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辯證法完美總結

2021-04-18 12:13:58 字數 5317 閱讀 7218

主要內容:

總論——自然觀、科學技術觀、科學技術方**

自然觀:人們關於自然界以及人與自然關係的總的看法和基本觀點。

科技觀:人們對自然科學和技術的性質、特徵、價值、發展規律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關係的總的看法和基本觀點。

方**:人們對科學和技術研究過程中所運用的認識和實踐方法作出的哲學總結。

三者以科學技術為中介,運用各種方法去認識客觀自然界。科學技術和各種方法屬於主觀的範疇,也是自然界客觀辯證法的主觀反映。

第一部分自然觀

1演變過程:

● 以自然科學為基礎,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而發展;

● 體現了自然科學與哲學的關係——哲學是自然科學的母體。

● 經歷了乙個否定之否定過程:自發的辯證法→形上學→以科學為基礎的辯證法

試題一 (1) 自然觀發展的幾個階段、各有何特點;

樸素辯證法自然觀(古代)

● 以古希臘自然哲學為代表,從整體上考察自然界,具有樸素唯物主義和自發辯證法的特點。

● 認識是籠統、模糊的。

形上學自然觀(近代前期)

● 帶有唯物主義和機械論、形上學(孤立、靜止、片面)的特點。

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近代後期)

● 自然界本身聯絡與發展的辯證性質被揭示出來,自然界的主要過程得到了說明。

辯證、系統、生態自然觀(現代)

● 它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新的表現形式

試題一(2) 16~18世紀上半葉的自然觀和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形成的原因。

16~18世紀上半葉的自然觀(形上學自然觀)形成的原因。

16~18世紀上半葉,自然科學處在分門別類收集材料的階段,以分析方法為主,發展了實驗科學,對自然界的區域性和細節進行了初步考察,力學成為帶頭學科,使自然觀帶有唯物主義和機械論、形上學(孤立、靜止、片面)的特點。(如:伽利略的實驗、熱素說、燃素說、物種不變論等)

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形成的原因。

18世紀下半葉~19世紀中葉,自然科學全面發展與成熟,進入理論綜合階段。大規模地揭示了自然界事物普遍聯絡與運動、變化、發展的辯證性質,成為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科學基石。(關於天體演化、地質漸變、細胞學說生物與演化論、人工合成尿素、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 ) 恩格斯:

「在自然科學中,由於它本身的發展,形上學的觀點已經成為不可能的了。」 ——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建立具有必然性。

試題二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基本觀點

自然界是物質的,物質具有無限多樣的形態和結構;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離的,時間和空間是物質及其運動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物質的運動採取多種多樣的形式,高階運動形式由低階運動形式轉化而來,幷包含著低階運動形式,但不應將高階運動形式歸結、還原為低階運動形式;物質運動遵循一定的規律性;自然界事物是普遍聯絡著的,事物內部的矛盾運動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自然界事物的變化不僅有量的改變,還有質的改變;自然界物質及其運動、變化和發展是永恆的

它包括物質觀運動觀時空觀規律觀

生態自然觀(試題三)

試題三⑴馬克思關於: 人和自然的物件性關係的內涵。

人和自然的「物件性關係」: 人依賴於自然界,又能動地改造自然界;體現出受動性和能動性的辯證統一;人在自然界中起著主導作用。

試題三⑵科技決定論包括哪兩種觀點?其主要缺陷是什麼?

◆ 悲觀論者——看到了在現有社會條件下,從時間趨勢外推計算,必然導致突破自然容量的限制;但是他們不懂得,造成這種後果的是現有的社會生產方式、社會制度、社會意識形態

◆ 樂觀論者——以自然資源潛力無限和科學技術能力無限為立論根據;但是他們忘記了,自然資源在理論上的潛在存在和現有的歷史條件下對資源的開發,實際上是不同的兩碼事。

以上兩種觀點各有片面性,又都值得借鑑

◆ 共同的主要缺陷是「科技決定論」 ,片面強調科技因素和自然因素,缺少對社會因素的考察。

試題三⑶評價「傳統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觀念的變革:辯證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關於兩種價值觀的對立一定義傳統人類中心主義——自然界物質的價值表現在對於人類的價值,道德關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類的自身利益傳統人類中心主義」的具體含義:①主客體關係把自然界僅僅視為是人類利用和改造的物件,人是自然界的唯一主宰者,自然界處在絕對服從人的利益的客體地位。

