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新課程的特點及教學反思

2021-03-03 23:15:50 字數 5210 閱讀 5291

新的高中歷史課程突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排體系,依據「貫通古今、中外關聯」的原則,以專題形式構建了歷史教學的新體系。它不苛求歷史學科體系的完整性,不求面面俱到。這無疑有助於學生**式學習方式的養成,有助於教師改變以往不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精神的某些教學方式,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途徑,也有助於學生能夠系統地掌握某一專題的歷史知識。

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設定,古今貫通、中外相連的專題學習,能較好地訓練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全域性與區域性的關係,辨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絡。歸納起來有如下特點:

第一、課程目標的創新:新課程改變過去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並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即三維目標。

第二、課程結構的變化:改變過去學科本位,強調課程的綜合性、均衡性和選擇性。

第三、課程標準的創新:用課程標準取代過去的教學計畫和目標。

第四、注重學生體驗和知識更新:改變過去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強調注重課本知識的情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和現實社會和科技發展的關係,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精選學生未來發展必備的知識。

第五、課程的實施:改變學生被動接受和簡單適應,強調學生反思性、創造性實踐以構建智慧型和人生意義的活動。

第六、學習方法的變革:改變過去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現狀,關注體驗性教學,強調學生主動參與、勤於動手和積極探索,提倡交流和合作的學習,推進資訊科技的運用。

第七、課程評價的改變:評價由重結果變為重過程,側重學生發展,注重教師的成長。

第八、課程管理的創新:改變過去管理過於集中的情況,強調國家、地方和學校**管理。

總之,新課程注重以「人」為本,突出人文素養,具有強烈的親切感,為促進人的生命整體和諧發展這一終極目的服務,努力實現學生養成學會生存、生活和發展的經驗,培養學生根據歷史的經驗思考和認識現實問題,營造和諧氛圍,以激發**的興趣。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較強的知識整合能力,樹立巨集觀的歷史觀念,即所謂的「大歷史觀」。

二、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反思

隨著新課改的展開和新課程的實施,原先的教育教學理念、方法、範圍和過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的課堂教學的要求和實施也必然隨之發生改變。通過教學實踐和實地調查,現就高一歷史新課程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和實施策略談一些認識。

第一、問題。

1、初高中歷史教育現狀和知識的銜接問題。

新課程的編寫採用了專題的形式。而這應建立在學生掌握通史的基礎之上。但初中歷史由於中考不考或只考政、史、生合卷,課時安排少,又缺乏專業教師,往往是其他學科的專業教師代課或兼課,完全沒有正規的教學、學習和訓練環節。

這就決定了眾多學生既對初中歷史知識的掌握情況不理想,無法成為學習高中歷史課程的必要的知識基礎;又缺乏必要的學習能力和方法的培養。而在激烈的高考競爭和沉重的公升學壓力下,學校又非常自然地將語、數、英三門高考必考科視為「寵兒」,客觀上理科專業在數量和「質量」上的優越性,主觀上重理輕文觀念的沉澱,必然導致重理輕文的教學管理機制,數、理、化便也成為「嫡系」學科,而包括歷史在內的其他學科便當然淪為「庶族」,在這樣的氛圍中,有學文科意向的學生和屬於歷史學科的課時,以及學生予以歷史學科的重視、時間和精力便都屬於「少數派」。因此學生初中基礎薄弱已成為高中新課程推行的一大障礙,而高中課時緊任務重,新課程不得不負重前行,這可能是新課程實施者所始料未及的。

2、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問題。

新課標在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

(1)新課標要求教學的知識應注重實用性。歷史教學主要是為了傳授歷史知識,但更重要的是為現實服務(學生個人修養的培養和對歷史的借鑑);

(2)教學過程中以學為主,真正做到「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教學活動中採用**式教學,引導好學生自主學習。還要注意將課程內容的實用性與不可迴避的高考應試教學的關係處理好;

(3)講究把教學延伸到課外。課本的知識容量有限,很多現實有用的知識課本所及甚少或者根本沒有涉及,教師必須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提供自學所需用資料的介紹。如此這樣,在具體的教學操作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去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呢?

