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必修3知識體系

2021-03-15 15:33:39 字數 4410 閱讀 8198

中國古代王朝順序

六大古都指:北京,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

新中國成立後分為四個時期

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一、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義

1、原因:(1)經濟上:鐵器,牛耕的出現,生產力極大提高,經濟迅速發展,為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前提。

(2)政治上:各國之間:戰亂需要人才來強盛國家

各國國內:社會矛盾複雜,各階級均想發表本階級觀點,為百家爭鳴提供了條件

(3)思想上:私學盛行,造就了大批的思想家,為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礎。

2、意義:

(1)百家爭鳴極大地推動了學術發展和社會進步,使春秋戰國時期的學術空前活躍,成為中國文化發展的乙個高峰。

(2)當時許多傑出的人物(思想家)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大規模的總結和昇華,為此後中國文化的發展繁榮奠定了基礎。

二、主要學派

1,道家

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追求無為和逍遙;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小國寡民」。

莊子 : 宣揚天道與自然無為;認為做到「齊物」就可以達到「逍遙」境界。

道家的影響:老莊崇尚自然,主張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傾向,對中國古代文化產生重要影響。

2,法家(戰國,秦朝是最受重視的學派)

李悝 : 在魏國變法商鞅 :在秦國兩次變法

韓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將法家理論系統化;主張加強君主集權、厲行賞罰、獎勵耕戰;「事異則備變」。

法家的影響:對中國**主義政治體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統一全國,起到了重大作用;兩漢後,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體系中,成為維護**政權的工具。

3,墨家(代表小生產者的利益的學派)

墨子:「兼相愛、交相利」;非攻、尚賢、尚同、非樂、非命、節葬、節用;在認識論和邏輯學貢獻墨家「兼愛」:愛無差等

漢代以後,逐漸湮沒失傳。 比較墨家「兼愛」與儒家「仁愛」

儒家「仁愛」:愛有差等

三:儒家思想

(一)春秋:形成(孔子)

1、政治思想:

提出「仁」與「禮」的學說;(「仁」具有民本思想;「禮」具有保守性)

主張在人人道德自覺的基礎上,建立乙個禮樂文明的社會(即以德治民);

注重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敬而遠之。

2、教育思想:

開創了中國古代私人講學之風(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情況);

把自己的思想主張貫穿到教育活動中;因材施教

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3,整理文獻:六經(詩,書,禮,易,春秋,樂)

4、歷史地位:

儒家學派創始人,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

(二)戰國:發展(孟子荀子)

1、孟子

思想內容:發揮孔子「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學說,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

2、荀子

主要思想:強調「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還對「禮」進行深入的討論。

「天命」是指自然規律

(三)秦:低潮(焚書坑儒)

1、原因,目的:秦朝**主義政治體制建立,要加強思想控制,維護**統治

2、範圍

三類書不在焚毀之列:《秦記》;博士官管理之書;實用之書(醫藥、卜筮、種樹等)。

3、評價:雖有維護**統治,鞏固統一的目的;但更是對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場浩劫

(四)西漢(漢武帝時):社會正統思想

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原因:

要加強思想控制來,加強**集權,維護國家的大一統;

董仲舒改造儒學,使之更符合統治者的要求(核心:加入君權神授,天人感應的思想)

(2)評價:

積極:儒學地位上公升,成正統思想,漢王朝加強了對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視,對民族歷史文

化進步有積極意義。

消極:結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競爭局面,遏制了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

2、教育體系建立——儒學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1)**:太學(漢武帝建立)

意義:儒學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標誌;帶動民間積極向學的風氣,對文化傳播起了重要作用;少數出身社會中下層的人也得到了入仕的機會;東漢太學生有較強的參政意識,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迫使黑暗的政治勢力有所收斂(太學清議)。

(2)地方:郡國學校

3、科舉制——儒學經典成為考試內容

興起:隋唐考試內容:儒學經典

影響:積極:促成了比較廣泛、持久的讀書風尚,有益於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作為選官方式,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公平公正的原則。

消極:知識分子以仕途輝煌為人生理想,文人學士醉心於功名利祿,導致中國古代專心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對薄弱。

注意:漢朝的儒學是在原來儒學之上融入法家,道家,陰陽家的思想。

(五)宋明:理學階段(儒學的新發展)

1、背景:

(1)儒學的困境:

原因:漢末魏晉,受道教和佛教的衝擊,儒學作為核心價值觀念的地位進一步動搖;

唐末五代,已淪為箋注之學。

(2)儒學的復興:

①唐中後期:先聲——韓愈(道統思想),李翱(「性命之源」)

