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詩自讀詩歌鑑賞

2021-03-04 09:54:06 字數 5145 閱讀 9222

第五冊第二單元課外自讀詩歌鑑賞

賦得暮雨送李胄 (韋應物)

楚江微雨裡,建業暮鐘時。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這是一首送別詩。李胄,一作李曹,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與韋應物的關係,似已無考;從此詩看,想必兩人的交誼頗深。詩中的「楚江」、「建業」,是送別之地。

長江自三峽以下至濡須口(在今安徽省境內),古屬楚地,所以叫楚江。建業,原名秣陵,三國時吳主孫權遷都於此,改稱建業,舊城在今南京市南。

首聯「楚江微雨裡,建業暮鐘時」,起句點「雨」,次句點「暮」,直切詩題中的「暮雨」二字。「暮鐘時」,即傍晚時分,當時佛寺中早晚都以鐘鼓報時,所謂「暮鼓晨鐘」。以楚江點「雨」,表明詩人正佇立江邊,這就暗切了題中的「送」字。

「微雨裡」的「裡」字,既顯示了雨絲纏身之狀,又描繪了乙個細雨籠罩的壓抑場面。這樣,後面的帆重、鳥遲這類現象始可出現。這一聯,淡淡幾筆,便把詩人臨江送別的形象勾勒了出來,同時,為

二、三聯畫面的出現,塗上一層灰暗的底色。

下面詩人繼續描摹江上景色:「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細雨溼帆,帆溼而重;飛鳥入雨,振翅不速。雖是寫景,但「遲」、「重」二字用意精深。下面的「深」和「遠」又著意渲染了一種迷濛暗淡的景色。

四句詩,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畫面。從景物狀態看,有動,有靜;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帆來鳥去為動,但帆重猶不能進,鳥遲似不振翅,這又顯出相對的靜來;海門、浦樹為靜,但海門似有波濤奔流,浦樹可見水霧繚繞,這又顯出相對的動來。

從畫面設定看,帆行江上,鳥飛空中,顯其廣闊;海門深,浦樹遠,顯其邃邈。整個畫面富有立體感,而且無不籠罩在煙雨薄暮之中,無不染上離愁別緒。

景的設定,總是以情為轉移的,所謂「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吳喬《圍爐詩話》)。詩人總是選取對自己有獨特感受的景物入詩。在這首詩裡,那冥冥暮色,霏霏煙雨,固然是詩人著力渲染的,以求與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來襯托暮雨的景物,也無不寄寓著詩人的匠心,掛牽著詩人的情思。

海門是長江的入海處。南京臨江不臨海,離海門有遙遙之距,海門「不見」,自不待言,何故以此入詩?此處並非實指,而是暗示李曹的東去,就視覺範圍而言,即指東邊很遠的江面,那裡似有孤舟漂泊,所以詩人極目而視,神縈魂牽。

然而人去帆遠,暮色蒼蒼,目不能及;但見江岸之樹,棲身於雨幕之中,不乏空寂之意。無疑這海門、浦樹蘊含著詩人悵惘悽戚的感情。詩中不寫離舟而寫來帆,也自有一番用意。

李白的名句「孤帆遠影碧空盡」是以離帆入詩的,寫出了行人遠去的過程,表達了詩人戀戀不捨的感情。此詩只寫來帆,則暗示離舟已從視線中消失,而詩人仍久留不歸,同時又以來帆的形象來襯托去帆的形象,而對來帆的關注,也就是對去帆的遙念。其間的離情別緒似更含蓄深沉。

而那羽溼行遲的去鳥,不也是遠去行人的寫照嗎?

