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導遊詞

2021-03-18 00:51:03 字數 5108 閱讀 1819

他們大部分是蜀地的最高行政長官,又是興修水利的專家。作為一方的執政者,他們在深刻認識到水利對於農業、民生和社會穩定意義的同時,更是領悟了都江堰「道法自然」的科學觀和以民為本的人文精神。他們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治蜀的乙個大事是提倡農耕,要抓農耕,其中最大的乙個事情是抓水利,抓水利最大的事情就是維護都江堰。在歷史上諸葛亮第一次派了1200人長期駐守和維護都江堰工程,也是他第一次在都江堰設了專門管理都江堰工程的堰官。這個傳統一直流傳到後來。

諸葛亮治蜀,政績昭然。其中乙個重要原因,就是受到了李冰治水精神的深刻啟迪和影響。在成都平原,了解了水情就是了解了民情,治理了水情就是疏導了民心。

而能夠疏導的根本,就在於體察民情、了解民心、順應民意。其疏導之法的精髓就在於:不是堵、不是圍、不是截,而是導、而是開、而是放。

伏龍觀[伏龍觀] 伏龍觀前身名叫「範賢館」,始建於公元4世紀,是紀念成(漢)(302-347)時青城山天師道首領、天地太師西山候——范長生而建。因范長生被人稱為「範賢」,這館因之而命名為「範賢館」,五代十國時,李冰先後受封為「大安王」和「應聖靈感王」,在此修李公祠。又因宋代民間傳說的二郎伏龍,最後定名伏龍觀。

伏龍觀前殿,供奉的是李冰神像。神像是東漢建寧元年(168年)石刻像,像高2.9公尺,重4.

5噸。於2023年修建外江水閘才從河床中挖掘出來。石像胸前文字清晰可見。

中間有文:「故蜀郡李府君諱冰」,兩袖有文:「建寧元年閏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椽尹龍長陳壹造三神石人鎮水萬世焉」。

這段文字表明,此石像雕刻時間是東漢靈帝建寧元年閏三月二十五日,迄今已有1800多年了。都水椽是東漢郡府管理水利的行政**,是郡太守府的掾史,他代表郡太守常住都水官府。

第二年在距李冰像出土南37公尺處又出土了一尊持鍤石人像,可惜缺頭殘肩,背部被水沖蝕,石像寬衣重袖,雙手持鍤而立。通高1.85公尺,經考定為李冰石像題記中「造三神石人」中的一人。

同年立於伏龍觀大殿左側。前殿的另一側,陳列著都江堰市出土的漢墓石刻,其中有石俑、石馬以及石刻水塘。眼前的石人石馬是是漢代仿李冰治水時留下的文物雕鑿成的。

古書記載,造石俑放入內江江心,在淘灘的時候,以石人(馬)為標準,在保證岷江江水既造福於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過大造成成都平原水災。當然,在後來以臥鐵代替石人石馬,石人石馬便成古蹟。

石刻水塘展現了建都江堰後,農田自流灌溉的繁榮景象和莊園主的生活。石刻水塘之間的凹槽,這些凹槽中間刻有水閘,其作用是控制田間進水量,如實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與水利相關的漢代石刻藝術瑰寶。沿著天井的石階進入中殿,中殿原名鐵佛殿,現為文陳列室,這裡展示的是有關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獻和中外嘉賓在伏龍觀的留影和題詞。

後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迴廊,視野開闊,移步換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左側開闊處有一亭子,名「觀瀾亭」,在這裡可見內外江奔騰呼嘯,腳下的離堆此時更顯出「中流砥柱」的氣勢。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僅是中國水利工程技術的偉大奇蹟,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的最偉大之處,乃是建堰2260多年仍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越來越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建立,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造福人類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和諧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型的結晶,堪稱中華文明劃時代的里程碑。

西元前256年,秦蜀郡守李冰率民眾歷盡艱辛建成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此,被洪水長久肆虐、蜀人幾為魚的川西澤國搖身一變,成為沃野千里、遍地桑麻、滿目稻麥的「天府之國」。

都江堰是世界公認的歷史最悠久的無壩引水工程,它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型的象徵。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的天府之國,成為秦統一中國強大的後方戰略基地和大糧倉,它無可置疑地推進和加速了華夏文明的程序。

造福萬代的都江堰是乙個龐大的水利系統工程。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歲月中,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政權如何更迭,都江堰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維修。它的水利網路逐漸擴大,目前已覆蓋四川省36個縣的1000多萬畝良田,並向成都等數十座城市提供工業和生活用水,成為成都平原和川東北數千萬人的生命之源。

世界上最偉大的無壩引水工程都江堰,除了它下游密如蛛網極其龐大的灌溉水網河渠系統外,其主體部份為渠首三大工程: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引水口。魚嘴分水堤,因形似魚嘴而得名。