②北宋:儒學復興運動

人物:北宋士大夫

條件:相對寬鬆的文化政策

主張:「尊王攘夷」和「華夷之辨」

作用:在他們的持續努力下,研習儒經義理之風大開,士氣隨之大變,重忠孝、講廉恥、勵氣節的社會氛圍逐漸形成。

2、創立過程:

(1)創立:北宋五子

程顥、程頤(「二程」):確定了理學的最高範疇「天理」,其核心是「仁」,是修養的最高境界,仁者就是「孔顏之樂」。

(2)成熟:南宋朱熹(集大成者)

①主要貢獻:

a、理學體系:本體論、修養論、社會政治理論。

本體論:認為理比氣更根本,理先於氣

修養論:學習需分為「小學」和「大學」兩個階段;「仁」是修養的最高境界,且要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心。

社會政治理論:「道統論」, 「三綱五常」,「存天理,滅人欲」;儒家干預政治的關鍵,就是要設法「正君心」。

天理」的實質是指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和等級秩序

b、儒學經典: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②歷史地位:

朱熹在歷史上被譽為一代儒學大師,地位僅次於孔孟;他的思想作為官方正統儒學,影響後世六七百年之久,對維護**主義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注意:宋朝的理學是在原來儒學之上融入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3)理學的發展:陸王心學(明朝)

心學出現使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轉向主觀唯心主義。

①意義:心學的出現,標誌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論任務的完成。

②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南宋陸九淵,心學開創者,核心命題是「心即理也」

明代王守仁(陽明),心學集大成者,認為人是天地之心,「靈明」是人的心,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和「致良知」,強調「知行合一」。

3、理學的評價:

(1)積極:和諧意識、憂患意識,道德意識,力行意識。

(2)消極:尊卑等級觀念、重男輕女觀念、因循守舊觀念、重理輕法觀念。

(六)明清之際:質疑、批判中發展(反傳統的思想家)

一:出現批判儒學的原因

1,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根源)2,封建**制度的衰弱3,西方思想的影響

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張

1、李贄:反正統意識

思想主張:第一,反對正統理學家「存天理,去人欲」的命題,,對正統思想發出大膽挑戰;

第二,反對以「聖人」(孔子)之言作為判別是非的標準;

第三,提出「絕假純真」的「童心說」,反對禮教的虛偽與官場的欺詐。

第四,在詩文寫作的風格方面,主張「真心」,反對當時盛行的摹古文風。

2,黃宗羲:「天下為主,君為客」

主張:敢於批判封建君主**,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提出限制君權的主張;反對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認為工商皆本。

3,顧炎武:啟蒙精神

①開清代考據學先河。

②主張:將批判的鋒芒指向「私天下」的君主**;主張「眾治」: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經世致用的倡導者,注重實學。

4,王夫之:「孤秦陋宋」批判

①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他的哲學思辯代表著中國古代哲學發展的頂峰。

②主張: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擊「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歷代帝王之私;提出了尊重物質運動規律的自然史觀和社會史觀。

(七)戊戌變法中康有為對儒家的態度

康有為把西方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其目的是宣傳維新變法,減少改革的阻力。

(八)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等人對儒家的態度

新文化運動對儒家思想徹底否定,其目的是宣傳西方的民主和科學。

專題二、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一、科技

(一)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四大發明

1,造紙術 : 西漢發明植物纖維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

影響:最久遠,對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也最顯著;使資訊的記錄、傳播和繼承都有了革命性的進步;也推動了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

2,指南針 :戰國時期發明司南;北宋有指南針,並廣泛用於航海

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經海路傳入阿拉伯,然後傳入歐洲。

人教版高中歷史知識體系概要必修一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本單元主要記敘了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其中主要的是 和地方行政管理體制發展的演變的歷程。夏商周時期是我國早期國家政治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時期。中國古代的早期國家 夏商周三代 是在原始社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夏商周三代是一種部族國家,其政治制度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為...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框架

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夏朝制度的形成 商朝 實行宗法制 神權與王權的密切結合 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內容 夏商周時期1 分封制 主要封國 諸侯的權利和義務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西周政治制度影響 含義 2 宗法制 特點 影響 1 前提 秦的統一。要求 掌握秦統一的過程和意義 皇帝制 特點 地位 確立...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框架

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夏朝 家天下 制度的形成 商朝 實行宗法制 神權與王權的密切結合 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內容 夏商周時期1 分封制 主要封國 諸侯的權利和義務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西周政治制度影響 含義 2 宗法制 特點 影響 1 前提 秦的統一。要求 掌握秦統一的過程和意義 皇帝制 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