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考試重點知識整理大二上

2021-03-04 00:46:09 字數 4956 閱讀 2855

教育學基礎(大二上)

題型:1、選擇題:2分×10(20分)

2、辨析題:5分×4(20分)

3、簡答題:6分×5(30分)

4、論述題:15分×1(15分)

5、案例分析題:15分×1(15分)

1、選擇題 2分×10(20分)

二、辨析題(判斷是非+說明理由) 5分×4(20分)

1、教育與經濟的關係 p64

教育對社會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大致而言,教育具有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人口功能。教育的經濟功能是指教育對一國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所起的促進作用,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

1、教育具有完成勞動力的社會再生產的功能。勞動力指具有一定的科學知識和勞動技能的人,而這種知識與技能需要通過教育才能完成。

2、教育具有科技知識再生產的功能。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使科學技術為勞動者所掌握,並轉化為直接的、現實的生產力,必須憑藉教育的傳遞。

3、教育具有更新知識與社會生產技術的功能。現代社會,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後,教育與科技、生產的關係日益密切,教育成為科技更新的重要因素。

2、教育與文化的關係 p65-66

教育對社會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大致而言,教育具有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人口功能。總的來說,教育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教育以傳播、繼承與發展文化為己任,文化通過教育得以世代相傳,不斷地得到繼承和革新,從而推動文化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

教育的文化功能具體表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1、傳遞——儲存文化。這是教育最基本的文化功能。社會通過教育將前人所積累的生產生活經驗、 倫理道德規範、科學技術知識,有計畫地傳遞給下一代人。

正是由於教育活動,人類文化才能一代又一代地承接下去而不致中斷。

2、傳播——豐富文化。文化的傳播史單向的傳輸過程,而文化的交流是雙向或多向的。教育作為傳播—交流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也就具有了豐富文化的過程。

3、選擇——提公升文化。文化選擇是文化進步的乙個重要的內在機理,因而教育對文化也具有提公升的功能。教育對文化的選擇意味著價值的取捨與認知意向的改變,並且是為了文化自身的發展與進步。

學校教育在本質上就是一種文化價值的引導工作。

4、創造——更新文化。不斷地創造和更新,是文化的生命力的體現。文化諸層面的發展變化與教育密不可分,如果不伴以必須由教育形成的人的心理素質及各種觀念的現代化,文化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就只能是乙個發育不全的畸胎,並不免流產。

3、教育萬能論 p43-44

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教育。關於教育與社會關係的問題,歷史上的西想家與教育家們有過諸多的論述,其中之一是將教育視為解決社會一切問題的途徑的「教育萬能論」的思想。

教育萬能論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裡,柏拉圖認為乙個理想與正義的國家只有通過教育才能建立。

英國思想家、教育家洛克將他的教育萬能說建立在感覺主義的認識論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論。他將人性看成是一捲白素,環境或者教育就是燃料,可以給它畫上最新最美的圖畫。

對教育萬能論進行精闢論述並對思想界產生最大影響的是法國18世紀唯物論者愛爾維修。他的教育萬能論思想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教育史改造社會的最重要手段;第二,教育是人成長的決定性因素。

在愛爾維修看來,社會的發展與人的成長都依賴於教育,教育史萬能的。

綜上所述,柏拉圖的教育萬能論是基於建立乙個理想國而提出的,其哲學基礎是主觀唯心主義,洛克的教育萬能論是基於人性的完善提出的,其哲學基礎是感覺主義的認識論,而愛爾維修則在唯物主義基礎上提出教育萬能論。

4、兒童在生活中所學到的 p268資料夾

如果兒童生活在批評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指責;

如果兒童生活在敵意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打架;

如果兒童生活在嘲笑的環境中,他就學會難為情;

如果兒童生活在羞辱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內疚;

如果兒童生活在忍受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忍耐;

如果兒童生活在鼓勵的環境中,他就學會自信;

如果兒童生活在讚揚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提高自己的身價;

如果兒童生活在公平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正義;

如果兒童生活在安全的環境中,他就學會信任他人;

如果兒童生活在讚許的環境中,他就學會自愛;

如果兒童生活在互相承認和友好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在這個世界上尋找愛。

----心理學家諾爾蒂

教育從來都是在點點滴滴中,悄無聲息地滲透進行的,從某種程度上說,孩子就是環境的產物,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等,都會對乙個人產生深遠的影響。西方的諺語說:環境比遺傳更重要。

群體是個體與社會的中介,任何個體都生活在群體中。學生群體是指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動為基礎而結合起來的學生聯合體,具有重要的作用:

5、學生群體(的作用)p264-268

學生群體是指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動為基礎而結合起來的學生聯合體,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學生群體在教育過程中地位:學生群體既是教育的物件又是教育的主體

二、學生群體對學生個體的影響:

1、班級群體對學生個體的影響。(班級環境是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場所;班級活動為學生的社會化搭建了重要平台;班級**是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群體氣氛使學生能感到班級的溫暖、教師的可親)

2、同輩群體對學生個體的影響。(同輩群體為學生社會化提供必要條件;同輩群體為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借鑑;同輩群體為學生平等觀念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同輩群體為學生進步提供了競爭的環境;同輩群體除了具有正功能外,還具有副功能。)

