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工時制定與工作改善概括

2021-04-05 00:49:27 字數 4298 閱讀 3200

第一章:

1. 標準工時制定的基本條件:在正常作業環境狀態下;

確定而且最好是迄今最佳的作業方法;

適任合格的作業員;

以一定的正常的速度進行作業。

標準工時的應用:1)生產排程上的應用;

2)產能負荷管理的應用;

3)作業績效管理的運用;

4)標準成本管理的應用;

5)裝配生產線平衡的應用;

6)工作改善案的評估。

其他相關概念:

2. 生管排程可以大致分為「主排程」mps與「細排程」dps

細排程工時=準備工時+排程量×單件標準工時

3. 負荷工時=準備工時+單件工時×本週排程量

產能工時=工作天數×日工作時間×機器台數×機台操作率

某公司主排程原則:產能工時*95%≤ 負荷工時≤產能工時

4.有效工時=制令完工良品數*標準工時+準備工時

毛效率=∑有效工時/總出勤工時*100%

淨效率=∑有效工時/(總出勤工時-責任外損失工時)*100%

所謂責任外損失工時,包括機台故障、停電、缺料、未排程等待工,以及開會等未能真正進行作業的時間。

(責任部門或責任者)損失工時率=責任專案總損失工時/作業組總投入工時*100%

5. 關於「直接人工成本」,建議必須以標準工時為展開基礎,加上製程調整係數,施予必要的寬裕處理以更符合車間現實,再乘以該製程的人工費率標準,就形成了標準直接人工成本。根據實際情況,必要時修訂製程係數與人工費率標準。

6. 生管人員在做細排程進度計畫時,必須把製程調整係數考慮進去,因為標準工時只考慮有效作業時間,並未考慮到物料搬運,以及工件在前後工序間的暫存及搬運時間。

注意:標準工時是不變的,但應該因作業員績效水平的不同而做適當的調整。

執行績效分析時,資淺作業員的效率基準可能只有標準基準的60%~70%。

7. 在下列狀況下,標準工時必須重新修訂:

1) 工作方法變化;

2) 生產裝置變化;

3) 產品線變化。

作者強調:標準工時是科學化的標準資料,但應用在生產計畫或績效管理時,一定要先調整為管理基準,而且在不同的必要狀況下,它的基準可以隨實況而變,而標準時間不能變。

第二章:

秒錶測時法:1)前提條件:工作方法正確、合理,至少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2)作業員必須具有足夠經驗,能夠熟練地進行作業;

2)測時人員必須懂得工作方法並經過(正常速度)評比訓練;

3)光明正大地到車間對實際作業進行實測;

4)作業單元細分或工序排列必須與實際一致;

5)必須使用統一的測時**,測時工作時使用「時間觀測板」;

6)資料真實記錄,不得偽造;

7)確認測時次數(符合統計原理);

8)摒棄異常值;

9)正確評比:合理掌握正常速度,儘量減少主觀因素,區分手動與機動作業(機動作業單元不用評比,即評比係數為100%);

10)合理寬放,確定標準時間;

11)儲存原始資料表。

秒錶測時法的問題所在:煩瑣、耗時;

必須在生產效率達到一定的穩定水平時才可實施,適用於較成熟的作業;新產品、設計變更幅度大或批量小的產品、製程,都不太容易運用秒錶測時來正確地制定標準工時;

評比的困擾:主觀因素影響大。

目前,大多數製造業都以接單生產為主,因此面臨幾大壓力:(1)多批、小量生產

2)訂單交期大幅縮短

3)產品壽命周期短

4)數量、交期多變

第三章:

為克服秒錶測時法的缺點,適應經營管理環境的變化,發展出了新的訂定標準工時的模式與技巧(pts法),以達到下列管理上的需求:

1) 無困擾的評比步驟,基本評比數值可以得到驗證;

2) 只需將基本的正確數值組合起來,就成了標準工時,不必花費大量的時間,大部分在辦公室就可以完成;

3) 不必等到生產效率穩定後再來測定標準工時,在產品設計完成,各工序作業標準制訂出來後,就可以按圖索驥,用基礎資料拼湊出**的較準確的標準工時;

4) 可以提早測試工作方法是否「經濟有效」,提早**生產成本。

predetermined time standards 預定動作時間標準法,簡稱pts法,它的基礎是:動作分析

pts的演化:①2023年,a.b.

segar與w.g.holms創立mta(motion time analysis)動作時間分析:

以身體使用部位及運動距離,訂出動作時值,現今其使用者極少。

②2023年,rca公司的j.h.quick及r.

e.kohler研究創立了「工作因素法」(work factors 簡稱wf法),此法根據身體使用部位、運動距離、重量或阻力、人力的控制四個要素,訂出細微準確的時值表,這是迄今為止最準確的測時方法。

③因wf法非常繁複,有專家將它簡化成ready work factors(rwf),在過去的日本工業界相當流行。

④2023年,西屋電氣公司的h.b.maynar,g.

