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問題行為矯正個案研究報告

2021-05-30 12:31:34 字數 2985 閱讀 6854

案例介紹

某男孩,獨生子,6周歲,非常好動,上課時根本不注意聽,要麼離開座位搞小動作,要麼逗周圍的小朋友說話,只有在教師斥責時才稍稍收斂一下,很快又會再犯。根據老師的回憶,之前有其他大學心理系同學到班上做團體心理輔導,在輔導中,這個男孩表現得比較霸道,常常跟其他其他同學搶玩具,難以協調他跟別的其他同學合作,玩建構遊戲的時候,其他同學都很認真的用積木塑料構建房子、橋等各種建築,他跑到另乙個小朋友那桌面前,看了一下,迅速地從他們搭好的房子中拿走兩塊拱形的積木。這時,另乙個小朋友喊了起來:

「快放下,是我們的。」可他沒理會,就往自己的桌子走去。這時,另乙個小朋友一把抓住他的衣服,他一轉身拿起積木就向另乙個小朋友的頭上砸去,嘴裡還喊著:

「打死你!」這時別桌的小朋友紛紛退開,好像知道他要打人的樣子。像這樣的問題他發生過許多次。

一些小朋友因為他經常打人,不喜歡跟他玩。根據老師的反映,這個男孩在平時表現還好,但是一旦碰到有競爭的遊戲或者沒法平均分配的東西時,就會表現得很有傾略性,以打、踢、推、咬等方式攻擊其他其他同學來佔得優勢或者搶奪玩具。

我和這名男孩接觸的時候,他表現得比較高興,願意拿東西和我分享,也纏著我和他一起玩,但是還是表現了比較強的好動性和控制性,要求我按照他的方式玩,一旦我沒達到他的要求或者和他意見向左的時候,就會出言頂撞甚至言語威脅,讓我比較驚訝。在家庭訪談中得知,這名男孩的父親長期在外工作,半個月回家一次,所以管教的任務主要落在他媽媽身上。男孩的媽媽說,因為是年紀很大了才得到這個孩子,所以在孩子四歲前對其很縱容,不管合理不合理總是盡量滿足他的要求,使得這位男孩從小就非常霸道,無法無天,常以自我為中心,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發脾氣摔東西。

後來男孩的媽媽聽說別人的小孩小時候唄這麼嬌慣,後來在外面偷錢被人抓住打殘廢了,心裡很慌張,怕自己的小孩以後也會變壞,於是管教變得非常嚴厲,對他提出的要求合理還是會盡量滿足,但是對於他的不合理要求,就會置之不理,對他的一些過激行為,會加以嚴厲責罵甚至體罰。後來孩子就變得很期待爸爸回家,爸爸回家的時候就會很粘著爸爸,爸爸不管出門到**都要跟著,如果看到父親對其他小孩稍微好一點就會非常不滿,一旦要和爸爸分離就大哭大鬧。他媽媽說,又要工作又要顧家還要管著小孩,身心疲憊精疲力盡,但是小孩現在和她不親了,讓她有種受挫感。

案例分析

第一,缺少父親的直接撫養對幼兒心理發展有消極影響。

以上案例中的這個男孩由於不能與父親生活在一起,雖然媽媽非常愛孩子,但這種愛畢竟代替不了父親的愛。研究表明,父母在家庭中本身性別角色的扮演,對孩子性別角色的形成有密切的關係。如果孩子處於不理想的環境中,孩子可能會產生拒絕認同或認同錯誤的角色等認同方面不正常的現象,如此往往造成行為上的不協調或是心理方面的不平衡。

孩子可從父、母之間的互動方式中,了解兩性的互動方式,並認同模仿父母的行為。由於長期遠離父親,缺乏父親的管教,養成了孩子驕縱的性格,又由於母親管教前後的巨大反差,使孩子的心靈變得特別敏感和脆弱,過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態度,為引起別人更多的關注,而常常做一些***行為。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兒行為問題產生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從親子關係的角度分析父母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為**型、寬容型、民主型三類。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的曾調查研究指出,父母採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兒童,在社會化程度上高分組的比例大大高於寬容型和**型的。

反之,父母採取寬容型和**型教育方式的兒童,在社會化程度上其低分組的比例遠遠超過民主型。

案例中的母親,因為是自己很大年紀了才得到的孩子,所以格外的珍惜孩子,不敢用紀律約束孩子,採取寬容型的教育方式,對孩子過分縱容、放任,養成孩子粗暴、反叛的性格。後來又意識到對孩子採取寬容放縱的嚴重性,又過分控制、約束孩子,從乙個極端走到另乙個極端,結果非但沒有糾正孩子的壞行為,反而激起孩子更強烈的反抗。可見,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行為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第三,家長的個性、心理健康狀況對孩子的行為有重大影響。