經過鋪寫渲染煙雨、暮色、重帆、遲鳥、海門、浦樹,連同詩人的情懷,交織起來,形成了濃重的陰沉壓抑的氛圍。置身其間的詩人,情動於衷,不能自已。猛然,那令人腸斷的鐘聲傳入耳鼓,撞擊心弦。

此時,詩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淚下,離愁別緒噴湧而出:「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隨著情感的迸發,尾聯一改含蓄之風,直抒胸臆;又在結句用乙個「比」字,把別淚和散絲交融在一起。

「散絲」,即雨絲,晉張協《雜詩》有「密雨如散絲」句。這一結,使得情和景「妙合無垠」,「互藏其宅」(王夫之《薑齋詩話》),既增強了情的形象性,又進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然彩。從結構上說,以「微雨」起,用「散絲」結,前後呼應;全詩四聯,一脈貫通,渾然一體。

除夜宿石頭驛 (戴叔倫)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 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長期飄泊,客中寂寞,又值除夕之夜,還獨自滯跡在他鄉逆旅,此情此景,更何以堪。這首詩就真切地抒寫了詩人當時的際遇,蘊蓄著無窮的感慨和淒涼之情。

此詩當作於詩人晚年任撫州(今屬江西)刺史時期。這時他正寄寓石頭驛(在今江西新建縣贛江西岸),可能要取道長江東歸故鄉金壇(今屬江蘇)。「旅館誰相問?

寒燈獨可親。」起句突兀,卻在情理之中。除夕之夜,萬家團聚,自己卻還是浮沉宦海,奔走旅途,孤零零地在驛館中借宿。

長夜枯坐,舉目無親,又有誰來問寒問暖。人無可親,眼下就只有寒燈一盞,搖曳作伴。「誰相問」,用設問的語氣,更能突出旅人淒苦不平之情。

「寒燈」,點出歲暮天寒,更襯出詩人思家的孤苦冷落的心情。

一燈相對,自然會想起眼前的難堪處境:「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出句明點題中「除夜」,對句則吐露與親人有萬里相隔之感。

清人沈德潛說此句「應是萬里歸來,宿於石頭驛,未及到家也。不然,石城(「石頭城」的簡稱)與金壇相距幾何,而雲萬里乎?」(《唐詩別裁》)這固然是一種理解。

但不能因石頭驛與金壇相距不遠,就不能用「萬里」。只要詩人尚未到家,就會有一種遠在天涯的感覺。「萬里」,似不應指兩地間的實際路程,而是就心理上的距離說的。

這一聯,摒棄謂語,只用兩個名詞,連同前面的定語「一年將盡」、「萬里未歸」,構成對仗,把悠遠的時間性和廣漠的空間感,對照並列在一起,自有一種暗中俯仰、百感蒼茫的情思和意境,顯示出詩人高超的藝術概括力,具有深沉的形象感染力。

這一晚,多少往事湧上心頭。「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就寫出了這種沉思追憶和憶後重又回到現實時的自我嘲笑。「支離」,本指形體不全,這裡指流離多病。

據記載,戴叔倫任官期間,治績斐然。晚年在撫州時曾被誣拿問,後得昭雪。詩人一生行事,抱有濟時之志,而現在不但沒能實現,反落得病骨支離,江湖飄泊,這怎能不感到可笑呢?

這「笑」,含蘊著多少對不合理現實的憤慨不平,是含著辛酸眼淚的無可奈何的苦笑。

然而,前景又如何呢?「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一年伊始,永珍更新,可是詩人的愁情苦狀卻不會改變。

乙個「又」字,寫出詩人年年待歲,迎來的只能是越來越可憐的老境,一年不如一年的悽慘命運。這個結尾,給人以沉重的壓抑感和不盡的淒苦況味。全詩寫情切摯,寄慨深遠,一意連綿,悽惻動人,自非一般無病呻吟者可比。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奏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韓愈一生,以闢佛為己任,晚年上《論佛骨表》,力諫憲宗「迎佛骨人大內」,觸犯「人主之怒」,幾被定為死罪,經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師長安確有八千里之遙,那路途的困頓是可想而知的。當韓愈到達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慷慨激昂地寫下這首名篇。

首聯直寫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地說,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招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

且一貶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著「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論佛骨表》)的精神,則雖遭獲嚴譴亦無怨悔。

三、四句直書「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真有膽氣。儘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還是「肯將衰朽惜殘年」,且老而彌堅,使人如見到他的剛直不阿之態。

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寫道:「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後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

」可知他當日倉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若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

此兩句一回顧,一前瞻。「秦嶺」指終南山。雲橫而不見家,亦不見長安: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詩),何況天子更在「九重」之上,豈能體恤下情?他此時不獨繫念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馬不前」用古樂府:

