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追尋生命的意義》有感

2021-03-03 23:57:07 字數 4426 閱讀 8250

沒有殺死我的,終將使我強大。

尼采 在老師第一次講到弗蘭克爾的時候,我首先感到的是茫然,因為我對這位意義**大家的一無所知。作為乙個心理學專業的學生,我感到愧疚。而當我讀完弗蘭克爾的《追尋生命的意義》後,我為弗蘭克爾的辛酸的生活經歷所訝異,為他在逆境中的堅忍和樂觀所折服,也為他在納粹集中營所感悟到的生命的意義深深地感動。

我從未很深刻的去思考過人生還有人生的意義,我也一度認為人生的意義離我的生活過於遙遠。我是乙個平凡的人,我所經歷的每一天都如此的平凡,而平凡的人的一生大約是與有意義的一生無緣的,有意義的人生只留給那些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們的人生似乎總是充滿了傳奇的色彩。現在想來,我的理解過於狹隘了,歷史的長河從不是乙個人寫就的,我們的人生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也許對於整個世界而言,大多數的人都渺小如螻蟻,但是我們依然能在短暫的一生中找到適合我們自己的舞台,描繪出我們自己的精彩,屬於我們自己的意義人生。

《追尋生命的意義》就像弗蘭克爾在我們的耳邊講述他自己的故事——在集中營的點點滴滴,在走出那片暗無天日的天地後,自己對心理**的感悟。這本書既是一部不完整的自傳,又是心理學的專業著作。本書的前半段裡面,弗蘭克爾把自己在集中營裡度過的三年的時光娓娓道來,字裡行間,我可以感受到人們在集中營裡掙扎的絕望,他們像被判了無期徒刑的囚犯,不知道戰爭什麼時候會結束,不知道什麼時候自己可以被放出去。

唯有對未來殘存的一絲期盼成為他們厚實的支撐。而在書的後半部分,弗蘭克爾從自己人生這一段無比黑暗但也讓他無限感慨的經歷中,看到了不一樣的心理學的**方法,正如書中所說的那樣:「人所需要的實際上不是一種無焦慮的狀態,而是為了乙個有價值的目標所作的努力和鬥爭,一種自由選擇的任務。

他所需要的不是不惜一切代價地排遣焦慮,而是呼喚一種等待他完成的潛在意義」。

我喜歡這本書。在這樣乙個浮躁的年代,我們需要這樣一本書,它給我們展現了乙個我們不曾體味的世界,乙個更能窺探人性的平台。我無法設身處地地去感受弗蘭克爾和他在集中營裡人們的生存狀態——膽戰心驚地生活在一日復一日的恐懼中,從驚恐到冷漠,以至於當重獲自由時,他們甚至於喪失了感受快樂的能力。

我們的時代是和平的,我們不曾歷經戰爭,沒有切身體會過寒冷與飢餓,也不曾經受肉體和靈魂的雙重折磨,而在最黑暗的深淵中,弗蘭克爾憑著愛、希望和樂觀活下來,苦難也是人生的意義——「如果乙個人不能改變造成他受難的環境,那麼,他仍能夠選擇他的態度」。

這本書有許多細節讓我唏噓不已。弗蘭克爾不僅是乙個偉大心理學的大師,他細膩而飽含感情的筆觸也讓人折服。當他描述自己最初被一列火車送入集中營時,他寫道「火車的鳴叫帶著一種離奇的聲音,就像是為憐憫那些注定走向地獄的不幸的人而發出的求助呼喊」,當他們在集中營勞作了一整天看到落日時,他寫道「險惡的雲在西邊閃閃發光,整個天空布滿了鐵紅到血紅、形狀和顏色不斷變化的雲,荒涼的灰色泥屋提供了鮮明的對比,泥濘土地上的積水倒映著閃閃發亮的天空」,而當他走出集中營後,我彷彿也能感受到在奔向自由後,弗蘭克爾的內心的歡樂,「百靈鳥飛向了天空,我可以聽見他們歡樂的歌聲」。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心境的喜悲感染著人們的一言一行。當回憶起這樣一段歲月時,在在弗蘭克爾的筆下,我沒有看到抱怨,沒有看到憤怒,我看到的是他對命運的毫無保留的接受,弗蘭克爾將苦難當做生活的洗禮,他對生活的愛流露在每乙個細節中,火車的汽笛,天邊的落日和雲,不美好的回憶最後變成了生活的饋贈,苦難釀成一罈甘甜的美酒。

