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養成教育研究

2021-03-04 08:21:11 字數 4734 閱讀 3266

一、何為養成教育。

(一)、理論界對養成教育的理解。

定義一:什麼是養成教育?一般是指兒童少年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和教育。

從廣義上說,養成教育是指人的基本的心理素質、思想素質,包括思維方式、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健康體魄和生存能力的培養和教育。狹義的養成教育單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規範和行為習慣的養成。而且特別是指青少年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定義二:所謂「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養成教育既包括正確行為的指導也包括良好習慣的訓練, 既包括行為習慣培養也包括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的培養。

定義三:「養成教育」是一種使自然人成為社會人的教育,或使人(少年兒童)具備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素質、基本技能的教育。

(二)、我們的理解。

養成教育是什麼?養成教育是教育者通過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的教育訓練活動使受教育者的日常行為習慣規範化的教育過程。

二、養成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養成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1、養成教育是乙個亙古常新的話題。

養成教育是乙個亙古常新的話題,養成教育的主要物件是少年兒童。國內外許多心理學家都提出過少年兒童個體發展的所謂「最佳期」理論,認為在這一時期少年兒童個體處在一種最積極的準備和接受狀態,正是人的潛能開發和社會性行為發展的最好階段。少年兒童自我意識尚未成熟,可塑性大,可接受性強。

教育者若能給予恰當的帶有啟蒙性、準備性、基礎性的引導和幫助,少年兒童的行為能力就會迅速發展起來,並產生長久的影響,乃至影響其一生。因此,不管任何時代,任何學校都要把養成教育放在首當其衝的位置,來常抓不懈。新時代賦予它更豐富的內涵。

2、國人道德素質滑坡的嚴峻事實。

有這樣乙個故事:車上有一老一少兩位女同胞在搶坐位,少女得勝,老者不服,連連質問:你家有沒有老人呢,你會不會老啊,一點教養都沒有。

少女倒不臉紅,不慌不忙反唇相譏:老了在家呆著,別到外面礙事。眾人聽後無語。

一位胖胖但無表情的售票員安坐不動,不去勸解,只評價一句:中國人的素質就這麼差。眾人光聽「二人轉」,沒注意汽車點不上火,趴窩了。

前面司機傳來一嗓子「趕緊推車」,售票員便招呼大家下去。有座的怕丟了座自然不動,沒座的怕站不著好位置也不積極,售票員便邊推邊嚷開了:現在人的素質怎麼這樣,不推誰都別想走。

一位知識分子模樣的乘客心有不服,跟人嘀咕:這幫人出車前也不知道檢查一落車況,剛跑幾步就動彈不了,耽誤別人時間,也太沒職業道德了。車終於走了,大夥算歇了口氣,不料那售票員又開始抱怨了:

這破車三天兩頭出毛病,也不知怎麼造出來的,瞧這工人的素質。

到底誰的素質差?動一動嘴皮子是容易的,抱怨是容易的,如果乙個民族不是積極建設,而是不停抱怨,其危害相當大。這種抱怨使人心渙散,進取心弱;既影響情緒,又削弱智慧型。

3、新的規範有了新的要求。

社會的轉型(工業社會向知識、資訊社會轉變)伴生著文化教育觀念的變更,新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修訂)》在2023年9月1日正式實施,和原來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在內容和要求上作了一些變動,集中體現了對中小學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為的基本要求,對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促進身心健康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規範》除對部分內容進行修改和調整外,根據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分別增加了符合時代特徵的內容。如誠實守信、加強實踐、合作意識、創新意識、網路文明、安全自護、遠離毒品等。

規範的實施有待進一步的落實與研究。

4、家庭教育對養成教育缺乏足夠的認識。

如今家長在言教、身教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種種矛盾化的教育,極容易攪亂孩子們幼嫩的心智。家庭教育對養成教育缺乏足夠的認識表現在:

其一,在做人上,現在的孩子處在「言教」與「身教」的矛盾中。許多家長一邊給孩子講「粒粒皆辛苦」,一邊卻隨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一邊給孩子講「孔融讓梨」,一邊卻爭先恐後地擠車搶坐;一邊給孩子講「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大道理,一邊卻一年也不摸書本,甚至沉溺於撲克麻將桌上;一邊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一邊卻又幫助孩子打掃教室衛生,恨不得連勞動課都要替孩子上……諸如此類矛盾行為,比比皆是。因此,人們很形象地總結出「5+2=0」,即學校苦口婆心的5天教育,被家庭、社會的一天教育所抵消。

其二,在生活上,今天的孩子處在「窮教」與「富教」的矛盾中。「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口號率先在每個家庭中得到了最充分體現。家裡水果、點心之類的東西,應有盡有,千方百計逼著兒女多吃各種營養品、補品。

同時,他們又要求子女要生活節儉,不要光顧吃而不學習,怨子女好吃懶做,太好吃零食;一年四季衣服花樣翻新。另一方面卻又希望子女要多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常常又拿偉人的儉樸生活來教育她們。

其三,在思想上,今天的孩子處在「吃苦」與「享樂」的矛盾中。

我們的家長,一方面對子女進行憶苦思甜的教育,告訴他們要生活節儉,要吃苦,學習要刻苦努力,不怕困難;另一方面又時時處處害怕他們吃不好,睡不好,極盡努力為其盡情享受現代生活所提供的一切。一方面家長怨孩子什麼事只顧自己;另一方面,家長卻又總把最好吃的讓他先吃。

其四,在教育內容上,現在的孩子處在「重智」與「輕德」的矛盾中。

到學校,家長首先看的是學生考試成績,問的是子女在班上的成績排名;子女放學回家,家長首先檢查的是學生的作業,輔導的是學生的課外練習,讓學生做的是大量的練習;在外,與他人談及的也只是孩子的學習情況。人們很少,甚至根本不涉及學生的思想品德問題。因為在他們看來,品德問題似乎沒有什麼問題,或者不需要像學習那樣值得重視。