分水堤位於渠首頂端,修築在岷江彎道的中部,迎著古老的波濤,巧妙地將一條岷江剖為內外二江。內江是人工河,外江是岷江的天然河道,內江主要作用灌溉,外江則肩負著洩洪的重任。水流平緩的枯水期岷江六成水沿凹岸流入內江,外江佔四成,水流湍急的洪水期,六成水在凸岸的反作用務下衝入外江,這就是治水三字經中所說的「分四六,平潦旱」。

由此可見魚嘴修建時的科學選址是何等奇妙。魚嘴分水堤因長期面對洪水巨大的衝擊力,所以修築十分堅固,且世代維修,後人不敢有絲毫懈怠。

飛沙堰距魚嘴分水堤頂端不到一公里,與西關、玉壘關遙遙相望。飛沙堰古稱「侍郎堰」,主要功能是洩洪排沙和調節內、外二江水量。飛沙堰建在內江彎道凹岸,利用水流的彎道環流引力排沙,其作用十分明顯,若遇大洪水之年,甚至成噸的巨石都能衝上堰壩。

飛沙堰嚴格按照治水六字訣「深淘灘,低作堰」的原理修建,若堰壩太高,不利於洩洪排沙,太低則不能保證內江流量,影響灌溉。所以,飛沙堰堤壩比內江河床高2公尺是鐵定的原則。以飛沙堰對面河床下埋的「臥鐵」作淘灘標準,千古不變。

在沒有現代化工具的兩千多年前,李冰率眾人燒水澆岩石,用人工艱難地將一座山斷開,形成了乙個窄窄的進水口,進水口因形似瓶頸而得名「寶瓶口」。江面在這裡由70公尺驟減為28公尺,滔滔江水經窄窄的進水口湧入寬闊的內江,逐漸形成密如蛛網的水系,灌溉著川西平原千里沃野。它是都江堰系統工程的關鍵環節之一.

寶瓶口是內江水進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猶如瓶口一樣,嚴格控制著進入成都平原的江水流量。這種穩定的進水量,對成都平原的農田灌溉,抗旱防洪,生活用水等都產生了特大效益。2000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壘山的山形水勢,設計出這樣妙絕古今的水利樞紐工程。

[安瀾橋] 安瀾橋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古橋之一,全長261公尺。最早稱繩橋或竹藤、笮橋,這與它修建的材料有關。到了宋代,改稱「評事橋」,明朝末年毀於戰火。

清嘉慶八年,何先德夫婦倡議修建竹索橋,以木板為橋面,旁設扶欄,兩岸行人可安渡狂瀾,故更名「安瀾橋」;民間為紀念何氏夫婦,又稱之為「夫妻橋」。它是溝通內、外江兩岸的交通要道。橋的原址本來在魚嘴處,2023年因興建外江水閘,將索橋下移了100多公尺,改用鋼索建造。

索橋是我國古代人民為征服高山峽谷、急流險灘,利用本地竹木資源建立的懸空過渡橋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橋建築的典範。

[二王廟] 二王廟坐落於玉壘山麓,是紀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廟宇。這座廟宇原是紀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時遷「望帝祠」於郫縣,為表達對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後來這裡就被更名為「崇德廟」;宋朝,由於李冰父子相繼被敕封為王,便改崇德廟為「王廟」;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為「二王廟」。二王廟的建築有五大特點:

一是依山隨形占地少,僅10072平方公尺;二是建築密度高,達到60%;三是不強調中軸對稱,這與大多數中國古建築的基本特點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公尺;五是規模巨集大,布局嚴謹,令人賞心悅目。

前面這小樓叫「樂樓」,是清代典型的仿道教建築,每逢清明節放水,要舉行隆重的「放水典禮」,成都的大**來時,這裡就奏樂迎接。樂樓的雕塑和裝飾非常精美,通過諧音、會意或直書其字等方法,反映了道教中清靜無為、吉祥如意、健體長生、羽化登仙等題材。色調上給人以親切、明快、素雅、安祥之感。

樂樓左、右兩邊分別塑的是漢代的文翁和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他們都是發展和保護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臣。

走上台階,摩崖雕刻著歷代積累的都江堰維修治理的經驗,字句精練,含義準確,很有科學價值。比如:這是修都江堰的「六字訣」——深淘灘,低作堰。

「低作堰」是說飛沙堰不能加高,這「深淘灘」的「灘」指的是鳳棲窩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節歲修清淤時,要深淘。深到什麼程度呢?最早水下埋的是三個石人馬,以前以漲水不過肩部,水枯時不低於人的足部為標準。

現今淘灘,以看到四根臥鐵為標準,這四根臥鐵分別是明、清和**時期以及90年代埋下的,只要淘見四根臥鐵就行了。淘得過深,寶瓶口進水量偏大,會造成澇災;淘得過淺,水量不足,難以灌溉。

