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新課程必修知識整合鄭瑩整理版

2021-03-04 09:43:19 字數 4936 閱讀 9808

高中歷史新課程

必修知識

點整合必修三思想文化科技史

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專題概述]

1、春秋戰國時期,經孔子的創造,孟子、荀子的總結改造,儒學勃興。

2、漢代董仲舒對儒學加以改造,適應了漢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強**集權的需要,使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正統思想。

3、程朱理學是兩宋時期出現的新的儒學體系,明代王陽明又將理學發展到新的階段,宋明理學成為中國儒學發展的重要時期。

4、明清時期,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學體系加以批判繼承,構建起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

[複習重點思路]

理清儒家思想發展的基本線索和階段特徵,把握准它在不同時期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其內涵。

一、 百家爭鳴

[內容標準]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學習要求] 知道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認識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以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張為例,了解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爭鳴」的含義

諸子百家是先秦至漢初學術思想流派的總稱。「諸子」指孔子、老子、墨子等。「百家」形容學術流派的紛爭,「百家」是虛指,形容學派之多,習慣上指「九流十家」。

《史記》中按照諸子學說的主要傾向,將其劃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班固則概括為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等,合稱「九流」,再加上**家,則稱為十家。自此,中國古代學術界都依從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

今人呂思勉在《先秦學術概論》一書中再增「兵、醫」,認為:「故論先秦學術,實可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兵、醫十二家也。」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道、法、墨四家。

「百家爭鳴」指不同文化風格、不同學術主張的派別相互競爭,同時相互學習、相互吸收的形勢。

二、「百家爭鳴」的性質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三、「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背景

春秋戰國,是我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社會大變革時期。

1、經濟:井田制崩潰。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諸侯、士大夫崛起。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代,各種力量在爭衡、較量;對社會變革的現實發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時弊的各種方案,就必然會出現觀點各異的現象;加上新的統治階級還未樹立絕對的權威,人們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條框的束縛和制約,盡可以唱暢所欲言。

3、階級關係:「士」的崛起。原來社會上地位較低的「士」,在社會政治活動中活躍起來,受到各諸侯國的重用。

(西周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各諸侯國都想富國強兵,兼併他國,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別禮賢下士;「士」們也希望實現用自己的思想主張治國平天下的政治願望。

4、教育和學術領域:貴族壟斷教育、學術的局面被打破;私學出現,平民百姓也開始接受教育,造就一批知識分子,同時為學術繁榮提供了**陣地。

二、 儒家思想的創立和發展---春秋戰國

1、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

政治思想:

(1)核心思想「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實現仁,要做到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提出「禮」的學說(他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主張「克己復禮」,使每個人的行為都符合禮的要求,主張在人人道德自覺的基礎上建立乙個禮樂文明的社會)

(3)主張德治,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4)對鬼神態度:注重政治和人事,對鬼神抱敬而遠之的態度。

教育思想:

(1)開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打破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3)學習方法:學習態度要實事求是;把學與思結合起來,做到溫故而知新。

2、孟子-----儒家學派奠基者

主要思想:

(1)政治:他發揮了孔子「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學說。

(2)民本: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

(3)倫理觀念:主張人性本善說。

(3)人格:養浩然之氣。

3、荀子-----儒家學派集大成者

主要思想:

(1)在天人關係上,他提出「天行有常」和「知天命而用之」的命題。

(2)在治國方面,認為治國應以禮教為主,強調禮法並用。

(3)主張性惡論。

(4)主張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

(5)在君民關係上,提出「君舟民水」的觀點。

新增知識:

1、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觀點的比較

(1)都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反映了時代特點。春秋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時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孔子以維護奴隸制統治為目的,孟子和荀子則是為了緩和農民與新興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使儒教思想進一步適應社會。

(2)都以「仁」為思想核心。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孟子進而發展成為更加系統的「仁政」思想,荀子主張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

(3)都提出民本思想。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節用而愛人」。孟子提出「民貴君輕」的觀點,荀子則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偉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觀點。

(4)都對人性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孔子的「性相近」,孟子的「性本善」觀點和荀子的「性惡論」有明顯的分歧。

2、孔子的思想是如何體現人文精神的?