②倫理關係認為只有人與人之間才有道德可言,於人之外的自然則無道德可言。道德規範只是調節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自然存在物對人無所謂道德;所以,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汙染談不上負有道德上的責任。③價值關係人是價值尺度的標準,一切應當以人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傳統人類中心」的含義:

自然界被用來作為滿足人類福利的存在,自然界對人類只有工具價值。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應無條件地服從於人類,應聽任人類自由意志的擺布;人的主體地位通過對自然的主宰和對社會的主宰的雙重預設而最終確立非人類中心主義(自然中心主義)———把倫理原則擴充套件到人之外的其它存在物上。把人類看作自然界的普通成員,認為道德關懷的物件是所有存在物動物解放/權利論」 「 生物中心論」 「生態中心論(自然中心論二爭論的前提的焦點從「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各自的概念框架中,我們可以發現二者的爭論其實是在乙個前提下進行的,這個前提就是保護自然、保護環境,在這個前提下二者爭論的焦點集中在以下三個層面上主體與客體的關係(人與自然:

主宰還是普通成員倫理關係(倫理原則是否適用於非人類價值關係(以滿足人的需求為價值標準三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後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的提出在爭論中,隨著討論的深入,從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後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即包含著保護環境意識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在這場爭論中,「傳統人類中心主義」通過接受「非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以及實踐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對原有觀點進行調整,接受了非人類中心主義的某些合理主張,承認自然系統內在平衡的必要性,擴充套件了自己的倫理範圍,克服了狹隘的功利主義,形成了與可持續發展觀相適應的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對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相容

試題三⑷可持續發展思想和理論的內涵;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

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觀:從只追求經濟發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傳統發展觀) → 為保護環境而限制發展(技術悲觀論) → 人與自然協調發展(自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樹立可持續發展觀 ①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滿足他們需求能力的這樣一種發展。②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發展原則、可持續原則(當代和後代)、公平性原則(代內、代際公平)、共同性原則(全球合作)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第一,合理地發展與應用科學技術正確認識科學技術作用的兩重性利、弊交織(「雙刃劍」 )。應兼顧人類實踐活動的近期目標與長遠目標、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區域性利益與全域性利益。只有依靠科技進步(新技術革命),才能深入認識自然規律,提高**性,以及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

例如: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第二,推動社會進步辯證地認識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關係 :自然因素受社會因素制約。

第三,實行全球合作建立「全球夥伴關係」;分清責任、義務和不同國家的發展重心人和自然的關係---表現為生產力人和人的關係---表現為生產關係及其他人際關係人和自然的關係不協調與人和人的關係不協調密切相關應推動社會變革,改善人和人的關係;建立和諧社會恩格斯: 「人離開狹義的動物越遠,就越是有意識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不能預見的作用、不能控制的力量對這一歷史的影響就越小,歷史的結果和預定的目的就愈加符合人的「兩次提公升」的思想只有一種能夠有計畫地生產和分配的自覺的社會生產組織,才能在社會關係方面把人從其餘的動物中提公升出來,正象一般生產曾經在物種關係方面把人從其餘的動物中提公升出來一樣」。

第二部分科技觀

試題四馬克思關於科學本質的論述

19世紀,馬克思站在唯物主義的立場上,對科學進行了巨集觀的、動態的哲學分析,對科學的本質有過一系列的論述:

其一,科學是人對自然界的理論關係從人和自然的關係出發指出:科學和工業是人對自然的能動的認識和改造關係。 馬克思、恩格斯在《神聖家族》一書中,把自然科學看作「人對自然界的理論關係」 ,把工業看作是「人對自然界的實踐關係人類正是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獲得了對自然界的認識,並且隨著實踐的發展,這種認識不斷地從初級的經驗形態發展到高階的理論形態,出現了作為科學認識活動最終成果的科學;與此同時,科學又成為進一步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銳利**。

其二,科學是一種社會的、精神生產領域的勞動。 科學應該被理解為是形成、產生和應用科學知識的實踐活動。科學勞動的特點是它部分地以今人的協作為條件,部分地又以對前人勞動繼承為條件,而科學屬於一般勞動,屬於「精神生產領域。

