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鑑賞資料

2021-05-14 16:12:54 字數 4162 閱讀 4566

第一種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氛圍)?

變式提問: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1)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是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2)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淒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5答題示例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於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溼,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

這是一幅明淨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閒適的心境(步驟三)。

第二種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修辭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詠物詩;托物寓理,如「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般是哲理詩。

描寫手法主要有:(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反襯又有動靜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聲寂襯,如「日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樂景襯哀情,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等。(2)聯想和想像,又叫虛實結合。(3)對比。

(4)白描。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田野無閒田,農夫皆餓死」。

修辭手法在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有:(1)比興。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詠之物。(2)比喻。

(3)擬人。(4)誇張。(5)雙關。

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此外還有設問、反問、反語等。

答題步驟(1)準確指出了用了何種手法 ;

(2)結合了詩句闡釋說明作者是怎樣運用了這種手法的

(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1長門怨(其一)

劉皂雨滴長門秋夜長,愁心和雨到昭陽。

淚痕不學君恩斷,拭卻千行更萬行。

本詩第三、四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麼特點?請簡要分析。

答:① 運用擬人的修辭,(步驟一)把「淚痕」比**(步驟二),形象地表達了作者對「君」的怨恨(步驟三)。

②運用對比的表現手法,把「淚痕」的無盡和「君恩」的有限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作者內心的憂傷和恨意和揭露了皇帝的寡情薄義。

③運用誇張的修辭,說淚痕「拭卻千行更萬行」,突出作者淚水之多,憂傷之深。

(每小點2分,答出兩點即可滿分)。

答題示例(2早行

陳與義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問: 此詩主要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的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行人之早,心中有漂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第三種模式:分析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的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位整首詩表現出來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答題步驟:(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春怨

蓋嘉運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的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第四種模式: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吧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遠句的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1菩薩蠻

李白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問:古典詩詞特別講究煉字。請簡要分析「空」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答:「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獨、形單影隻」的意思。(釋字義)

抒情主人公佇立在玉階,痴痴地、徒勞望著暮色中歸飛的宿鳥。鳥歸人不歸,觸景生情,引起無限愁思。(描景象)

「空」字表達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沒有結果的孤寂、惆悵的感情,增添了全詞的「愁」味,使主題更加鮮明。(點作用)

答題示例(2南浦別

白居易南浦淒淒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

離人孤獨地走了, 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 ,此字讓我們彷彿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願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第五種模式:觀點不同型

提問方式:有人這樣認為,有人那樣認為,你覺得呢?

提問變體:有人認為某字用得好,有人認為某字用得不好,你認為呢?

解答分析:依據原詩詞做答,一定要從原詩詞中找到原因、理由。

答題步驟:找到原詞句中的關鍵幾點,分條做答,用翻譯的形式就可以。

答題示例:2023年福建卷第10題第(1)問,你認為哪句更妙?上海卷第16題,你是否同意蘇軾對李、徐兩詩的評價,請結合作品談談自己的看法。

第六種模式:對比鑑賞式

提問方式:兩首詩或詞出現進行內容與主題、方法等方面對比;也有與學過的課文詩句的對比

提問變體:說出相同點或不同點。有的指氛圍、感情,有的指風格、方法。

解答方法:依據原詩詞作答,要從原詩中找到理由

答題步驟:先對原詩詞相關原句作一解釋,找到題眼;再列出幾條作答。關鍵是抓住其不同點,讓原句中的詞語說話

第七種模式:一詞領全詩的關鍵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乙個字或乙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示例:2023年天津卷「望」字的作用。

符:表達技巧(寫作手法、表現手法、藝術手法)

(1)結構技巧:起承轉合破題點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

(2)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3)表現手法

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於景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典抒情)

描寫手法:順序:至上而下由里到外仰俯視

角度:正面、側面描寫;虛寫、實寫

內容:肖像語言動作心理細節

特點:白描細描

其他手法 :烘托襯托對比虛實結合動靜結合賦比興用典聯想想象象徵從對面寫來

(4)修辭手法:比喻借代誇張比擬對偶排比反問雙關頂真互文(積極修辭);詞語句式(消極修辭)

詩歌鑑賞 鑑賞詩歌技巧學案

高三2010 11 05 16 20 一 考點解析 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 創造意境 表達思想感情時所採取的特殊的表現手法。它的含義非常廣泛,既可以包括各種修辭手法 表達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類表現手法和藝術構思上的巧妙使用。對表達技巧的鑑賞,就是辨識詩歌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 表達方式 表現手法或藝...

古代詩歌鑑賞鑑賞詩歌的語言

未 2014 11 12 10 36 板塊一鑑賞 煉字 1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春日登樓懷歸 寇準高樓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荒村生斷靄,古寺語流鶯。舊業 遙清渭 沉思忽自驚。注 本詩作於約980年,詩人時年十九歲,進士及第,初任巴東知縣。舊業,這裡指田園家業。清渭,...

古代詩歌鑑賞鑑賞詩歌的語言

第2節鑑賞詩歌的語言 華羅庚評盧綸詩歌 唐代詩人盧綸 塞下曲 雲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讀了此詩,認為大雪紛飛之時不可能看見大雁的蹤影,於是寫道 北方大雪時,群雁早南歸。月黑天高處,怎得見雁飛?他在質疑之後未停止思考,並詢問了有關專家。至此,華羅庚才明白盧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