「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意。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危。「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結語沉痛而穩重。《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老臣蹇叔哭師時有:「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之語,韓愈用其意,向侄孫從容交代後事,語意緊扣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淒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從思想上看,此詩與《論佛骨表》,一詩一文,可稱雙璧,很能表現韓愈思想中進步的一面。

就藝術上看,此詩是韓詩七律中佳作。其特點誠如何焯所評「沉鬱頓挫」,風格近似杜甫。沉鬱指其風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鬱,而頓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

筆勢縱橫,開合動盪。如「朝奏」、「夕貶」、「九重天」、「路八千」等,對比鮮明,高度概括。一上來就有高屋建瓴之勢。

三、四句用「流水對」,十四字形成一整體,緊緊承接上文,令人有渾成之感。

五、六句宕開一筆,寫景抒情,「雲橫雪擁」,境界雄闊。「橫」狀廣度,「擁」狀高度,二字皆下得極有力。故全詩大氣磅礴,卷洪波巨瀾於方寸,能產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此詩雖追步杜甫,但能變化而自成面目,表現出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律詩有謹嚴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詩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較好。好在雖有「文」的特點,如表現在直敘的方法上,虛詞的運用上(「欲為」、「肯將」之類)等;同時亦有詩歌的特點,表現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

五、六一聯,於蒼涼的景色中有詩人自己的形象)和沉摯深厚的感情的抒發上。全詩敘事、寫景、抒情融合為一,詩味濃郁,詩意盎然。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詩的風格清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的。

看似平淡,實則是絕不平淡的。韓愈自己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範陽》)。

原來他的「平淡」是來之不易的。

全篇中絕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遙看近卻無」了。試想:早春二月,在北方,當樹梢上、屋簷下都還掛著冰凌兒的時候,春在何處?

連影兒也不見。但若是下過一番小雨後,第二天,你瞧吧,春來了。雨腳兒輕輕地走過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跡,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兒冒出來了,遠遠望去,朦朦朧朧,彷彿有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的草色。

看著它,人們心裡頓時充滿欣欣然的生意。可是當你帶著無限喜悅之情走近去看個仔細,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極為纖細的芽,卻反而看不清什麼顏色了。詩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家,揮灑著他飽蘸水分的妙筆,隱隱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

遠遠望去,再象也沒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這句「草色遙看近卻無」,真可謂兼攝遠近,空處傳神。

這設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纖細小雨。透過雨絲遙望草色,更給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層朦朧美。而小雨又滋潤如酥。

酥就是奶油。受了這樣的滋潤,那草色還能不新嗎?又有這樣的背景來襯托,那草色還能不美嗎?

臨了,詩人還來個對比:「絕勝煙柳滿皇都」。詩人認為初春草色比那滿城處處煙柳的景色不知要勝過多少倍。

因為,「遙看近卻無」的草色,是早春時節特有的,它柔嫩飽含水分,象徵著大地春回、永珍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煙柳呢?已經是「楊柳堆煙」時候,何況「滿」城皆是,不稀罕了。

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濃重,反倒不那麼惹人喜愛了。象這樣運用對比手法,與一般不同,這是一種加倍寫法,為了突出春色的特徵。

讀詩 三 詩歌表達鑑賞

鑑賞指導 一 表達方式 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 描述 議論 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 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 虛實結合等的不同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具體的說,就是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寓情於景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襯情 融情入景等。附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

唐詩鑑賞 孟浩然《過故人莊》詩歌鑑賞

唐詩鑑賞 孟浩然 過故人莊 詩歌鑑賞 過故人莊 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沈德潛稱孟浩然的詩語淡而味終不薄 唐詩別裁 也就是說,讀孟詩,應該透過它淡淡的外表,去體會內在的韻味。過故人莊 在孟詩中雖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淨的語...

高考閱讀詩歌鑑賞術語列印版彙總

詩歌鑑賞術語 一 詩歌內容分類 1 贈友送別詩 依依不捨或別後思戀,坦陳心志 別後情境想象 藉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2 詠史懷古詩 憑弔古人或事。或緬懷,或追慕古賢,渴望建功立業 或表達昔盛今衰的感慨,或借古吟今。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人民的疾苦,或悲嘆年華消逝,壯志難酬。3 邊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