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齡可以買斷嗎

2021-05-23 01:13:04 字數 3093 閱讀 3129

工齡可以「買斷」嗎?

「買斷工齡」的**由企業自身決定

據了解,「買斷工齡」一詞目前並沒有乙個法定上(或者說政策上)的解釋或者定義,其在國家規範的檔中從來未出現過,「買斷工齡」的說法是不規範也是不準確的。

所謂「買斷工齡」的做法,通常是指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一些國有企業在改革過程中安置富餘人員的一種辦法,即參照員工在企業的工作年限、工資水準、工作崗位等條件,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經企業與員工雙方協商,報有關部門批准,由企業一次性支付給員工一定數額的貨幣,從而解除企業和富餘員工之間的勞動關係,把員工推向社會的一種形式。企業支付給員工「買斷工齡」的貨幣,應該視為企業解除與員工之間的勞動關係後企業支付給員工的經濟補償金。至於「買斷工齡」的**,完全由企業根據自身的承受能力決定,國家並無限定。

而從當前老百姓對這一問題的理解看,「買斷工齡」起碼有三種解釋:

第一種是指用人單位按照職工在本單位工作年限,給職工一定的經濟補償,職工與企業解除勞動關係。此後,該職工可根據個人的再就業方式接續社會保險關係,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享受養老待遇;

第二種解釋是指企業按職工工齡給予職工少量的補償後,職工當即就可以「退休」,其相關待遇大約在原有工資收入60%左右,由企業負擔;

第三種解釋是指企業將職工的社會保險、住房、物業補貼等綜合計算為乙個年購買「**」(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職工工齡的「賣價」),現按職工的工作年限,一次性買斷,職工與企業的關係、與社會保險的關係就此終結。目前談到「買斷工齡」大多是指第三種情況。

「買斷工齡」一般系國企所為

國有企業改革是中國社會轉型的乙個重要方面,改革的過程其實是資產置換和人員身份置換的過程。在當時,買斷工齡是實現國有企業人員置換的一條重要途徑。要注意到,「買斷工齡」現象決不是發生在私營、民營、「三資」企業,一般系國有企業所為。

計畫經濟時代,企業與員工之間一般沒有勞動合同,所有國有企業的正式員工都是「終身制」,國有企業員工的醫療、養老保障完全依賴於企業,員工離開企業則不能享有醫療、養老、失業等社會保障,同時,一些國有企業在合資、改制過程中,又急需解決大量富餘人員的安置問題。因為社會保障管道單一,員工離開企業難以生存,企業不能無條件地把員工推向社會。但如果企業繼續負擔大量富餘人員的醫療、養老問題,企業將被託垮。

面對這些不能退休、不能繼續留在企業、企業又不能妥善安置的富餘人員,經國家有關部門同意,一些國有企業採取了「買斷工齡」的形式,解除了富餘員工與企業之間的勞動關係。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很多國有企業採取了「買斷工齡」的辦法安置剩餘員工也只是權宜之計。可見,「買斷工齡」是建立在國有企業員工「終身制」,且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等基本社會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的基礎之上。

但無論怎樣,需要注意的是,「買斷工齡」事實上是違法的。早在2023年9月13日,朱鎔基總理在全國再就業工作會議上就曾指出:「所謂買斷工齡是錯誤的,**從來沒有這個提法」。

《勞動法》規定:「建立勞動關係應當訂立勞動合同」(16條);「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72條)。如果企業與員工解除勞動關係,員工即使不能迅速重新就業,也能依法享受失業保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待遇,而不存在員工離開單位就沒人管的問題,因此也就無須「買斷工齡」。

由此可見,這種「買法」實際是把職工老來的依靠拋之於九霄雲外了,與社會保險制度相悖,自然是法律不允許的了。 但現在仍有一些國有企業無視國家政策法規的明文禁止,在安置富餘人員時還採用「買斷工齡」的做法。

「買斷工齡」導致部分國企員工弱勢化

「買斷工齡」的做法,從積極意義上看,只能理解為企業減員增效,促進了人們市場意識的形成。但是,買斷工齡也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如在改變買斷工齡人員資本結構的同時導致部分人員出現總體性貧困,同時,一次性付出鉅額資金,造成企業經濟困難和國有資產大量流失。

