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2021-03-04 09:43:55 字數 5148 閱讀 3500

單元一中國古代思想寶庫

第1課孔子與老子

課標要求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落實課標

一、孔子(前551——前479年)

1、「仁」的思想:

①含義:「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義是「愛人」,即體貼別人、關心別人、尊重別人,是美德的總合。②實現方法:

「忠恕」之道。「恕」是低的要求,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忠」是高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忠恕」的關鍵是自我修養。

③對統治階級來講,「愛人」就要「為政以德」, 反對苛政嚴刑,實行仁政,體貼民情,愛惜民力。對普通人來講,要做君子,不當小人,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目標。而修仁的標準是「禮」。

2、「禮」的思想

①含義:孔子所講的禮是周禮,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等級制度為核心的各種典章制度。從廣義上可以理解為社會準則和政治制度。

②實踐方法:一是「正名」:面對春秋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各階層要貴賤有序,各守其份,以此恢復社會秩序。

其二是「克己復禮」:每個人都要克制自己,不能為所欲為,這實際上還是講自我修養。③仁與禮的關係:

仁是美好的道德,禮是社會的規範;仁是內在自覺和自律,禮是外在約束和他律。孔子試圖以仁愛為根本,借助倫理道德的作用,化解個人與他人、與家庭、與社會的種種矛盾,按照禮制,重新建立起充滿人情味的倫理關係,最終治國安民,使社會由亂變治。而把握仁與禮兩者關係的方**就是「中庸」。

3、「中庸」的思想:

「中庸」是「執其兩端而用乎中」,既不過分,也不走極端,不偏不倚,謙和持中,恰到好處。中庸既是為人處事的方**,也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4、天命思想:

孔子主張理性,反對迷信,把**和解決實際問題放到首位,而對「鬼神」則「敬而遠之」,這奠定了中國知識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傳統。

5、孔子思想不被統治者重視的原因:

①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割據,缺乏乙個實行禮制的強有力的**政權;② 當時各諸侯國熱衷於兼併戰爭和改革古制,以圖自強,對孔子恢復周禮和仁政愛民的主張不符合他們的需要。

6、教育思想:①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等;②學習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恥下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③教學物件:有教無類;④教學方法:因材施教、舉一反

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等。

7、孔子的教育地位:

①孔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將畢生精力貢獻給教育事業的教育家,被後世稱為「第一位老師」、「萬世師表」;②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有教無類,打破學在官府的壟斷局面,擴大教育範圍,使學術下移等;③總結出一套很好的教學方法;④整理六經,儲存了典籍,傳播了文化。

8、孔子的歷史地位

①孔子的思想在當時雖未受到重視,但經歷代學者發揚和統治者的改造,逐漸成為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對我國的政治、倫理、文化和民族性格產生深淵遠影響;②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產生重要影響;③孔子本人被推崇為聖人,受到後人景仰。

二、老子

1、「道」的思想:「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道」既是自然的規律,又是世界的本原。在天命論盛行的春秋時期,這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2、辯證法思想:老子認為,世界是運動和變化的,事物都會向著它的對立面轉化:比如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前和後、生和死、貴和賤等等。

3、政治思想:①他認為世間萬物的發展都有規律,人們遵道而行,順其自然。所以主張「無為而治」、「無事取天下」、「治大國如烹小鮮」等;②面對春秋亂世,老子消極避世,知其不可為而不為。

4、老子的歷史地位:

①老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乙個**宇宙本原的哲學家。②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對中國的哲學、論理學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人格,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孔子與老子思想的主要區別

1、孔子的思想是積極入世,甚至「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體現的是一種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執著精神;而老子是「知其不可為而不為」,是避世思想,是一種看破規律、尊重規律的超脫精神;

2、孔子的思想主要研究社會人際關係,對「天道」避而不談;而老子思想則研究「天道」,用「道」來解釋宇宙的起源和演變;對現實社會則恰恰消極避之。

第2課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課標要求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第1課相同)

落實課標

一、百家爭鳴出現的歷史條件

1、社會條件:春秋戰國時期面臨劇烈的社會大變革,舊的思想觀念受到衝擊,帶來思想的大解放,

2、物質基礎:鐵器和牛耕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鎮興起;

3、階級條件:社會變革導致階級關係變動,不同階級的思想家分別對各種社會問題發表見解;

4、政治條件,王室衰微,諸侯紛爭,沒有一統的思想形態,各國基於爭霸戰爭和政治需要,紛紛網路人才,養士成風,寬鬆的局面為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創造了環境;

5、文化條件:私學興起,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局面,培養出大批知識分子,士人階層壯大、活躍。

6、科技條件:自然科學領域成就突出,人們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這為古代的唯物論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創造和夏商周文化發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與儒家

1、孟子:①4個思想要點:仁政學說——思想核心;人性本善 ——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養浩然之氣和重義輕利的精神品格。

②評價:孟子繼承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為「亞聖」;《孟子》一書在唐代被當作經典,在南宋被列為四書,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2、荀子:①4個思想要點:「明天人之分」與「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性惡論」;禮法並施與王霸兼用治國思想;民水君舟思想。

