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職業學校心理健康課程標準

2021-03-12 06:49:55 字數 4828 閱讀 3777

第一部分前言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具備自信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良好的自我認識、人際關係處理以及對自我生涯規劃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具備良好心理素質的一代新人發揮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心理健康課程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心理健康課程應該採用適合學生心理發展水平的輔導內容和輔導方式進行,使心理健康課程能真正為學生成長和發展服務。

一、課程性質

心理健康課程是一門以班級心理輔導活動課為主要手段,以學校適應、自我意識、學習、人際交往、生涯規劃輔導為主要學習內容,以增進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生涯規劃能力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自助性和發展性是心理健康課程的基本特點。

心理健康課程致力於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心理健康課程在非智力因素發展上的多重功用決定了心理健康課程在中等學校教育中的獨特地位。

二、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體學生,突出發展性

心理健康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不是**和矯正,而是預防和發展,因此心理健康課程是面向全體正常學生,而不是對個別學生的諮詢和**。發展性——是對心理健康課程根本的定位所在。

課程特別強調要關注學生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如學校適應問題、自我認識問題、學習策略問題、人際關係處理問題、異**往問題、生涯發展與規劃問題等。

(二)整體設計目標,體現靈活開放

心理健康課程的目標是通過對學生學校適應、自我意識、學習、人際交往、生涯規劃的輔導,增進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提高生涯規劃能力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在課程目標設計上,以整體目標為核心,設計選單式的心理健康課程,各地各級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特點靈活選用和改編,充分體現課程標準的整體性、靈活性和開放性。

(三)採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分享

本課程倡導活動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參與、合作、感知、體驗、分享等方式,促進自我覺察和自我成長。在課程中,活動只是乙個載體,重要的是學生在活動中的體驗,並能在同伴之間相互反饋和分享的過程中獲得成長。

(四)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評價體系由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構成。在心理健康課程中,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注重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調適等能力的發展。評價要有利於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促進教師不斷提高輔導技巧和水平。

心理健康課程不以任何測驗或考試作為終結性評價的手段。

(五)開發課程資源,拓展社會支援系統

心理健康課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發展水平、貼近時代的豐富課程資源;要合理利用音像、電視、報刊雜誌、網路資訊等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學習和教學途徑;要積極鼓勵學生建構和拓展自己的社會支援系統,積極與同學、家長、老師交流和學習;鼓勵家長、教師和其他社會人士必要時也能參與到課程資源的開發中來。

三、設計思路

心理健康課程是以學生的學校生活為基礎的,包括學校適應、自我意識輔導、學習輔導、人際關係輔導、情緒輔導、異**往輔導、休閒輔導、生涯發展與規劃輔導等,內容涉及學生在學校生活中普遍容易出現的問題。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是自身心理素質和外在系統環境互動作用而實現的。

心理健康課程設計的思路是:採用主題系列單元活動設計的方式來統籌教材內容,以綜合交叉、螺旋上公升的方式來組織教學內容。課程以貼近學生心理發展和實際經驗的主題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每個主題下各有幾個單元活動圍繞這個主題內容展開,由淺入深,逐步落實。

「綜合交叉,螺旋上公升」指的是某一教學內容所包含的社會要素是綜合的,所涉及的社會領域也不是單一的,可以交叉;同樣的內容在後續年段可以重複出現,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公升。

第二部分課程目標

中等職業學校心理健康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學會調適,尋求發展。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建立在學生良好的自我意識、學校適應、學習策略、情緒調節、人際交往和生涯規劃的基礎上。圍繞這幾個分目標,幾個分目標具體要達成的目標如下:

(一)學校適應

1.了解學校各建築和部門,知道學校心理輔導室的位置和功能;

2.認識心理健康課程,了解這門課程的教學模式和要求;

3.覺察自己目前的生涯狀態,宣洩自己進入學校後的困惑,分享和了解別人的困惑。

(二)自我意識

1.學生能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長和人格特質型別,學會悅納自己;

2.學生能認識到自己的優點,肯定自己的價值;

3.協助學生探索適合自己的生活型態,作為未來職業選擇的參考。

(三)學習策略

1.學生能了解自己的學習價值觀,認識自己的學習風格;

2.協助學生分享有效的學習策略和方法;

3.協助學生學會調節考試焦慮的方法,學習考試應答技巧。

(四)情緒調節

1.學習如何覺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2.學習如何宣洩情緒和調節情緒。

(五)人際交往

1.了解人際交往在生活和學習中的重要性;

2.協助學生認識到人際交往中溝通的重要性,並學會「我訊息」的溝通表達方式;

3.了解處理人際溝通的技巧,並學習使用兩個最基本的技巧:傾聽和共情;

4.正確認識青春期異**往問題,學習處理異**往中出現的典型問題。

(六)生涯規劃

1.了解什麼是正當的休閒活動,發展適合自己的休閒活動;

2.協助學生探索職業世界和自己的職業價值觀,學習閱讀求職廣告;

3.學生能了解什麼是生涯,發展對自己生涯負責的態度;