(1)提出「仁」和「禮」的學說,主張在人人道德自覺的基礎上建立乙個禮樂文明的社會,為人文精神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2)主張對鬼神敬而遠之,優先考慮和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滲透以人為本的理念。

(3)開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推動了個人素質的提高。

三、 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內容標準] 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學習要求] 知道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一、董仲舒改造儒學的背景

1、經過60多年的修養生息,漢武帝時漢朝的經濟實力增強,國力強盛,但王國問題,土地兼併問題,匈奴威脅問題仍然存在,需要一種新的理論來加強**集權。

2、漢初的期黃老之學已不能適應強化**集權形勢發展的需要。

3、董仲舒三次參加對策,闡發了他的儒學思想,受到漢武帝的重用。

二、董仲舒與漢代新儒學

(一)董仲舒的思想主張及其評價

主張:1、提出「春秋大一統」理論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

2、宣揚「君權神授」,提出了「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學說。

3、「三綱五常」學說是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成為封建倫理關係的準則。

4、針對土地兼併和百姓生活困頓的現實,提出「限田」、「薄賦」、「省役」的主張,發展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評價:1、董仲舒的「大一統」主張,是天地之常理、國家之需要的主張,有著積極的意義,反映了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對於今天尤其是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但董仲舒的「大一統」主張充滿了唯心主義色彩,這是不可取的。

至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扼殺一切不同學術流派的做法更是不可取的,應當鼓勵各種學術思想的爭鳴。

2、「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純屬唯心主義、無稽之談。但是要求統治者愛護百姓,卻是有利於封建統治的。

3、「薄賦,省徭役,以寬民力」雖然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秩序著想,但是確實有利於中國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對今天中國農民付點過重的現象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4、「三綱」充滿封建意識,應當摒棄。「五常」推崇仁、義、禮、智、信,拋棄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加以弘揚。尤其是其中的「信」是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迫切需要。

(二)董仲舒對儒學的新發展---漢代新儒學

1、含義:董仲舒把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並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

2、漢代新儒學的特點

(1)地位上,取得獨尊的正統地位,從先秦的民間學說發展成為漢武帝以後的官方學說,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2)內容上,漢代儒學糅合了黃老學說,陰陽五行說和法家思想;增加了「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三綱五常」等理論和「大一統」思想。

(3)源流上,既繼承了先秦儒學的「禮」、「仁」、「仁政」、「民本」等思想,又與時俱進。

(4)影響上,儒家壟斷教育,儒學在民間開始處於獨尊地位,儒學、教育、仕途連成一體;儒學之士逐漸成為中國文化舞台上的主角,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3、目的:給統治者披上神聖的外衣,政治上主張實現「大一統」,以加強君權、維護君主制;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維護思想上的封建**。

三、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一)漢代促使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主要措施

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

2、政治方面:吸納儒學數百人參與國家大政,擴大了**的隊伍,提高了**的文化素質,鞏固了統治基礎。

3、教育方面:興辦太學,使天下文士都學儒家經典。

(二)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意義

1、確立了儒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家思想上公升為國家的統治思想。

2、限制君主的權利,使君主實行「仁政」。

3、興辦學校,有利於教育的發展。

4、有利於國家統一,有利鞏固**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

四、 宋明理學

[內容標準] 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

[學習要求] 列舉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程顥、程頤、朱熹和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陸九淵、王守仁;以程朱理學和王守仁的主要觀點為例,簡要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

一、理學興起的背景

1、兩宋時期,在****和階級矛盾尖銳的情況下,統治者要求通過調整統治思想,以適應維護統治秩序的政治需要。

2、魏晉以來,儒、佛、道三家日趨融合,儒學吸收佛、道德有益成分,發展為更為理性化、思辨化的新的儒學體系

3、宋代的「重文輕武」國策形成了學術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激發了學者們積極關注國計民生的熱情。

二、理學含義

儒學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產物,儒學從佛教、道教中吸取有益的內容,完成了更為理論化、思辨化的過程,形成新的儒學。(將儒家的忠、孝、節、義提公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關係的嚴密思想系統。)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框架

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夏朝制度的形成 商朝 實行宗法制 神權與王權的密切結合 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內容 夏商周時期1 分封制 主要封國 諸侯的權利和義務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西周政治制度影響 含義 2 宗法制 特點 影響 1 前提 秦的統一。要求 掌握秦統一的過程和意義 皇帝制 特點 地位 確立...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框架

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夏朝 家天下 制度的形成 商朝 實行宗法制 神權與王權的密切結合 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內容 夏商周時期1 分封制 主要封國 諸侯的權利和義務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西周政治制度影響 含義 2 宗法制 特點 影響 1 前提 秦的統一。要求 掌握秦統一的過程和意義 皇帝制 特點 ...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框架1

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知識結構 本專題主要講述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可分為兩大階段 夏商周時期的早期政治制度 課本第1課 秦朝以來的 集權制度的確立 演進和強化 課本第2 3 4課 集權制度構成有三個部分 皇帝制度 行政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該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 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與地方的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