j.stegemertin和p.w.

schwab三人合作研究創發了mtm(method time measurement 方法時間衡量)系統,由460個資料組成,非常由條理,也方便易於套用,使用者最多。

⑤有專家將mtm的460個資料加以濃縮,稱為「濃縮mtm時值表」。

瑞典的mtm協會再進一步簡化,研發出「mtm-2」系統,它只有37個時值資料,簡便易用,而精確度仍然維持在相當的水平。

澳洲的mtm協會在近20年左右,又進一步簡化,由g.c. heyde發展出「modapts」法(又稱模特法),它以「mod」為時值單位,不再用mtm系列的tmu時值單位,只有21個時值資料,就涵蓋了所有作業動作,通過對作業單元的工作方法的描述,直接得出時值;若作業週期時間較長(5分鐘以上),建議使用mod法。

tmu:time measurement unit 時間衡量單位

modapts: modular arrangement of predetermined time standards 模特排時法

1mtu =0.00001小時1mod=0.129秒

=0.0006分

=0.036秒

pts法的使用過程:通過對作業單元動作的詳細描述(細分到「伸手」、「抓取」、「加壓」等),結合距離、重量等因素查詢對應時值,累加即為正常工時。

mtm-2是將mtm資料中的一些動作合併或簡化後得到的,

由此可知,mtm-2的精神:關鍵在於充分的工作改善。

第四章:綜合資料法訂定標準工時

1. 先花大量時間建立標準元件(component),而這些元件並不是立即可用的標準工時:

(1) 作業區分與建構:按製程或車間段劃分;

(2) 作業單元的決定與區分:對工序作業的進一步細分,建立特性-工時對照表;

(3) 定常單元(不隨外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作業單元)時值建置;

(4) 「計算公式」變動單元的時值建置:由生產技術工程師直接訂出作業標準與計算公式即可;

(5) 「直線圖」變動單元的時值建置:必須乙個乙個單元去定義研究建置,如「從地面棧板上取工作件放到機台上」;必須針對變動單元,做變動要因分析和定義,畫出相對應的直線圖或列出代數式。

2. 建立完成綜合資料表。

原理:將所有可能情況考慮,按動作單元來組合(而不是依產品劃分),得到正常工時。

第五章:運用工作抽查法訂定標準工時

抽樣:運用統計方法,以一定數量的樣本資料,分析整體傾向或比率,作為推定的依據。

工作抽查的幾個用途:1)工作改善策略方向的提示(找出問題的癥結)

2)設定寬放率(統計非有效工作時間的比率)

3)估定標準工時(產品、作業條件必須一致)

工作抽查執行步驟:1、觀測物件的設定(產品與作業條件一致的加工組)

2、觀測專案的決定和觀測**的設計(若要求細密,可先預觀測)

3、擬訂觀測計畫

1)分析需要多少資料數

2)確定觀測時間(一般3~10天)

抽查日期=總資料數 / 每天可抽查資料數 / 人數

4、執行抽查工作

1)隨機時刻、隨機路線

2)實況實記

5、原始資料的整理與歸納

注意:這是次數統計,不是計量化的數值,是不可能有異常值的。

第六章:

標準工時是設定管理基準的基礎工具,而不是管理本身,因此:

1) 設定製程係數,調整工序間的等待、停滯等非標準時間;

2) 新產品投產,基於學習曲線原理,設定調整係數;

3) 新員工,用績效目標方式作調整,絕對不能改變標準時間。

標準工時的應用:(1)生產管理

2)車間績效管理

3)成本管理

第七章:

工作改善六步驟:選擇改善主題的物件(改善是否有意義)

觀測及記錄現狀事實(流程圖、對**等技巧)

檢討現狀並質疑,找出問題點(5w1h)(有想法,及時記錄)

標準工時制定

科學制定標準工時 一 科學測定標準工時的方法 1 秒錶測時法 2 預定動作時間標準法 pts 3 綜合資料法 synthetic data 二 秒錶測時法注意事項 一 測時前必須了解的內容 1 工作件的製程與作業 2 該項作業的工作方法與作業標準 3 進行該項作業的人或機 二 必須堅持的精神 1 必...

新《標準工時應用與效率改善》

1對1培訓及諮詢 文庫官方認證機構 提供不僅僅是一門課程,而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管理思維提公升之旅!備註 具體案例,會根據客戶行業和要求做調整 知識改變命運 為明天事業騰飛蓄能上海藍草企業管理諮詢 藍草諮詢的目標 為使用者提公升工作業績優異而努力,為使用者明天事業騰飛以蓄能!藍草諮詢的老師 ...

工時定額制定標準

1.總則 工時定額的制定是企業工藝管理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是企業科學化 標準化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於企業控制生產成本和制定生產計畫,保證按時供貨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工時定額也是付給工人勞動報酬的基本依據,是確定勞動定員的原始資料。因此,工時定額管理在企業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於種種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