而最讓我不能釋懷的是弗蘭克爾在描述集中營生活中,在面對無望的生活時展現的人生百態。

當所有人失去了他們的姓名和身份,區別個體的只用一串冰冷的編號;當原來睡眠很淺的人學會了在鼾聲震天,擁擠的木板上熟睡;當人們想盡一切辦法只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健康,從而保住自己的性命;當值班醫生用鑷子撕去12歲男孩凍壞的腳趾,而旁觀者依然變得漠然——「集中營的囚徒不敢做出任何決定或者採取任何主動性行為,這是因為,他們強烈的認為,命運是他們的主人,他不應以任何方式影響它,相反地,他應聽從命運的安排」。

我想,他們曾經也是會想要反抗的,可是面對荷槍實彈的敵人,他們的力量太過於渺小,除了順從,他們別無他法。在自己的生命都無法的保全的時候,他們無暇顧及他人。他們沒有暖和的衣服,沒有齊備的醫療設施,沒有充足的食物,他們凍傷了腳,凍傷了手,卻只能忍住疼痛,讓自己看起來和常人無異。

而僅僅一小塊麵包,或者湯裡多出的幾顆豌豆都能讓他們欣喜不已。人性在最赤裸的現實面前顯得那樣的不堪一擊。我們似乎很難在這樣的環境中看到生命的意義,但是在弗蘭克爾看來,人們在苦難中的所遭遇的一切——這樣殘忍的畫面本身就是生命的意義。

在生命溫飽都無法保證的情況下,同情、憐憫、自尊的存在似乎都變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人們用冷漠包裹自己,保全自己的性命,卑微至斯。

「人們只能通過指望未來才能生活,這是人的一種特性」——但是集中營裡面的大多數人都不再看到希望和未來。弗蘭克爾寫道「大多數的囚徒生活在他們將在聖誕節時再次回到家裡的天真幻想之中。隨著時間的推進,沒有傳來令人振奮的訊息,囚徒們就喪失了勇氣,失望戰勝了他們。

這嚴重降低了他們的抵抗能力,許多人因此死去。」他們總是在期盼生活會帶給他們什麼,他們的希望落空之後,終於絕望,也許正如弗蘭克爾所說的那樣,他們更應該去思考,他們可以給生活帶來什麼,也許換一種角度,他們會有不一樣的人生。

還記得歐亨利的**《最後一篇藤葉》,故事裡的女主人公看到了那片歷經風雨仍然沒有掉落的藤葉,燃起了活下去的希望。可是集中營裡的囚犯們最終沒有等到他們自己沒有掉落的「藤葉」,他們放棄了活下去的勇氣。

在眾生百態中,弗蘭克爾展示著他倔強的靈魂,從他決定放棄去美國的簽證而留下的一剎那,在冥冥中他也成就了自己的使命和未來!

在集中營的日子給了弗蘭克爾很多關於關於生命還有生命的意義的思考。我也看到了讓我觸動很深的一句話——「人的拯救是通過愛與被愛來實現的。在世界上不再擁有任何東西的人,只要他擁有短暫的時間來思念他的愛人,他就可以理解幸福」。

在集中營裡,所有人都被迫和自己的親人分開,當時的弗蘭克爾也許不知道她的妻子已經死在集中營。但是這份愛卻成為了他活下來的支撐。愛是人們最磅礴的感情,父母與子女,丈夫與妻子,人們與自己的祖國......

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愛,它也可以慢慢地瀰漫開來,充滿人們的胸腔,讓人覺得幸福和溫暖。

弗蘭克爾不僅用這樣堅定的愛與勇氣來鼓勵自己,他也向集中營的囚徒們宣揚著這份愛與信念,讓他們看到絕望中盛放的希望之花。他告訴同在集中營的囚徒,「不僅我們的經歷,而且我們所作的一切,不論我們可能擁有什麼樣的偉大思想,以及我們曾經遭受的,所有的這一切不會失去,儘管他們已經成為過去,我們使他們成為了一種存在」——我們的過去是我們已經擁有的財富,它們深深烙在我們的靈魂中,沒有人可以奪走。

「沒有人能夠知道未來會帶來什麼,時間越近,就越不能夠」,我們無法預知我們的未來,但是我們卻可以把握住我們的現在,而未來也終將成為過去,只要我們在黑暗中依然心懷美好和希望,所有的犧牲和磨難終究會有存在的意義。即使是受難,我們也要驕傲的去承受!弗蘭克爾想要讓集中營裡那些看不到希望的囚徒,發現生活的全部意義。