在社會結構方面,加速了一些富裕群體形成的同時,也導致了原國有企業職工中的部分成員的弱勢化;在社會心理層面,部分買斷工齡人員群體出現了失落、孤獨和對未來無望心理,形成一定程度的社會緊張和焦慮,而且,買斷工齡還在社會基本價值觀念和人們對執政合法性的信任等方面帶來負面影響。大量的歷史舊帳、利益分割、錯綜複雜的矛盾和思想問題被遺留下來,直至今日仍無法妥善解決。

國有企業在體制改革、產業結構調整中,要提高核心競爭力,將非核心的工種、部門剝離出去,開拓新的產業,將過多的冗員分流出去,從事企業外協服務或第三產業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也是現代企業發展的趨勢。但是,已經「買斷工齡」和正在「買斷工齡」的企業有幾個是屬於此類?當然,也有些「買斷工齡」的企業的確很困難,虧損一年比一年多。

負有連帶責任的「婆婆」覺得長痛不如短痛,只好出錢「買斷工齡」,關閉企業,把職工推向社會。

被「買斷工齡」、自謀出路的職工,不少年齡偏大,文化偏低,缺少現代科技知識和技能,回到社群工作也很難安排,社群的壓力很大。即使能安排也只是一些臨時性的社群服務工作,收入低而且就在家門口,對於長期在國企工作的職工來說,心理實難邁出這道「坎」。

案例:四大行60萬員工被買斷工齡

2023年以來中國力推金融體制改革,工農建中等四大國有銀行鼓勵員工自謀職業,對一些員工以「買斷」或者「協解」方式解除合同。這種自2023年左右開始,2023年左右結束的減員增效模式,至今仍在產生***。

曾有「斷友」向**表示,在國有銀行股改中,類似他這樣被買斷工齡的員工人數大概為60萬人,其中,工行被買斷工齡的員工人數最多,大致為20萬人。

今年6月,前建行員工曾就「買斷」問題向建行董事長王洪章提問,對此,王洪章表示,協解人員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過程中遺留下來的乙個問題,稱「這些人為建行的改革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和犧牲。」

王洪章透露,當初建行的協解人員大概有10萬多人,「其中有6萬人已經安排了工作。」

針對協解人員提出的社保和醫保訴求,王洪章表示,從2023年以來,建行為7800多人補交了社會保險,涉及金額大概有5000-6000萬元,包括養老保險的帳戶轉移,養老保險的接續,醫療保險的續保等,目前比例都達到了50%以上。此外,建行還拿出幾千萬元來解決特困人員的問題。

但對於銀行的種種善後安排,「斷友」們似乎並不買賬,特別是近年來,隨著銀行上市後效益提高,這些被買斷工齡的員工們越來越覺得被騙。

據介紹,銀行「減員增效」政策分為內退和買斷兩種。內退員工工資照發,還能享受其充足的社保、醫保和住房公積金,據測算,工商銀行為內退員工支付的成本人均在30萬元以上。而「買斷工齡」自謀職業員工,企業支付的成本人均僅為7萬元左右,員工被一腳踢出後銀行什麼都不管,個人還要給勞動部門年年交檔案管理費。

但因為被買斷員工年齡偏大,技能單一,再就業已不現實。大部分買斷員工三險全無,生活貧困潦倒,難以為繼。與之相反的是,現在銀行員工平均月收入已經超過萬元。

買斷工齡款應屬於夫妻共同財產

2000年11月,田某與單位解除勞動合同,領取買斷工齡款12.3萬餘元。2003年3月,田某因病去世時,該款尚餘7.9萬餘元存於銀行。田某之母與田某的妻子劉某 兒子因遺產繼承產生糾紛,遂向法院提起了訴訟。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就田某尚存的買斷工齡款的性質是夫妻共同財產,還是田某的個人財產產生分歧。一種...

一次性買斷工齡個稅如何繳納

根據稅法的有關規定,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係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 包括用人單位發放的經濟補償金 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用 其收入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3倍數額以內的部分,免徵個人所得稅。而高出的部分除以本人在單位的工作年限,以其商數作為個人的月工資 薪金收入,按標準計繳個稅 個人在單位的工作年...

你可以人睡嗎?

聖欣美德幼兒園 大班社會 你可以乙個人睡嗎?邢潔一 活動目標 1 通過故事內容,老師的引導,讓幼兒了解其實黑夜並不可怕,並能用各種方法克服對黑夜的恐懼心理。2 鼓勵幼兒能在集體面前講述自己敢乙個人睡的勇敢經歷或者坦然講出不敢乙個人睡的原因。3 通過情景創設,進一步樹立幼兒自己睡的信心。激勵幼兒樂意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