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講第三章心理學基礎知識與應用二2023年新版

2021-03-04 09:54:07 字數 5127 閱讀 8738

第三節勞動者心理與群體心理

一、勞動者的心理健康

(一)勞動者心理健康的概念

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兩個方面,兩者同等重要。健康的含義包括如下因素:

(1)身體各部分發育正常,功能健全,沒有疾病。

(2)體質堅強,對疾病有高度的抵抗力,並能刻苦耐勞,擔負各種艱鉅繁重的任務,經受各種自然環境的考驗。

(3)精力充沛,能經常保持清醒的頭腦,精神貫注,思想集中,對工作、學習都能保持有較高的效率。

(4)意志堅強,情緒正常,精神愉快(這雖和思想修養有關,但身體是不是健康對它也有很大的影響)。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健康的定義是不但沒有身體疾患,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與社會適應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鎮靜的情緒,較高的智慧型,適應於社會環境的行為和愉快的氣質。

(二)勞動者心理健康的特徵

(1)智力正常。智力超常與智力一般是心理健康的表現,而智力落後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屬於心理疾病。

(2)健全的情緒。情緒穩定與心情愉快是人的情緒健康的主要標誌。

(3)行為協調。思想與行動統

一、協調。

(4)行為反應適度。

在物業管理實踐活動中,(1)要考慮物業管理人員的心理狀態。如在對裝置設施的維修養護過程中,在處置應急事件中所應保持和採取的心理狀態;處理應急事件的能力和應急心理反應。(2)要關注工作人員在處理應急事件中的心理壓力。

(3)要提高物業服務人員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怎樣處理有償性服務與無償性服務的關係,保潔員怎樣處理撿拾物品等心理調節問題。

二、群體的概念及型別

(一)群體的概念和互動效應

(1)群體的定義

群體是組織管理中的基本單元,是由兩個或更多成員經常性地一起工作,形成穩定的關係模式,以實現共同目標。在群體中,成員之間通過互動,相互依存,經過一段時間的共同努力,完成群體目標。

群體有四個特徵:成員間的「社會互動」和相互影響、「穩定結構」和功能、成員「共享目標」、「成員資格」的認同。

(2)「社會促進效應」

群體互動的主導效應是「社會促進效應」——即群體成員在他人在場時受到鼓舞,改進和增強績效的傾向。

社會促進效應來自幾種因素:一是群體情景下的情緒喚起,增強了努力程度;二是由於人們在群體中對於他人的評價更為敏感,因而更加專注於提高績效。

(3)「社會閒散效應」

當群體規範和內聚力失調時,會出現「社會閒散效應」——多個人在一起工作還不如乙個人工作時多產。主要原因:一是在群體情景下各人的努力與貢獻不如單獨工作時明顯,二是人們在群體中寧願其他人承擔更多工。

減少「社會閒散效應」,增強群體績效的措施:例如,提高任務的重要性、實行責任承包制、強化對群體貢獻的獎勵力度,開展群體培訓等。

(4)群體效能

群體績效受到許多動態因素的影響:群體的任務特徵、目標結構、獎勵方式、資源狀況、技術型別、規模大小以及群體多樣性等。群體任務的結構和對於技術和協作的要求,對群體績效影響很大。

任務結構化程度高的群體,需要較少協作和協調,而任務結構化低的群體,要求有更多的協調共事和綜合能力。

(二)群體的型別

根據形成方式劃分為: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根據任務特點劃分為:專案群體、友誼群體、興趣群體、協會群體等。

(1)正式群體

——是組織中佔主導地位的群體型別,由組織根據特定的目標通過「官方」途徑正式組建和任命。群體內有明確的分工和結構,群體的領導人或主管起著關鍵的作用。

(2)非正式群體

——指在正式群體之外,根據個人關係、興趣、利益等因素,通過人際互動過程,自發形成的群體。非正式群體可以在正式群體中,也可以跨越多個正式群體。

管理心理學研究表明,①非正式群體可以起到增進友誼、獲取幫助、諮詢交流等積極作用;②非正式群體所形成的人際關係網路,有可能「加速」工作任務的實施,也可能「阻礙」工作任務的完成。在實際管理中,需要對非正式群體加以積極的引導,使之發揮正面作用。