大門裡的「遇彎截角,逢正抽心」稱為八字格言,是治理岷江和解決灌區輸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說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則。「遇彎截角」指歲修時遇河流彎道,在凸岸截去銳角,減緩衝勢,使其順直一些,減輕主流對河岸的沖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順直的河段或河道汊溝很多時,應當把河床中間部位淘深一些,達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流軌」,避免泛流毀岸、淹毀農田。

大殿就是李冰殿。戰國時期是乙個產生傑出人物的時代。李冰也是這個時代的傑出人物,諸子百家也應有水利家的一席之地。

李冰是一名政治家,更是一名傑出的水利科學家。李冰是先秦時期的蜀郡守,但蜀郡當時所管轄的區域比現在的四川要小。李冰一方面因為忠於王事,多才能幹,治蜀有方,受到秦王的信任;另一方面,他信任群眾,依靠群眾,能夠為民辦實事,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

只有處理好對上和對下的關係,他才能任職40年,辦了許多實事造福於民,所以承認李冰是一位偉大水利專家的同時,也得承認他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在這尊塑像中,李冰儒雅仁厚、勤於政務的風貌得到了淋淳盡致的展示。李冰殿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築,殿的對面是戲樓。

戲樓顧名思義就是唱戲的地方,不過這戲可不是唱給凡人看的,而是唱給已被奉為川主神的李冰看的。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這裡,是二王廟廟會,明清時代,每到這天,這裡都要唱戲,人們趕廟會敬神、祈福、看戲,甚為熱鬧。2023年後,趕廟會的風俗又重新恢復。

[松茂古道] 又稱茶馬古道,或合起來稱松茂茶馬古道。是從今天的都江堰市為起點,至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為終點的一條古代交通要道。遊人登上都江堰景區玉壘山的青石路面,還能依稀透過歷史的厚重帷幕,想像這條古道的光榮與輝煌,凝望古舊的關隘、雉碟與城牆,領略歷史賦予這條古道的重任。

茶馬古道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國蜀漢時期就已經開通。當時的茶馬古道並非為**而開,主要是出於拓展疆域,便於軍事行動的需要。到了唐代,松茂古道成了戰略物資互換為主的戰略交通要道。

在四川,茶葉、布匹、鐵器等內地物資在都江堰集中,組成幾十上百匹的馬幫,經松茂古道運往松潘.再把戰馬趕回都江堰。所以這條道成為了重要的「茶馬古道」。

[都江堰清明放水節] 都江堰的清明放水節又稱開水節,源於古代對水神的祭祀(清代就稱為祀水),因秦時蜀郡太守李冰建堰有功,後改為祭祀李冰。正式把清明節定為開水節,是在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從那時開始至今,這項古老的水利民俗儀式已有2023年的歷史了。都江堰的清明放水節與都江堰嚴格的歲修制度密切相關。

在較早的時候,每到冬天枯水季節,就在渠首用特有的」榪槎截流法」築成臨時圍堰,修外江時攔水入內江,修內江時又攔水入外江。清明時節,內江灌區需要放水春灌,便在渠首舉行隆重的儀式,拆除攔河的榪槎,放水進入灌區,這就是放水儀式。在清代,每年清明開水春灌時,四川的總督,巡撫等**還要到都江堰主持大典,擔任主祭官,儀式非常隆重。

開水後,還要坐著轎子趕在水頭之前趕回成都,以求風調雨順.

都江堰導遊詞

各位評委老師好,我抽到的片區是成都片區,我的自選景點是都江堰。請問老師,我可以開始了嗎?以左窗邊能看到的這兩尊塑像為標誌,我們就已經到達歷史文化名城都江堰了。這兩尊塑像是都江堰的標誌,因為都江堰能有今天,全在這父子二人。父親李冰,代表朝廷命官,兒子李二郎,代表歷朝歷代前赴後繼,參與治水的無名英雄,勞...

都江堰導遊詞

一 都江堰簡介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於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古時屬都安縣境而名為都安堰,宋元後稱都江被譽為 獨奇千古 的 鎮川之寶 兩千年前,李冰父子面對桀驁不馴的岷江水,火攻玉壘化為離堆。魚嘴堤分水 飛沙堰溢洪 寶瓶口引水,將逢雨必澇的西蜀平原,化作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這項工程直到...

都江堰導遊詞

今天我們要遊覽的地方就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景區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宋元後都江堰被譽為 獨奇千古 的 鎮川之寶 這項工程直到今天還在發揮著作用,被稱為 活的水利博物館 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 唯一留存 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巨集大水利工程。著名學者余秋雨先生在遊覽都江堰 青城山後留下墨寶 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