確實是個難題。

3、知識的整體性、系統性問題。

因為新課程採用專題的形式編寫教材,所以專題內知識的完整性和本專題知識與其他專題的聯絡問題,都很難把握。而知識的系統性不強,要給學生乙個完整的知識並培養能力就不得不進行必要的補充,課時就顯得嚴重不足。

4、課時的安排和教學的深度、難度問題。

目前高一歷史課程開設情況是每週兩節課,高一上學期修完歷史必修模組一。如要完整修完該模組每章節知識,至少要18個教學周。在公升學壓力下,在語、數、英等各科大量作業的重壓下,在對歷史學習不重視的情況下,學生極少利用課堂以外的時間來學習歷史。

在這種情況下,教學的深度和難度確實很難把握。

可以看一則案例:「辛亥革命」

課程匯入:利用天安門廣場節日所放的孫中山畫像,提問為什麼給予孫中山如此高的地位?

課程過程:將整課分為三部分:了解(基礎)、理解(加深)、見解(新)

第一部分----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識和相關知識。以學生課前準備,課堂閱讀提問為方式。讓學生系統的知曉辛亥革命的五個方面的基本知識:

①條件(經濟、階級、思想、組織、軍事)

②爆發(武昌起義----各地響應)

③成果(建立中華**、《臨時約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④結果(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

⑤性質和意義

第二部分----理解:學生分小組,課前查閱資料作好準備,上課時在教師的引導下介紹三個問題:

①辛亥革命為什麼首先發生在武昌?

②《臨時約法》體現西方資產階級的哪些政治觀?

③袁世凱為什麼能篡奪革命果實?

第三部分----見解:方式與第二部分相同,解決三個問題:

①如何評價三民主義?

②辛亥革命是成功還是失敗?

③如果你生活在當時,你會提出怎樣的救國方案?

這節課完全體現了新課程的要求,重點、難點的講解清楚、到位。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引發,學習能動性被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能力、思維方式和合作學習的態度都得到了很好的鍛鍊。但要在一堂課上解決這些問題,時間是否倉促?

5、高考方案問題:

這是乙個很現實的問題。現在常說高考從高一抓起。課程的難度、講解的深度以及上課的具體過程受高考方式的影響極大,但目前高考方案及其細節不明,如何把握?

新課程一方面主張實行學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學生在高考中以成績論成敗,這無異於「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壓力的存在,**、創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績中明確反映的內容是不會被重視的,實施新課程的理想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

第二、實施策略。

(1)、要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以及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教會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但是,目前歷史教育仍存在著大量的「滿堂灌」或「變相滿堂灌」現象,教師的教學觀念還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仍占領課堂。教師只是為讓學生聽懂而「教」,學生更是在拼命為聽懂教師的教而「學」,教師在教學中屬於主動的主體,而學生則為被動的客體,故此,我們要及時地適應新課改發展的需要,就必須拋棄傳統的教學模式,明確教師在教學中的職責,教師不光立足於「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學」,不能僅滿足學生「學會」,要引導學生「會學」,變「教」為「導」,從知識的講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學生活動的導演者,讓學生從被動聽講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的學習主體。

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歷史有可學性。如採用「誘思**教學法」就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引發學生探求創新的慾望,精心鋪設台階,把學生引入「設境--**--分析--發現--解決」的主動學習中去,從而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發揮,創造性思維得到培養。

當然還有發現法、演示法、分組法等教學方法。教師如能正確地運用這些教學方法,確實能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引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提公升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但是如果運用不得法,就會適得其反。