(3)虛擬群體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網際網路絡和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虛擬群體」日益引人注目。

「虛擬群體」——通常是指各個成員通過計算機網路共同工作,以「虛擬作業」方式實現群體目標。

另一種「虛擬群體」——是指多個公司的成員圍繞某一專案任務,以「虛擬作業」方式組合成專案小組,他們之間沒有正式的上下級關係,在專案任務中通過分工和溝通(往往通過網際網路),實現群體目標。

管理心理學的研究表明:①虛擬群體在資訊溝通、群體互動、群體決策等方面都不同於面對面工作的正式群體。②在溝通能力、群體相容性、決策判斷能力和人際協調能力等方面,對群體成員將有更高的要求。

三、群體內聚力

(一)群體內聚力的概念和測量

群體內聚力——群體對於成員的吸引力。群體內聚力既指群體成員與整個群體的吸引程度,又包含群體成員之間的相互吸引。

常用的群體內聚力的測量方法:

(1)群體內聚力指數。例如,可以請每一位群體成員評定自己對其他成員的感情和偏愛,然後,把這些評定加在一起,求出群體內聚力指數。

(2)社會測量法:讓群體成員評價整個群體或他們的歸屬感,以此作為群體內聚力的指標。

(二)影響群體內聚力的因素

1.群體的構成與規模

(1)同質性強、相對小規模、處於成熟階段、互動機會多,目標明確等條件下的群體,都能夠顯著增強群體內聚力;

(2)相對異質、規模較大、新近形成、地理位置較遠、目標較模糊等條件下的群體,可能大大地減弱群體內聚力。

2.群體領導方式和外部競爭

(1)在「民主」、「**」和「放任」等三種群體領導方式下, 「民主式」領導組群體內聚力更高。

(2)外來的競爭會提高群體內聚力。

(3)個人與群體相結合的獎勵方式有利於增強群體的內聚力。

3.群體內聚力與生產率

群體內聚力越高,其成員就越遵循群體規範和目標。(1)如果群體氣氛傾向於努力工作,高內聚力就會提高生產率;(2)群體氣氛傾向於限制高績效,高內聚力就會降低生產率。

四、群體決策

群體決策是群體工作中的關鍵活動之一,對群體效能具有重要的影響。

(一)群體決策過程

在群體決策過程中,群體成員面對所要決定的問題以及各種可供選擇的解決辦法,需要做出分析、比較、權衡、選擇。群體決策包括三個維度:成員參與決策程度;群體決策內容;群體決策範圍。

這三個決策維度決定了群體決策的特點與質量。

群體決策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問題診斷階段:群體在此階段確認問題性質、問題情景和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標準;

(2)備擇方案階段:群體成員提出各種可能採用的解決辦法和備選方案;

(3)選擇決策階段:通過群體討論、分析、比較,權衡不同備選方案的利弊,決定有可能獲得最佳結果的解決辦法。

實際的決策過程常常受到許多社會和心理因素的影響。因此,群體決策過程與群體各成員的價值觀念、信念、態度、期望以及群體規範等都有密切關係。

常用的六種群體決策方法:

(1)無反應決策法:群體在決策過程中提出多種建議,卻不作任何討論。在最終採納其中一項方案時,不加評價就自然放棄了其他建議。

(2)權威決策法:通常由群體負責人(如部門經理)為群體做出迅速的選擇和決策,決策效果取決於決策者所擁有的資訊和群體其他成員對決策的接受程度。

(3)少數人決策法:群體中少數幾個人控制決策過程,然後徵求其他成員的意見。

(4)多數人決策法:通過群體中多數人的投票或其他方式來做出選擇和決策。

(5)共同意見決策法:在群體決策中,力圖取得多數人的一致意見,其他人給予支援。

(6)一致意見決策法:指所有群體成員完全同意所要選擇的備選方案和行動計畫。在群體決策時,這種理想狀態往往難以達成,群體因而會轉向多數人決策或共同意見決策法。

對於重要的決策,一致意見決策法可以提高決策的合法性和可接受性。

例題:在群體決策中,力圖取得多數人的一致意見,其他人給予支援的決策方法是( b )

a. 一致意見決策法

b. 共同意見決策法

c. 多數人決策法

d. 無反應決策法

(二)個體決策與群體決策

在群體活動中,有些時候需要進行個體決策,而更多時候需要開展群體決策。與個體決策相比,群體決策有其利弊之處。我們可以從解決問題的速度、準確性、創造性、冒險性和解決問題的效率等方面進行比較。