」 馬克思這一思想揭示出科學這種社會實踐活動的本質特徵。

其三,科學是生產力馬克思在考察了勞動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後認為:大工業把自然科學併入生產過程,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因而指出:「社會的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

」他最早提出了「生產力裡面也包括科學在內」的觀點。這一論斷是馬克思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重大貢獻。

其四,科學既是觀念的財富又是實際的財富科學的社會作用表現在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兩個方面。 一方面,人類的科學知識是整個人類知識體系最為重要的乙個組成部分,成為社會的精神財富;另一方面,科學作為生產力的要素被資本用作致富的手段,因而本身也成為那些發展科學的人的致富手段

試題五科學作為社會意識形式的性質、醫學的學科性質

科學的性質(科學作為知識體系)

1.科學是特殊的生產力

第一,科學在未與生產過程結合之前,是以知識形態存在的一般生產力;

第二,只有當它併入生產過程,才能轉化為直接生產力。

2.科學是特殊的意識形式(科學作為社會意識形式的性質)

第一,科學不是上層建築。 (不依賴於特定的經濟基礎的)

第二,科學本身沒有階級性。(世代繼承性)

科學的特徵

第一,客觀真理性:科學具有經驗和理智的誠實性;

第二,可檢驗性:科學能夠**、控制和改造自然

第三,科學知識具有系統性

1.客觀真理性

是指科學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①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 ②用物質世界自身來解釋物質世界不承認任何超自然的、神秘的力量。 ③經受實踐的反覆檢驗,並隨實踐的發展不斷深化

科學是關於真實的感知世界的經驗性行業。但不是說科學僅指可觀察的實體,成熟的科學可以包含不可觀察的因素,如電子、場。

根本上講它是指向我們周圍的世界,試圖理解這個經驗的世界。

科學包含了對秩序的追求

科學的乙個預設前提是世間萬物並非隨便發生,它們遵循一定之道,科學就是盡力捕捉這一事實。(承認自然界的規律是客觀存在的)

科學理解世界的方式是尋求完整的、隱蔽的自然的規律性,所以我們經常感到科學就是定律的集合。

這一特徵,使得科學區別於哲學和宗教

在哲學中不存在對經驗定律的訴求;

而宗教信仰往往允許超出、甚至刻意製造規律或違反定律的事件

客觀真理性≠客觀真理

科學就是不斷地試錯、不斷地面對相反的證據、不斷接受新事實的挑戰

如何對待科學發展中的錯誤?

①允許科學知識面對相反的證據,符合認識規律。科學就是這樣發展的。

②揚棄,即辯證的否定。

2.可檢驗性

一般是指用理論匯出的數字與實驗中測定的資料相比較,這就是所謂的實驗檢驗,就是科學的可檢驗性。

可檢驗性是個雙向的過程。研究者尋求積極的證據,以進行確證。同時,理論也必須接受可能的反駁,如果事實與理論相悖,那麼該理論必須修正或拋棄。

自然辯證法

論亨利的科學方 在歷史的長河裡,有無數多的科學家做出了偉大發現和發明,其中,約瑟夫 亨利也算是一位。亨利是美國十九世紀傑出的實驗物理學家和卓越的科學領導人,終生獻身於科學事業,歷時長達半個多世紀。在大部分科學技術史書本中,亨利幾乎是名不見經傳的,我們看到的是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麥克斯韋預言並證實了...

自然辯證法

第四章科學的本質和科學知識的構成 1.如何理解科學的本質 客觀真實性 科學知識的客觀真理性,在於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所有的科學知識都堅持用物質世界自身來解釋物質世界,不承認超自然的 神秘的東西。科學事實 科學定律 科學假說 科學理論無一例外的都是以科學實踐為基礎,要經受科學實踐的反覆...

自然辯證法總結

1.辯證唯物主義創立的自然科學前提 1 星雲說 康德 拉普拉斯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 星雲說 2 地質 漸變論 賴爾提出了地質漸變論,以地球的緩慢變化這樣一種漸進作用,來說明整個地球 地球的表層以及地表上的動物和植物的變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變的結果。3 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邁爾 焦耳等人發現了能量守恆與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