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問許敬宗

2022-10-06 07:24:06 字數 1462 閱讀 5642

【原文】唐太宗問許敬宗曰:「朕觀群臣之中,惟卿最賢,人有議其非者,何也?」敬宗對曰:

「春雨如膏,滋生萬物,農民喜其潤澤,行人惡其泥濘;秋月如鏡,普照四方,佳人喜其玩賞,盜賊惡其輝光,天地大尚不可滿足人願,何況臣乎?臣無肥羊美酒,難調眾人之口,且是非不可聽,聽之不可信,君聽臣遭戮,父聽子遭誅,夫婦聽之離,親戚聽之疏,鄉鄰聽之絕,人生七尺軀,謹防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太宗曰:「卿言甚善,朕當識之」。

【今譯】唐太宗問許敬宗說:「我看大臣之中,只有你德才兼備,但有人卻不這樣認為,這是為什麼呢?」許敬宗回答說:

「春雨像油一樣珍貴,農民喜歡它對莊稼的滋潤,但是走路的人卻厭惡它在路上產生了泥濘。秋天的月亮像鏡子一樣,漂亮的女子喜歡它有明亮的光輝能夠用來欣賞,但是盜賊卻怨恨它的光輝。普天之下,所有的人都有這樣的感嘆,何況我呢?

我沒有山珍海味來調節別人的口味,因此別人說三道四不能聽,即使聽了也不能相信。皇帝如果聽信了類似的話,無故的大臣就要遭到殺害,作為父親聽信了類似的話就會把兒子殺死,夫妻之間聽信了類似的話就要離婚,朋友之間如果聽信了類似的話就會分手,鄉鄰之間聽信了類似的話就會相互疏遠,親戚之間如果聽信了類似的話就會斷絕來往。堂堂七尺男子漢,需要提防的是三寸不爛之舌,有些人的舌頭像龍泉寶劍一樣,說出來的話殺人不見血。

」皇帝聽後說:「你說的話很有道理,我應當認識到這一點。」

【鑑賞】太宗問許敬宗:「朕觀群臣之中,惟卿最賢,有言非者何也?」意為:

我看這麼多**中,只有你最好,可是有人說你不好,這是為什麼呢?」 許敬宗對這個問題回答的很妙:「春雨如膏,滋長萬物,農夫喜其潤澤,行人惡其泥濘;秋月如鏡,普照四方,佳人喜其玩賞,盜賊惡其光輝,天尚不能盡遂人願,何況臣呼?

」這就是說,春雨那麼好,農民喜歡它,可行人卻因路滑難走而厭惡它;秋月那麼好,像鏡子一樣,漂亮的女子喜歡它有明亮的光輝能夠用來欣賞,但是盜賊卻怨恨它的光輝。好與不好都是相對而言的,都是由時間、地點、條件的? 以春雨和秋月打比喻,雖說明了一些問題,但給人的印象還不深。

於是,許敬宗接著說下去:「臣無肥羊美酒,以調眾人之口,故是非不可聽,聽之不可信。君聽臣遭誅,父聽子遭戮,夫妻聽之離,朋友聽之別,鄉鄰聽之疏,親戚聽之絕。

」這段話回答得更妙。自己沒有好吃的和好喝的東西去堵塞人家的嘴,只好任憑別人說三道四。最重要的是,你當皇帝的不應該偏聽偏信那些搬弄是非的流言蜚語。

許敬宗一口氣列舉了六個事例。說明了君臣、父子、夫妻、朋友、鄉親和親戚之間,聽信是非會造成多麼嚴重的惡果。最後,許敬宗更深一層地點出了問題的實質:

「人生七尺之軀,謹防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那些慣於顛倒黑白、造謠中傷、誣陷好人、美化自己的花言巧語者,他們的三寸不爛之舌就像殺人不見血的龍泉劍,人們不可不防吶!

這篇短文的結語是:帝曰:「卿言甚善,朕當識之。

」 從唐代到現代,1000多年過去了。歲月如梭,往事如煙,世事變遷,但今天我們重溫許敬宗答唐太宗問這篇短文,仍有現實意義。人應該大公無私如春雨,光明磊落如秋月,所作所為雖不能盡遂人願,但總應對得起絕大多數人。

對己應嚴要求,對人不可說是非,更不可聽信是非。

評價唐太宗及其

安德森的公共決策論 領導決策過程也就是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而公共決策者的主要任務是制定以行政法規為核心的公共政策。安德森認為,領導決策的主要內容是關於制定法令 發布行政命令 頒布行政法規以及對法律做出解釋的決定。他把公共決策或政策制定與行政人員在執行政策過程中所做的決定區別開來,稱後者為 普通決策 ...

唐太宗的管理思想

唐太宗李世民 公元599 649年 祖籍隴西狄道,唐高祖李淵次子 唐朝的第二任皇帝,貞觀之治 的締造者。唐朝是我國古代政治 經濟 思想 文化的鼎盛時期。李世民在位23年間,大唐帝國呈現去一片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社會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起來,歷史上把這段時期稱為 貞觀之治 太宗皇帝的 知人...

《唐太宗面試程名振》閱讀答案

貞觀十八年 上聞洺州刺史程名振善用兵,召問方略,嘉其才敏,勞勉 之,曰 卿有將相之器,朕方將任使。名振失 不拜謝,上試責怒,以觀其所為。曰 山東鄙 夫,得一刺史,以為富貴極邪!敢於天子之側,言語粗疏 又復不拜!名振謝曰 疏野之臣,未嘗親奉聖問,適方心思 所對。故忘拜耳。舉止自若,應對愈明辯。上乃嘆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