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歷史必修三 文化發展歷程 知識點總結

2022-11-15 16:39:02 字數 5369 閱讀 8370

第1課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

1、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

(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2)經濟上:井田制崩潰(鐵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

(3)階級關係上:「士」階層的活躍和受重視

(4)思想文化上:學術逐漸下移,「學在民間」(私學)出現

2、「百家爭鳴」的含義

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流派爭芳鬥豔的局面。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張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處。儒、墨、法諸家,側重於政治道德;道家側重於對宇宙本體及其發展規律的探索。

各家學說的中心及其最後歸宿,都是為了求治國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這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爭鳴」意義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長的過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並在日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後來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早期儒學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與「禮」的學說;主張建立乙個禮樂文明的社會。注重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敬而遠之。

(2)教育思想:開創了中國古代私人講學之風;把自己的思想主張貫穿到教育活動中;注重人的全面發展。

(3)孔子的歷史地位:儒家學派創始人,教育家,文化傳播者。

2、孟子

(1)思想內容:孟子繼承了孔子學說,並對其「德治」思想進行發揮,提倡「仁政」學說,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

(2)影響:對儒家思想發展有重要貢獻。

3、荀子

(1)主要思想:強調「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還對「禮」進行深入的討論。

(2)地位:廣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華,豐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內容,成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學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莊之學)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小國寡民」社會。

(2)莊子

宣揚天道與自然無為;追求「逍遙」。

(3)影響

老莊崇尚自然,主張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傾向,對中國古代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2、法家

(1)李悝

在魏國變法:獎勵耕戰、嚴刑峻法。

(2)商鞅

在秦國兩次變法:廢舊制度、重農抑商、加強**集權、以吏為師。

(3)韓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將法家理論系統化;主張加強君主集權、厲行賞罰、獎勵耕戰;主張「事異則備變」。

(4)影響

對中國**主義政治體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統一全國,起到了重大作用;兩漢後,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體系中,成為維護**政權的工具。

3、墨家

(1) 墨子

「兼相愛、交相利」;非攻、尚賢、尚同、非樂、非命、節葬、節用;在認識論和邏輯學貢獻。

(2)影響

漢代以後,逐漸湮沒失傳。

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一、從「無為」到「有為」

1、漢初的「無為而治」

(1)原因

秦末戰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漢初社會貧困。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2)措施: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休養生息政策)

①減輕田租;

②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

③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

(3)影響

①積極作用:經濟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②消極作用:社會潛伏著危機:王國問題、土地兼併、匈奴為患等

2、從「無為」到「有為」

(1)原因

①漢初的休養生息使漢朝經濟恢**展,國力日盛(基礎、條件)

②社會潛伏著危機( 王國問題諸侯勢力膨脹 ;土地問題階級矛盾尖銳;邊境問題匈奴為患)

(2)目的

加強**集權適應國家統一發展的形勢鞏固統治

(3)主要措施

①政治上 ——頒布推恩令(諸侯王死後,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統轄。)

②軍事上——對匈奴採取強硬政策北擊匈奴衛青霍去病

③思想上——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

④經濟上——改革幣制;鹽鐵官營;平抑物價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

1、提出者:董仲舒

(1)董仲舒的歷史地位

漢代儒家代表人物,使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關鍵人物。

(2)董仲舒的生平

生活在文帝、景帝、武帝時代,大學問家,三次應對,得到武帝賞識。

著作:《春秋繁露》 《天人三策》

董仲舒對《春秋》的解釋十分著名,他的各項學說都可以從《春秋》中找到根據,換句話說,他的理論權威來自《春秋》,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稱為《春秋繁露》的緣故。

(3)貢獻(其思想特點)

把道家、陰陽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體系。

2、思想主張

(1)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集權需要

(2)提出「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學說——加強君權需要

(3)提出「三綱五常」,——為人處世標準

3、影響(扭轉局勢付諸實行)

董仲舒的思想主張,對於扭轉內外鬆弛的局勢十分有利,深受漢武帝的賞識。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並付諸實行。

三、儒學成為正統

1、漢武帝尊儒的措施

(1)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他規定,地方定期選出孝子、廉吏當**任官,甚至還擢公升平民、儒士為相。

這明顯擴大了**的隊伍,提高了**的文化素質,鞏固了封建統治基礎,成為漢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給後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寶貴的借鑑和啟迪。