1.群體決策的優點:

(1)高質量資訊加工

群體決策條件下可以比個體決策獲得更多的資訊和更充分地運用知識與專長解決問題。尤其在多樣性程度比較高的群體中,將會在群體決策時有更多的機會誘發、利用和處理資訊,決策的創造性更高。群體成員參與決策,加強了多種資訊的縱向和橫向交流。

群體成員還通過決策過程更好地了解決定的內容和任務的要求,有利於提高隨後的工作效率。

(2)多種備選方案

在群體決策中,往往會產生多種備選方案,並做出更多選擇,提高決策的準確性,避免由於視野狹窄,影響最優方案的湧現,造成決策失誤。

(3)高承諾接受度

群體決策可以增強積極的價值觀念。群體決策的結果更易得到所有成員的理解和接受,因而在群體成員中形成對決策結果的高承諾度。群體決策增加了成員相互了解和信任,利用適當的群體壓力制定較高而又能達到的目標。

(4)群體決策失誤的代價常常比個體決策低。從長遠來看,群體決策的效率會高於個體決策。

2.群體決策的缺點:

群體決策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決策任務的複雜程度和時間及代價。群體決策有時較費時間,群體在決策過程中常常比個體決策更為冒險和容易極端化,從而影響群體決策的效果。

第四節個性心理差異與管理

一、個性心理特徵

個性心理特徵主要包括人的氣質、性格和能力。

(一)個性的特點

人的個性——是指在乙個人身上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的總和。現代心理學家認為,個性是指人的心理特徵和品質的總和。個性的內部心理特徵和品質是指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素質和動機等,也就是指乙個人的性格、能力、興趣、氣質等心理狀態的總和。

(二)個性的形成

遺傳為個性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性,但遺傳不起決定作用。乙個人的個性發展的方向和水平,是由後天環境決定的,特別是社會生活條件決定的。人的生理素質對個性有一定的影響,但主要是在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

乙個人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大體都經歷三個時期:

(1)兒童時期:大人在孩子的個性發展上,打下什麼烙印,往往會影響他的一生。

(2)學生時期:受師長和同學間的影響較深,使個性的發展按照一定的規範去實踐。

(3)走向社會:個性發展最複雜的階段,有許多因素影響著個性的發展。如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政治形勢,文化教育等等。

總之,個性就是處於社會關係中的個人所形成的個體心理特徵的總和。也就是說,它是在先天遺傳素質的基礎上,通過後來的社會生活實踐的過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個體心理特徵的總和。

第三章心理學基礎知識與應用

第一節梅奧的霍桑實驗及人群關係理論 1 簡述梅奧和 霍桑實驗 答 人際關係學說是梅奧在 霍桑實驗 中提出來的。霍桑實驗 是從心理因素 經濟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入手研究的。霍桑實驗 推翻了科學管理學派所謂用金錢和嚴格分工制度所能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夢想,強調了對工人的尊重與溝通,聽取他們的...

第三章發展心理學知識

第一節概述 第一單元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物件教材 一 心理發展的內涵 發展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的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 廣義的發展心理學 心理的種系發展 心理的種族發展和個體心理發展 狹義的發展心理學 個體發展心理學 心理的種系發展 是指動物種系演進過程中的心理發展,研究它的學科領域是比較心理學也稱動物心理學。...

第三章 心理學的發生與發展

第一節 動物心理的發生與發展 1 反映 指乙個物體受到外界的影響,以某種狀態的改變來回答外界的影響。它是無生命的 2 感應性 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動狀態的變化對外界的影響作出反應,以維持新陳代謝正常進行的能力。感應性是有生命的標誌。第二節 人類心理的發生與發展 1 人類心理的發生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