在讀到這本書的第一部分結尾的這樣一段話時,我的眼淚幾乎奪眶而出,「當他登上一輛無軌電車,向著多年來在他意識中不斷出現的家狂奔,按響門鈴,正如他在一千次夢中所盼望的那樣,但是結果卻發現,應該給他開門的人不在那裡,並且將永遠不在那裡」。不管在什麼樣的情境中,我們似乎都應該為即將出現的不幸做好準備。這樣的場面我無法僅憑想象去構造,我懷疑那樣撕心裂肺的痛苦,已然是生命所能承受的極限。

當乙個人再回到自己的故土的時候,一切早已物是人非,一如弗蘭克爾,這場噩夢奪走了他所有的家人,最後只剩下他自己,獨自感悟生命。

《追尋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的後半部分是弗蘭克爾對自己的意義**的概述。這本書的第二部分不再是乙個長長的自述的故事,它裡面夾雜著一些個案,還有弗蘭克爾自己的感悟。其實在讀完整個第二部分之後,我依然不敢確定我是否真的讀懂了弗蘭克爾的理論。

我把這本書翻來覆去看了好幾遍,但是還是只能淺淺的表達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我認為,意義**是結合了弗蘭克爾自身經歷和感悟的一種特殊的**。意義**的很多思想源於弗蘭克爾在面對集中營生活時的有感而發。雖然弗蘭克爾早年師從弗洛伊德,但是意義**不像精神分析那樣執著於病態的人格和過去,意義**更強調未來。

它在**策略上著重引導來訪者尋找和發現生命的意義,樹立明確的生活目的,以積極向上的態度來面對生活的心理**方法。這一**就是要讓人們找到生命中存在的意義,懂得自己「為了什麼」而生活,面對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挫折,追求生命的意義,從中體驗到人生的目的與意義。意義**學的重心不是心理層面或社會層面,而是存在的意義層面,只有個人存在的意義問題得到真正的解決,人才能夠更好地發展。

弗蘭克爾單獨將「精神動力」作為乙個小章節放在這本書中,他寫道「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比生命中存在著意義更能幫助人在最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幾乎能承受任何怎樣活著的問題」。這就是精神動力的強大之處。我們知道我們承擔的使命,我們知道我們要活著去愛那些愛我們的人,我們的生命要延續因為我們我們還有未完成的夢想。

在弗蘭克爾看來,焦慮並不是一件壞事,適當的焦慮可以更好的幫助來訪者看到問題的結症。

比起焦慮,現在的人們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更普遍的狀態——這種狀態被弗蘭克爾稱之為「存在的虛空」——我認為,這也可以被翻譯成「無聊」。原因是因為越來越多的自動化將給普通工人帶來大量的空閒時間,但是許多人不知道利用這些新獲得的時間幹什麼。這種狀態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而這種空虛給人們的內心帶來了極大的空洞,因為在這種空虛中,人們感到無所適從,生活的內容是如此的貧乏,他們在虛空中看不到生命的意義。而意義**可以讓人們重新開啟生活,填補存在的虛空。因此創造和工作也成為了實現人生意義的第一種途徑。

讀《度過有意義的生命》有感

2010 10 7讀俞敏洪的 度過有意義的生命 俞敏洪現任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全國青聯常委 全國政協委員。被 評為最具公升值潛力的十大企業新星之一,20世紀影響中國的25位企業家之一。俞敏洪出生於1962年10月,在江蘇省江陰高階中學上高中。於 1980年考入北京大學西語系。期間患病 肺...

讀《生命的啟示》有感

安徽省安慶市大觀區高琦小學 六 3 班舒文熙 指導老師 江澎 這是一則故事,雖然故事內容短小,但是我從中得到了很多啟示。故事的原文是 有乙個老人,他有四個兒子。他希望他的兒子能學會不要太快對事情下結論。所以,他依次給他四個孩子乙個問題,要他們分別去遠方看一棵梨樹。大兒子在冬天前往,二兒子在春天,三兒...

珍惜生命 讀《生命的奇蹟》有感

這篇文章講了 我 在一年嚴冬,獨自開車到可可西里海拔4000多公尺的崑崙山口。那裡只有雪白的冰塊。我 在車子裡突然看到一群藏羚羊向前走,我 後來才知道,它們是去尋找水源,這時,乙隻藏羚羊倒下去了,接著,乙隻又乙隻的藏羚羊倒了下去。正當 我 認為這群藏羚羊沒有任何希望時,有一部分藏羚羊停了下來,用嘴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