②評價:綜合了儒家與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戰國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長時期被視為儒家異端;對中國哲學具有深遠影響。

三.墨子和墨家

1、墨子的8點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尚力、上天、節用、節葬。

2、評價: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在戰國時期成為顯學;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學派廣泛吸取徵引;戰國之後趨於沒落。

四.莊子和道家

1、3個思想要點:①哲學觀點:齊物(任何事物本質相同);②人生態度:逍遙(旁觀、超然,無所恃);③天人關係:不相勝(人必然順從自然)。

2、評價:①不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貢獻,在文學和美學方面也很有建樹;②他的寓言和散文蘊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風格,對後世文風有深遠影響。

五.韓非和法家

1、5個思想要點:①法、術、勢相結合;②建立君主**的**集權國家;③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今必勝古;④主張變法革新;⑤以法為本,主張法治。

2、影響:①韓非的主張符合社會發展潮流,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②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互為表裡,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六.兵家

1、吳起:文德與武備兼重的戰略思想

2、孫臏:①強調把握戰爭規律,取得桂陵之戰勝利;②重視人的作用;③創造利己形勢;④著有《孫臏兵法》,軍事思想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七、「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

1、「百家爭鳴」 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有力的推動了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繁榮;

2、「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後世思想文化的基礎,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準則,道家構成了傳統哲學的基礎,法家變革的精神成為歷代改革圖治的理論**。因而,百家爭鳴對當時和後來的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斷作用。

第3課漢代的思想大一統

課標要求

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落實課標

一、西漢初年的黃老之學

1、 原因:①西漢初年,社會經濟殘破,百廢待興,社會經濟需要恢復和發展;②西漢初年統治者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③黃老之學適應了當時的統治者的需要。

2、 內容:①是道家學說中黃帝和老子的學派,以早期道家理論為基礎,又兼採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國兩個主要內容;②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③無為而治,與民休息。

3、 作用:使漢初政治寬鬆,社會迅速恢**展。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 原因:

①漢朝面臨王國問題和匈奴威脅,道家無為思想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②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統治者要求加強**集權,開拓大一統事業;③儒家學說經過調整,整合出了一套為**集權服務的新的理論體系,宣揚「有為」而治、積極進取,適應了社會需要。

2、董仲舒的思想:

①以《公羊春秋》為骨幹,融合陰陽、黃老、法家思想;②大一統思想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③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神化皇權,但人君要仿效天道實行仁政;④三綱五常學說;⑤針對土地兼併嚴重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現實,提出限田、薄賦、省役等主張

3、鞏固措施:

①漢武帝起用文學儒者數百人參政;②**設太學、地方建立完備的教育系統,學習儒家經典,傳播儒家思想。

4、歷史影響:

①有利於加強**主義**集權、鞏固國家統

一、打擊地方割據勢力,更有利於政治和精神上控制百姓;②其宣揚的「天人感應」也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目的;③是中國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學從此在政治上佔據正統地位,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③興辦學校,有利於教育的發展;④消極影響是禁錮了思想,扼殺了才智。

第4課宋明理學

課標要求

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

落實課標

一、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晉南北朝:佛、道傳播,儒學出現危機;

2、唐朝:調和之風興盛,「三教合一」瀰漫各個領域;

3、儒學豐富、更新深受佛道影響。

二、程朱理學

1、概念:理學是宋代出現的新儒學體系,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產物,完成了更為理論化、思辯化的過程,既貫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運,又繼承孔孟正宗、服務於治理國家的學說,理或天理為其核心觀念。

2、代表:程顥、程頤、朱熹

3、主張:①世界觀:理,在世界是本原,在社會是儒家道德倫理,在個人是人性;②方**:格物致知;

4、影響:①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元朝成為科舉考試內容;②明初程朱理學確定了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③流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地產生很大影響。

三、陸王心學

1、南宋陸九淵:

①世界觀:心是萬物淵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②方**:發明本心以求理,內心反省。

2、明朝王守仁:

①學術流弊導致道德淪喪和社會動盪,主張以心學代替理學;②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2知識點總結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2 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古代農業 1 耕作方式 鐵犁牛耕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 漢以後,鐵犁牛耕成為主要的耕作方式 隋唐時期,曲轅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 基本模式 小農經濟 形成時間 春秋戰國 形成原因 a 鐵犁牛耕的出現,提高了社會生...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2知識點填空

歷史必修2 經濟史複習資料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1課發達的古代農業 1 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 鐵犁牛耕 春秋戰國時期和開始使用。牛耕是我國農用動力上的一次革命。戰國時,牛耕初步推廣。漢代以後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西漢趙過推廣耦犁。後出現犁壁,隋唐時,江東地方出現並安裝了犁...

高中歷史必修一必背知識點

1.分封制含義 目的 物件 作用。2.宗法制核心 特點。3.周朝禮樂制度作用。1.集權制的內容 基本特徵 1.三省六部制的內容作用 2.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發展 3.中國古代監察與諫議制度。1.宋初加強 集權的措施 2.明清加強皇權的內容 1.中國古代 權力體系變化 2.中國古代兩對矛盾 1.古希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