4.學生能認識到生涯抉擇時可以獲取幫助的資源和途徑,並學習使用生涯決策平衡單;

5.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生涯期待,訂立自己三年內學習等各方面的暫定目標。

第三部分內容標準

按照課程目標的要求,本課程標準針對上述幾個分目標設計了七個主題的活動,每個主題活動下設計了單元活動來幫助達到主題目標。這些主題活動是按照學生心理發展水平和學生可能會面臨的實際問題設計和排序的。每個主題活動都是圍繞總目標而展開的,但是又各有側重。

具體地說,課程的內容標準如下:

「內容標準」說明

1.本內容標準為基本標準,在教材編寫和教學活動展開過程中,可根據各地區、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有所拓展。

2.根據本次課程改革所倡導的精神,表中所列活動設計建議側重於學生主體參與的活動、體驗、**、分享等,學生在的體驗和分享的基礎上有所領悟並產生行動是活動的目標。

3.教學活動的形式不拘一格,鼓勵教師根據具體目標、內容、條件、資源的不同,結合教學實際,選用並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

第三部分:實施建議

一、教材編寫建議

(一)教材編寫原則

1.發展性和拓展性原則

心理健康教材的內容和活動形式要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學生能夠通過學習和活動獲得增進自我認識和獲得自我調適能力。教材應盡可能設計活動延伸的內容,鼓勵學生將體驗和心理調適技能應用於實際生活。

2.科學性原則

心理健康教材的編寫要依據心理健康的客觀規律,充分體現不同年齡和不同時期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要。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要體現循序漸進的原則,按照學生在不同時期容易面臨的典型問題來組織。教材在目標、內容和要求等方面應該有完整的體系。

自我意識、情緒情感、人際關係、學習策略、異**往、生涯發展等方面內容要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整體規劃、有所側重、相互滲透、相互支援。

3.靈活性和開放性原則

教材內容、教學活動和教學方法應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開放性。在不違背整體教學思路的前提下,教材應該具有一定的彈性和伸縮性,允許使用者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取捨和補充。此外,教材應提供學生一定的自讀材料,供感興趣的學生自己閱讀和學習。

4.趣味性原則

教材不僅要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水平和心理發展水平,還要盡可能通過趣味性較強的內容和活動,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和熱情。此外,教材應緊密聯絡學生的實際生活,選擇具有時代氣息的、學生感興趣的題材。

(二)教材編寫建議

1.教材編寫應以課程標準為依據。要準確、完整地反映、理解課程標準的理念和要求,但是,內容標準的條目、順序與課文的安排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

2.教材編寫要體現主題系列單元活動設計的特點。要突破按學科體系構建的傳統模式,統整各相關學科的知識內容,通過設定若干學習主題,展現不同的學習視角和問題視角,使之有利於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能力、價值觀在相互聯絡中得到和諧發展。

3.教材編寫要注意從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切入,要有利於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有利於學生採用活動、體驗、**和分享等多種方式學習,為學生的嘗試、表現和實踐活動留有空間。

4.教材內容的選擇要真實反映社會,使學生對社會有比較全面、客觀的認識。要精選教材內容。

6.教材編寫可以考慮不同地區的特點和學生的需要,適當拓展相關內容,選擇貼近當地生活的素材;教材中的教學活動設計應盡可能地提供多種方案,供教師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進行選擇。

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要注意:

(一)開發多樣化的課程資源

學生、教師、家長、社會人士等都是本課程的重要資源,此外本課程的資源還包括:

·圖書(包括教材及教輔)、報刊、**、地圖、圖表等文字資源。

·影視節目、錄音、錄影、vcd、網路、軟體等音像資源。

課程資源的利用應該做到為教學服務,不求花樣繁多,但求切合實際。

(二)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

教師應盡可能使現代化教育技術與本課程教學有機結合,豐富課程資源,有條件的地方要盡量開發利用計算機網路資源。

三、教學建議

(一)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和手段,幫助學生增進積極的自我認識、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從而整體地促進心理健康的發展。

(二)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的心理和社會性發展是乙個連續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獲得感悟和提高。

中等職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探微

摘要 針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現狀 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剖析,通過在中等職業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一些方法和措施,對推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關鍵詞 中等職業學校 心理健康教育 現狀分析 中圖分類號 g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8500 2013 0...

中等職業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

作者 王啟賢 教師 中 2013年第06期 摘要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轉折期,這個時期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但目前許多中職學校都沒有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重點工作來關注。對中職學生而言,公升學與教育模式的轉變難免使得他們在自我意識 人際交往等方面產生或多或少的心理困惑。因此,加強心理...

中等職業學校心理健康校本教材的開發與實踐

作者 唐穎王佩娟 卷宗 2013年第05期 摘要 伴隨著職業教育的縱深發展及教學模式 教學內容等改革的推進,以及社會用人制度的改革 中職生源的變化,給中職心理健康教育帶來許多的新問題。現有教材已無法完全滿足我們的實際教學需求和中職學生新增的心理需求。因此開發適合職校生的心理健康校本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