3、參照群體對學生個體的影響。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4、學生群體凝聚力對學生個體的影響。(凝聚力高的學生群體,其成員有較強的歸屬感,大家彼此信賴、相互幫助,不願離開這樣的群體;凝聚力高的學生群體,其成員願意更多地承擔群體的責任;凝聚力高的群體,其成員的特點必然影響到學生群體。)

6、廣義與狹義的教育

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傳承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

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們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具有教育作用。狹義上說,是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的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望方向變化的活動。

7、德育的過程 p361-364

德育過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計畫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的影響,並通過受教育者主動、積極的教育認識和道德實踐,使其養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過程。也就是把一定社會思想道德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品德的過程。

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是:

1、德育過程是知、情、意、行的培養過程。學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簡稱知、情、意、行)四個基本因素構成的。

2、活動和交往是學生品德形成的基礎。

3、學生品德內部矛盾是學生品德發展的動力。

4、德育過程是長期積累和發展的過程。

8、德育的概念 p355

德育是我國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德育的概念可概括為:德育是指在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畫地對受教育者施加道德、思想和政治影響,並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身體力行,以形成他們的品德和自我修養能力的教育互動。

9、環境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p99-100

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環境在人的身心發展中作用巨大:

1、環境為人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人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這些環境為人的發展提供了不同的條件,對人的發展起著制約作用。

2、環境與人的發展差異。遺傳素質只是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而不是充分的條件。相對於遺傳素質來說,後天的環境對人的發展更具有決定性意義。

因此,世界上找不出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找不出兩個完全相同的人。

3、環境與人的發展方向與水平。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環境與人的發展水平有著直接的關係,生存在物質資源匱乏、生產力落後的社會裡,人的身心發展水平都普遍比較低,而生活在物質資源豐富、文化生活發達的社會裡,人的發展水平會大大提高。

4、環境決定論是錯誤的。雖然環境對人的發展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環境不能決定一切。人能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興趣、需要等對環境作出反應,個人對環境的態度不一樣,其發展結果也就不同。

10、人的發展的一般規律 p89-93

人的發展是有規律性的,教育一定要適應人身心發展的規律。人的發展的一般規律主要有:

1、人的身心發展的順序性。人的發展經歷了乙個由低階到高階、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因此,教育要循序漸進,不凌節而施。

2、人的身心發展的階段性。人的成長是乙個持續不斷的發展過程,在這個總的發展過程中,不同年齡階段會表現出一些不同的特徵、面臨不同的任務,這就是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因此,教育就要根據各個階段的特徵展開,針對不同年齡學生的特點,提出不同的具體任務,採用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從而更好地發揮教育的主導作用。

3、人的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這種不平衡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是指不同年齡階段身心發展的不平衡;第二是指生理和心理發展不平衡。

正是由於人的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教育一定要了解人的這一生長發展規律,教師要了解人的發展的關鍵期,並抓住時機,加強教育力度。

4、人的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具體表現為:不同的人在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同乙個人在不同方面的發展水平和方向不同;不同學生的個性心理傾向不同。

因此,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掌握學生個性特點,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身心充分自由發展,潛能最大限度被開發,成為有專長,有個性的人才。

5、人的身心發展的穩定性和可變性。針對這一特點,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注意掌握每乙個年齡階段中那些比較穩定的共同特點,按照這些共同特徵,確定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同時,根據人的身心發展的可變性及時調整教育措施。

11、學生發展的一般規律 p258-260

學生的發展是指學生在遺傳、環境和學校教育以及自我內部矛盾運動的相互作用下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所發生的量、質、結構方面的變化過程與結果。學生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這些規律就是學生在一定年齡階段身心兩方面發展的穩定的、典型的本質特徵。

1、順序性和階段性。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的順序,即由低階到高階、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學生的身心發展也有一定的階段性,反映了量變和質變的統一。學生的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特點,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須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的各個階段的順序,循序漸進,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由低階到高階,不能一刀切。

同時要考慮好各階段教育的銜接問題。

教育學重點知識總結

緒論1 教師 名解 從廣義講,教師是對教育機構中所有工作人員的總稱。從狹義上講,教師則專指教育機構尤其是學校中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專業人員。2 現代教師職業大都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先是著重於滿足社會對教師數量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提高教師的質量,然後致力追求師資的專業水平。填空 現代教師職業經歷了...

組織行為學考試重點知識整理

組織行為學 一 組織行為學的定義 1定義 研究組織中人的心理和行為表現及其規律,提高管理人員 引導和控制人的行為的能力,以實現組織既定目標的科學。這一定義包括三層含義 1 組織行為學的研究物件是人的心理和行為的規律性。2 組織行為學的研究範圍是一定組織中的人的心理與行為規律。3 組織行為學的研究的目...

計量經濟學重點知識整理

1一般性定義 計量經濟學是以經濟理論和經濟資料的事實為依據,運用數學和統計學的方法,通過建立數學模型來研究經濟數量關係和規律的一門經濟學科。研究的主體 出發點 歸宿 核心 經濟現象及數量變化規律 研究的工具 手段 模型數學和統計方法 必須明確 方法手段要服從研究物件的本質特徵 與數學不同 方法是為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