家長的個性、心理健康狀況等通過遺傳、言行和所營造的家庭環境等多種途徑作用於孩子。在案例中,孩子後來不願遵照媽媽的期望、指示行事時,媽媽就會變得懊惱、生氣。這些敵意感受,其主要隱含的目的是想控制子女。

這種感受與目的,接著可能影響媽媽對孩子付諸行動,責罵或處罰孩子。孩子長期生活在媽媽這種暴躁的情緒氛圍中,往往會不自覺地模仿媽媽的言行,慢慢也會變得性情激動、脾氣暴躁,並把這些模仿習得的行為在幼兒園,在他人身上發洩出來。可見,家長的個性、心理健康狀況與兒童行為問題的形成存在著密切的關係。

矯正方法

第一,創造非攻擊性的環境。

兒童的攻擊性行為許多都是從環境中習得的。首先應從社會環境中尋找那些可能導致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因素並予以消除。如果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是從媽媽那兒模仿來的,媽媽應做自我檢查,做孩子的表率。

第二,身體限制。

當兒童表現出攻擊性行為時,可因此而取消獲得正性強化的機會, 以達到減少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目的。如: 兒童玩玩具時, 出現了搶奪玩具的行為, 老師可讓該兒童暫時停止玩玩具, 坐在一旁看其他小朋友玩, 待兒童向老師表示再不搶玩具了, 便可讓該兒童和大家一起玩。

而且,應注意少給孩子買刀、槍、**等攻擊性的玩具,因為玩具本身的攻擊性會導致兒童的攻擊性傾向。

第三,正強化法。

使用身體限制對兒童攻擊性行為進行矯治時, 最好與正強化技術結合使用, 老師和家長要及時鼓勵表揚兒童其他的親善行為。這種對其他親善行為的正強化則可以更加突出身體限制的負強化作用, 進而達到減少和消除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目的。

第四,使用代幣制增加自身的良好行為。

代幣制是指在某中情境中出現了乙個行為,會得到一定數量的代幣,使用代幣來換取其他強化物的行為改變技術的方法。例如,將這名男孩的不良行為攻擊行為作為目標行為,確定代幣為1角錢硬幣,並擬定了代幣交換系統。如上課認真聽講的行為價值為一角錢硬幣;對同學一起友好的玩五分鐘的行為價值為兩角錢硬幣;打同學的行為會失去5角錢硬幣等。

最終硬幣能換取後續強化物。如10角硬幣能得到乙個玩具;20角硬幣能得到和爸爸10分鐘的機會等等。

矯正效果

通過2周矯正,該男孩雖然多動性行為還是很多,但是攻擊性行為減少了很多。最初他每天攻擊行為出現多次且情緒非常不穩定,現在一天出現攻擊行為只有一次左右,且有時會有一些良好的行為。但是根據他媽媽的說法,該男孩出現了一些其他的攻擊性行為,比如砸玩具等。

初步判斷是攻擊性行為的轉移。總的來說是在向好的方向進行了,但是還需要乙個強化矯正的過程。

幼兒攻擊性行為矯正個案研究總結報告

膠州市機關幼兒園王坤霞 幼兒進入中班後,隨著其生理和認知水平的發展及社會 家庭和 特別是電視的負面影響的日益增強,使其攻擊性行為顯著增多。我園中五班的張強小朋友就是乙個具有較強攻擊性的幼兒。自本學期開始,我就和中五班的兩位教師一起運用代幣制的方法對張強小朋友的攻擊性行為進行矯正研究。所謂代幣制,就是...

個案研究報告

課題名稱 各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研究 市教科所 長春高新第一實驗學校景曉麗 一 個案學生的基本情況 姓名 王巨集宇性別 男籍貫 吉林省長春市 班主任 景曉麗 家庭住址 咖啡小鎮 家庭背景 父親是工廠廠長,平時工作很忙,很少回家。母親是家庭婦女。孩子平時和母親在一起,學習和生活都由母親來照...

個案研究報告

3 家長稍有空閒,不是督促他複習功課,就是逼他做教輔書上的考試卷,只要求孩子搞好學習,並常常教育警告孩子 我花這麼多錢,讓你到學校讀書,如果成績不好,下學期就甭想再讀。因此孩子時時緊張焦慮,總擔心成績不好,總感覺壓力大。4 由於父母沒時間照顧孩子,多與爺爺奶奶相處。爺爺奶奶一味的嬌慣,再加上老一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