"唯上大學才是人才"的人才觀,"重智輕德"的教育觀,讓年幼無知的孩子失去了最佳的人格教育期。

其五,在教育方式上,現代的孩子處在「放縱」與「專橫」的矛盾中。

有的家長在孩子破壞公物、在公共場合撒野、無故**同學等不良行為發生時,睜乙隻眼,閉乙隻眼,不聞不問,甚至為孩子佔了上風,搶了便宜而自鳴得意;有的家長為了彌補孩子的「膽小」個性,竟毫不掩飾地要求孩子對其他同學要「以牙還牙」,「該出手時就出手」,不要怕,有爸爸媽媽呢;有的家長乾脆以工作為理由,完全放棄對孩子的教育。

5、重分數輕行為習慣培養還嚴重存在。

人們普遍的開始重視知識更新,技術更新和智力因素發展之後,越來越被乙個嚴重的問題所困擾,那就是道德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問題,而道德和非智力因素是不能單靠認知所能解決的。實踐證明,道德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較智力因素的發展更複雜。同時,道德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也存在著促進和延緩智力因素發展的制約功能和作用,存在著不可補救或難以補救的「不可逆性」的教育內容。

學校的養成教育操作實踐先行,理論指導滯後的狀況非常明顯,沒有長遠打算和有效措施,不肯下大力氣,花大功夫,時緊時鬆,隨意性很大,有的甚至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所以總抓總不見效,越抓越沒勁。我們學校教育的最大失誤就在於:

只一味注重書本知識的灌輸,而忽略了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長期性、艱巨性。教育活動缺乏針對性和時效性。

6、新課程的要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

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裡就具體地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作了系統的要求。

7、課題調查:

本課題調查涉及三大方面即社會公德、學習態度、生活能力。在問卷調查及座談調查中我們發現:在遵守公共秩序方面,低中年級與高年級學生有著不同的判斷方式,低中年級約 33% 的學生較多注意行為的結果。

從學生的座談反饋中,可以看出學生的道德判斷受學校教育的影響,但學校的道德教育沒有達到真正的內化,還沒有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學生的潛意識中的認識仍主導著他們的判斷,家庭教育對孩子道德判斷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在對學生學習目的性的判斷中,學生對「我現在讀書是為了將來有乙份好工作,賺很多很多錢」,持贊同意見的高達 51% ,「說不清」的佔 10% ,持否定意見的僅佔 39% 。說明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目的立足於個人利益,儘管學校教育中,大量地向學生灌輸「為將來建設偉大的祖國而努力學習」的思想,但學生從社會環境中吸收到的資訊大大削弱了學校教育、學生的學習目的帶有個人的功利性,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動力。

問卷調查統計顯示,對「美術課前,小明發現蠟筆沒帶,馬上去打**叫家長送來。」這一事例, 37% 的學生認為可以這樣做, 19% 的學生認為說不清, 44% 的學生認為應該自己帶好學習用品,而不能請家長代勞,從中可以看出,學生在生活上依賴於家長,家長也樂於為他們服務,由此助長了學生的依賴性,致使他們對自己的事情缺乏責任心。對家務活兒,諸如,洗衣、掃地這一問題的判斷統計中,我們發現低年級學生與高年級學生有不同的看法:

低年級學生認為不應該幫助家長做的學生有46%,認為應該的48%,說不清的6%;高年級學生認為不應該幫助家長做的學生有15%,認為應該79%,說不清的6%。顯然,低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小,自理能力差,家長較多的是一手包辦學生缺少練習的機會,而高年級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責任心也日趨完善。

8、推行了「五語連心式評語」的個性化評價。

學校在2023年起,每年1~6年級的50%學生試行個性化評價,推行「五語連心」式評語,變班主任老師乙個寫評語為學生自己、好朋友、任課教師、班主任老師及家長共同參與寫評語。分為「我心中的自己」、「來自朋友的勉勵」、「任課教師的呵護」、「班主任對我說」、「家長的盼望」五部分。「我心中的自己」是學生的自評,引導學生從小正確評價自己,體現自己是「小主人」;「來自朋友的勉勵」是好朋友對同學的評價,提倡學生學會欣賞別人,從別人身上找出長處,激勵自己;「任課教師的呵護」、「班主任對我說」是要求任課教師、班主任老師在談心式基礎上、多方位、多角度、多層面地看待和評價學生,挖掘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樹立起信心;「家長的期盼」是為家長與孩子溝通提供機會,要求用家庭會的形式,對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進行分析,家長和孩子共同寫評語。

「五語連心」式評語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創新,更是對評價內容、領域的挖掘和開拓,使學生評價從平面走向了立體。

小學生養成教育的研究

研究目的 1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內容 形式和方法。2 以養成教育為突破口,形成我校良好的校風,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內容和步驟 1 研究內容 養成教育是學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是以培養少年兒童各種良好習慣為主線,滲透於學習 生活 活動的每個領域之中,所以實施養成教育是...

小學生養成教育講座

一 養成教育的意義 行為形成習慣,習慣決定品質,品質決定命運。小學階段是培養習慣的關鍵期,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優良素質便猶如天性一樣堅不可摧。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曾說過,成功教育從習慣養成開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習慣是乙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的資本,...

小學生養成教育心得

教師 覃萍 1 養成教育,始於細節,小學生養成教育心得。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關於德育教育根本任務的基本闡述。從教以來,我始終遵行陶先生這一樸素教育思想,立志讓每個學生,通過天天求知,日日求真,成為大寫的人 高尚的人 四會 的人,成為真人。求真的核心是習慣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