(2)思想方面: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3)教育方面:儒家經典「五經」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興辦太學和設立地方學校進行儒學教育。

(這是封建國家利用政權的力量興辦教育、提倡儒學,其必然對整個社會的教育事業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2、西漢的儒學教育狀況

(1)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教育為儒家所壟斷。

(2)設立太學,儒學地位大大提高。

(3)在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統。

3、獨尊儒術的結果——正統思想文化主流

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第3課宋明理學

一、三教合一

1、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的獨尊地位被動搖。

儒學地位動搖的原因:從漢末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士人對儒家思想產生懷疑;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對儒學的衝擊。

2、隋唐時期三教合一,儒學正統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1)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並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2)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發展,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

3、儒學復興運動的掀起

(1)先聲——韓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們

二、程朱理學

1、理學

(1)概念:北宋時期,儒家學者衝破漢唐儒學的束縛,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的義理。他們建立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稱之為「理學」。

(2)興起的社會條件:宋代為加強**主義**集權,重文輕武,倡導尊儒讀經;宋代農業、手工業經濟的發展,科技文化的進步,理學對自然及社會規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發展的結果;從魏晉至唐,儒、佛、道三教長期論爭和融合奠定了基礎。

2、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

程顥、程頤、朱熹。

3、程朱理學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學(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乙個天理,先有理後有物。——核心思想

(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

②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絡起來。

認為「理」不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則,也是人類社會的最高法則。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體現,是不可改變的。認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的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張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程、朱主張就世間萬事萬物而體認天理。格物窮理,是教人從待人接物的具體事情中去體認道學家所講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礎,致知則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

致知是指通過格物達到對於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學——朱熹理學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與三綱五常的緊密聯絡,提出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範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欲」

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物」,指天理、人倫、聖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4、程朱理學的在當時產生的影響

(1)適應了統治階級的需要,南宋以後成為官方哲學。

(2)《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後世科舉考試的教科書。

(3)學術思想流傳海外,在日韓形成「朱子學」。

(4)用三綱五常維繫封建**制度,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儒學士大夫積極維護封建統治秩序,還致力於社會道德教化工作)

三、陸王心學

1、代表人物:陸九淵(南宋)、王陽明(明朝)

2、陸九淵的「心學」主張

①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

②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

③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內心就得天理

3、王陽明的「心學」主張

(1)王陽明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強調道德的自覺和主宰性

四、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比較

1、共同點:

(1)內容相同:都是儒學的表現形式,都繼承了孔孟「仁」「禮」的思想,都認為世界本原是「理」。

(2)影響相同:①都有助於統治者維護**統治,都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②都重視主觀意志力量,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積極影響。

2、不同點:

(1)對世界本原的具體認識不同:程朱理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陸王心學認為世界本原是內在的「心」,認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徑不同:程朱理學主張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認識和把握「理」,陸王心學提出,求「理」就是進行內心的反省,克服私慾,回覆良知就能成為聖賢。

第4課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一、明清之際儒家思想活躍的主要原因

1、經濟上: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並有所發展,但受到重農抑商政策和封建**統治的嚴重阻礙(根因)

2、 政治上:君主**統治空前強化,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和階級矛盾尖銳,人民起義不斷;

3、思想上:宋明理學僵化,束縛思想、扼殺個性;

4 、階級關係上:工商業者階層擴大,要求發展商品經濟,反對封建束縛;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單元一中國古代思想寶庫 第1課孔子與老子 課標要求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 了解孔子 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落實課標 一 孔子 前551 前479年 1 仁 的思想 含義 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最根本的含義是 愛人 即體貼別人 關心別人 尊重別人,是...

高中歷史必修三第四單元知識清單

第四單元近代以來世界科學發展的歷程 第11課物理學的重大進步 基礎知識清單 1 近代科學產生的原因。1 經濟 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產生 發展是近代科技產生的前提和根本推動力。2 政治 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建立,為近代科技的發展提供了自由發展的空間。3 思想 文藝復興 宗教改革 啟蒙運動等...

高中文言文知識歸納人教必修三《寡人之於國也》

一 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 直,通 只 不過。2.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無,通 毋 不要。3.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也 頒,通 斑 斑白。4.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塗,通 途 道路。二 古今異義詞 寡人之於國也 寡人,古代國君稱自己的謙詞。今用於形影孤單的人。河內兇 河,黃河,今泛指河流。兇,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