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2021-03-04 09:59:08 字數 1380 閱讀 1562

小學六年級科學《抵抗彎曲》教學反思

《抵抗彎曲》是科教版六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第一課。本課主要是通過自主設計實驗對紙的抵抗彎曲的能力進行研究,讓學生認識增加紙條的寬度與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紙條的抗彎曲能力,並用實驗認識橫樑立著安放的道理。通過幾次試教,我得出以下幾點體會:

1.建立公正、科學、直觀的實驗

我認為上好這堂課的關鍵在於讓學生把握好控制變數。因此,在學生做不同寬度的紙上放墊圈的實驗之前,我就讓學生對實驗條件的控制都給出時間進行充分討論研究,經過討論,學生知道了應該控制哪些哪些條件不改變(兩個架之間的架空距離應保持不變;架子的高度要一樣;紙條的長度要保持不變;墊圈要一樣;墊圈放在同一位置等等)於是,我讓學生分組實驗。學生用四張不同寬度的紙進行實驗,邊實驗邊觀察記錄。

實驗結束後,學生對記錄的資料進行討論分析並交流。然後學生匯報交流,這個實驗大多數小組**資料和實測資料比較接近,而且與抗彎曲能力與其寬度成正比這個規律較接近。但研究紙的厚度與與抗彎曲能力實驗時,學生**和實測的數字相差很大,而且各小組的實驗結果相差也懸殊。

於是,課後我讓相差懸殊的小組找找原因,學生通過尋找發現放墊圈的方式不科學,沒有按乙個標準放,有些組墊圈有放一排,放兩排,甚至沒疊上去亂放,有的組紙還沒有碰到底部前就倒了,就採納了這個資料。於是通過討論,統一標準為單派排放,並重新實驗,不斷追求實驗的科學、嚴謹。最後,學生總結初步發現:

紙的厚度增加,抗彎曲能力隨之大大增強。

2.遵循學生科學發展的規律

學生必竟不是科學家,他們的**活動需要教師適度的指導與扶持。因此在教學中,在**紙的寬度與抗彎曲能力關係時,我先扶著學生進行比對實驗並得出寬度增加,紙的抗彎曲能力也增強。當學生從中獲得經驗後便放手讓他們自己進行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實驗的探索。

這節課給了孩子們廣闊的**的時間與空間。提公升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3、猜測促進學生積極的思維

這裡要的不僅是猜測的結果,更重要的是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在試教時僅僅問了學生**的墊圈數,而沒有追問:為什麼這樣想?

這種猜測無異於「瞎猜」,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後來我發現,學生對紙的抗彎曲還是有一定的認識的,因此,讓學生**是很有道理的。學生對一張紙的抗彎曲有認識,但是對於幾倍寬和幾倍厚的紙,他們的認識是非常有限的,他們絕想不到紙的抗彎曲能力是隨著紙的寬度、厚度增加成幾何增長的。

有過這樣**的學生,面對試驗的結論,學生的印象會更深刻,思考肯定會更加深入。

4、得出結論如「蜻蜓點水」,流於形式。

這是試教下來自己感覺最明顯地方,在第一次紙的寬度與抗彎曲能力的實驗資料出示以後,學生能從資料中很明顯的看出紙的寬度與抗彎曲能力的關係,而第二次實驗結論的得出還停留在:指的厚度增加,抗彎曲能力也增強。沒有真正讓學生通過比較這兩組對比實驗中讓學生驚奇的發現原來厚度增加後抗彎曲能力非只是成倍增加,而是以倍數的平方這個方式增加。

結論的得出節奏過於快,過於膚淺,沒有進行比較和深入的挖掘。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學反思

這一學期,我擔任了六年級科學課。在教學過程中,我與學生共同學習,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思考,提高科學課的實效性。我本人和教師共同參與教學研討活動,努力改進教學方法,發揮科學課優勢。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要想上好科學課並不是容易的。一 在理念上的轉變。新的課程標準提出了以下六個理念 科學課程要面向...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總結

2011 2012學年度第一學期六年級科學教學工作總結 雙龍中心小學 徐秀俊 在這一學期,我任教六年級兩個班的科學課,感受頗多。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共同學習,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思考,提高科學課的實效性。我本人積極參加科學課競賽活動,和教師共同參與教學研討活動,獲得同時的指導,努力改進教學方法,發揮...

六年級科學上冊教學反思

第一單元 工具和機械 1 使用工具 作為本學期的第一課,如果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將有利於促進一學期的學習。如何激發學習興趣?即然教學的是 使用工具 那就讓學生親身經歷使用多種工具的過程,在使用中培養興趣,在使用中掌握技能。切不可一二種工具走個過場,更不可看看插圖說一說來 畫梅止渴 1 工具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