其對立面的人也能夠被他轉變過來,成為治理國家的有用之才,魏徵便是其中之一。

太宗手下人的出身可謂五花八門,但不管哪方豪傑在他手下都能夠忠心耿耿、無怨無悔地為他所用。

由於唐太宗重視人才,貞觀年間湧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前有漢,後有宋,皆所不逮」(《讀通鑑論》卷二十)。正是這些棟樑之才,他們為李唐王朝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保證了唐朝政治的穩定和各種政策的順利施行,這與「貞觀之治」局面的形成密切相關。

他虛懷若谷,致使從諫如流,如魏徵一人「所諫前後二百餘事」(《貞觀政要》卷二),數十萬言,皆切中時弊,對改進朝政很有幫助,以致使唐太宗把他當成自己的一面鏡子。唐太宗作為一代君主,他在用人納諫方面的舉措,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乙個封建皇帝可以與他相媲美。

因為重視用人,注意採納別人的正確意見,所以貞觀年間,君臣和諧,一心一意,群策群力,這是貞觀之治局面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

寫到這兒,不由得使人想到我們當今社會的「買官賣官」現象,唯「才」是舉變成了唯「錢」唯「權」是舉,不能不令人深思。

視民如子,輕徭薄賦,重視經濟發展,這是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之三

唐太宗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注重與老百姓搞好關係,君民關係如同魚水,《舊唐書》中記載: 「十一月丁卯,宴武功士女於慶善宮南門。酒酣,上與父老等涕泣論舊事,老人等遞起為舞,爭上萬歲壽,上各盡一杯。

」他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徵發徭役,他強調以民為本,他說:「國以民為本,人以食為命。若禾黍不登,則兆庶非國家所有……今省徭賦,不奪其時,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則富矣。

」他還說「人君賦斂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猶如饞人自食其肉,肉盡必死」-----(《貞觀政要》卷8)。新、舊唐書中有很多太宗贖民、免租、給復、賜脯、慮囚、賞賜等親民愛民的記載。

唐太宗還非常重視經濟的發展,他不只重視農業,也非常重視商業的發展,這作為乙個封建社會的君王,是難能可貴的。

中國封建王朝歷來都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非常低,這也是中國的封建經濟一直得不到很快發展的原因之一。但是貞觀時期,唐太宗卻非常重視商業的發展,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唐朝新興的商業城市很快興起,商業迅速並長足地發展起來。

據記載,當時世界著名的商業城市中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更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商業大都會。中外商賈雲集。

唐太宗的輕徭薄賦,重視經濟發展,正是貞觀之治出現的另乙個重要原因。

乙個封建社會的帝王,能做到這一點,這不能不說唐太宗的**遠矚的過人之處。

不分華夷,與少數民族關係融洽,這是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之四

中國是乙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眾多,許多封建君主視大漢族為正統,歧視少數民族,但是唐太宗特別注意搞好與少數民族的關係。他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資治通鑑》卷198)唐太宗對少數民族實行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採取信任、尊重以及和親等安民措施,處理唐朝與周邊與少數民族的關係,把他們當成一家人,從不輕視他們,唐太宗因而也受到他們的尊重和擁護,也因而得到了「天可汗」的稱號。

例如,為了搞好漢藏兩族的關係,他送文成公主入藏,對漢、藏兩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貢獻。

但是,唐太宗——這位被後世史家視為政治完人的君主,也有他的過失之處:如殺兄奪位,看《起居記》,崇尚迷信,出征高麗,貞觀後期,「漸惡直言」,奢侈現象增多了。但人無完人,唐太宗晚年的驕奢,和他流芳千古的貞觀政績相比,那又渺小多了!

因為貞觀之治的出現,唐太宗是當之無愧的千古一帝。

總之,貞觀年間,由於唐太宗有著以民為本的思想,廣開言路,虛懷納諫的胸懷;重用人才,唯才是舉的準則;鐵面無私,依法辦事的氣度,從而形成了貞觀之治的基本特色,也成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樣。據《貞觀政要》卷一記載:貞觀年間,「官吏多自清謹。

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公尺斗三四錢。

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齎糧,取給於路。------此皆古昔未有也」這些記載,可能有其誇大之處,但當時社會之安定,則是事實。唐朝貞觀**年,牛馬遍野,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昇平景象。

可見,當時的唐王朝,在唐太宗的治理下,與西方國家相比,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所以,後人就用「貞觀之治」來表達對唐太宗政績的肯定和對貞觀年間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嚮往。

唐太宗的管理思想

唐太宗李世民 公元599 649年 祖籍隴西狄道,唐高祖李淵次子 唐朝的第二任皇帝,貞觀之治 的締造者。唐朝是我國古代政治 經濟 思想 文化的鼎盛時期。李世民在位23年間,大唐帝國呈現去一片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社會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起來,歷史上把這段時期稱為 貞觀之治 太宗皇帝的 知人...

唐太宗問許敬宗

原文 唐太宗問許敬宗曰 朕觀群臣之中,惟卿最賢,人有議其非者,何也?敬宗對曰 春雨如膏,滋生萬物,農民喜其潤澤,行人惡其泥濘 秋月如鏡,普照四方,佳人喜其玩賞,盜賊惡其輝光,天地大尚不可滿足人願,何況臣乎?臣無肥羊美酒,難調眾人之口,且是非不可聽,聽之不可信,君聽臣遭戮,父聽子遭誅,夫婦聽之離,親戚...

《唐太宗面試程名振》閱讀答案

貞觀十八年 上聞洺州刺史程名振善用兵,召問方略,嘉其才敏,勞勉 之,曰 卿有將相之器,朕方將任使。名振失 不拜謝,上試責怒,以觀其所為。曰 山東鄙 夫,得一刺史,以為富貴極邪!敢於天子之側,言語粗疏 又復不拜!名振謝曰 疏野之臣,未嘗親奉聖問,適方心思 所對。故忘拜耳。舉止自若,應對愈明辯。上乃嘆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