如有的教師為了營造一種活躍的課堂氣氛,把自主學習變成了學生的自由學習;把合作學習變成了學生的合夥學習;任憑學生在課堂上熱烈地討論,自己則在旁邊當看客,還冠以分組式教學、合作學習、民主教學之名。實際上,活躍課堂氣氛並不是單純地放鬆對秩序的控制,更重要的是放鬆對學生心理活動的束縛和羈絆,使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得到良好的發展空間。教師應注重啟發、誘導和點撥,在設問回答和互動交流中,善於發現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並及時進行激發和正確的引導,以飽滿的激情和學生一起融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中。

不能用既定的模式和一成不變的標準去衡量學生的觀點和見解,更不能對其進行扼殺和禁錮,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個性追求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和發揮。

(2)、要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理念。

新課程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只顧自己唱獨角戲,因為:一是學生一直處於聽者、被動的地位,沒有思考、參與的機會。

二是學生一課聽到底,即使有興趣,也未免有疲勞之感,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學生聽課情緒和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善於觀察學生的聽課狀況,察言觀色,因勢利導。在備課時,要心中有數。

準備的問題要具有針對性,並讓學生積極參與。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檢查了自己的教學效果,同時得到了學生對知識的反饋,也有利於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實踐,可見這樣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合理的巧用、妙用,能使課堂教學藝術更加多彩,有畫龍點睛、回味無窮之作用,讓學生淡化緊張疲勞,在愉快、歡笑觀念和習慣的轉變。

重結果輕過程,只看考試分數,忽視學生對學習過程中的豐富感受和體驗,將不利於激勵和引導學生健康發展。過程評價可以體現在課堂討論、劇情表演、主題辯論、學生問答、提綱展示、課堂演講、社團活動、社會調查和社會考察等各種各樣的活動中,評價的及時性將給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添注了積極動力,非常有益於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學習、合作學習的效能。

(3)、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面對新課程,歷史教師要以「博」、「精」作為自己提高自身素質,適應歷史教學改革和當今新形勢的基本要求和目標。一要擁有廣博的知識。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有紮實的學科專業知識,否則是不可能教好該學科課程的。

為了激發學生對本學科學習的興趣,拓展學生對本學科的更深刻、更廣泛的認識,教師還應對本學科的發展史及其發展的前沿知識有一定的了解。除了紮實的專業知識外,還要有較為廣博的文化知識,尤其是地理學和文學。二要掌握一定的現代教育技術。

歷史學是一門綜合性極強,涉及內容極廣,跨度極大的學科。而新課程的標準裡面的模組幾乎都是以專題的形式出現,黑板+粉筆的傳統教學模式很難把這些知識傳遞給學生。借用多**則可以做到這一點。

多**可以將文字、影象、動畫、**等多種資訊組織起來,可以激發興趣,活躍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閱讀、分析、運用的能力;也便於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已提出問題。因此,要改變以往手抄式備課為電子備課。在教學手段的選擇上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應該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在大力推進現代資訊科技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同時繼續挖掘和發揮傳統教學方法的積極作用,實現現代資訊科技與傳統教學手段的互動滲透和互相補充。

高中歷史新課程的特點及教學反思

新的高中歷史課程突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排體系,依據 貫通古今 中外關聯 的原則,以專題形式構建了歷史教學的新體系。它不苛求歷史學科體系的完整性,不求面面俱到。這無疑有助於學生 式學習方式的養成,有助於教師改變以往不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精神的某些教學方式,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途徑,也有助於學生能...

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歷史教學

摘要 要讓學生喜歡上歷史課,才能上好歷史課 要在歷史課中加強素質教育,才能完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這些都是擺在歷史教師面前的突出問題,需要教師去積極思考,勇於創新。關鍵詞 新課改 高中歷史 更新方法 如今,新課改的速度加快,我們不得不面對教學改革的問題。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作為歷史老師,也...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高中學生喜歡歷史,但不少學生不喜歡歷史課。反思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不得不思考高中歷史究竟該怎麼上?優秀的高中歷史課應當具有情感性 人文性 歷史性 文化性。對照上述歷史課 四性 反思目前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諸多薄弱之處。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