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複習

2021-05-22 14:27:23 字數 4848 閱讀 1130

1、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它們的(輕重)、(體積大小)沒有關係。如:一塊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還是沉的。

2、大小相同的物體,越(重)越容易(沉),越(輕)越容易(浮);輕重相同的物體,體積越(小)越容易(沉),體積越(大)越容易(浮)。

3、潛水艇是通過改變(自身的重量)來控制沉浮的。

4、物體在水中排開水的體積叫做(排開的水量)。

5、一塊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辦法讓它浮起來嗎?( 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6、鐵塊在水中是沉的,輪船為什麼能浮在水面上?

答:因為輪船好像乙個很大的鐵碗,它的體積比鐵塊大得多,排開的水量也大得多,船受到的浮力就大大超過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所以船就可以浮在水面上了。

7、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狀後,(排開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8、把泡沫塑料塊等往水中壓,手能感受到水對泡沫塑料塊有乙個向(上)的力,這個力我們稱它為水的(浮力)。

9、放在水面上的物體,都會受到水的浮力。當物體靜止在水面時,它受到的浮力(等於)它受到的重力。浮力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浮力向(上),重力向(下)。

10、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排開的水量)有關,排開的水量越大(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11、馬鈴薯在濃的鹽水、糖水等液體裡都能浮起來。因為馬鈴薯比同體積的濃鹽水輕,所以上浮。

12、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同體積的水的重量有關。物體比相同體積的水重,下沉;比相同體積的水輕,上浮。

13、物體在液體中的沉浮與同體積的液體的重量有關。物體比相同體積的液體重,下沉;比相同體積的液體輕,上浮。

14、在水中上浮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於)重力;在水中下沉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小於)重力。

15、測量液體輕重的儀器叫作(比重計)。

1、當我們感到冷時,我們可以通過(運動)、(多穿衣服)、(吃熱的食物)、(靠近熱源)等方法來保暖。

2、衣服本身不能產生熱量,為什麼它能讓我們的身體熱起來?

答:衣服本身不能產生熱量,但它能減緩身體向空氣散發熱量的速度,起來保暖的作用。

3、裝有熱水的塑膠袋在冷水盆中是(浮的)。因為相同重量的熱水和冷水相比,熱水的體積要大,相同體積的熱水和冷水相比,冷水的重量要重。

把一袋裝有冷水的塑膠袋放入熱水中,這袋冷水先(下沉),然後會(上浮 )

4、要明顯地觀察到水由冷變熱時體積的變化,利用乙個燒瓶裝滿冷水,上面橡皮塞上插一空心玻璃管,把瓶子放到熱水中,水變熱時水位上公升;把瓶子放入冷水中,水變冷時水位下降,這種水體積的變化叫做熱脹冷縮。但水在4攝氏度以下時正好相反,是熱縮冷脹。

其它的液體也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所以裝液體的瓶子都不會裝滿。

5、空氣的熱脹冷縮我們用一瓶口裝有氣球的瓶子來研究空氣的變

乙個化,將瓶子放入熱水裡時,氣球鼓起來了。放入冷水中時,氣球癟下來了,說明氣體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空氣比水的熱脹冷縮的變化要明顯。

解釋熱脹現象:a、常見的物體都有微粒組成的。b、這些微粒是不停運動的。c、微粒運動的速度和範圍隨著溫度的公升高而強烈和擴大。

6、金屬的熱脹冷縮銅球在加熱後不能穿過鐵環,冷卻後能穿過鐵環,說明銅也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鋼條加熱後會變長加粗、鐵軌鋪設時分段並留有縫隙、鐵橋架在滾軸上,都說明大多數金屬都有這樣的性質。銻、鎵、鉍等金屬正好與大多數相反,是熱縮冷脹。

7、熱是怎樣傳遞的觀察熱的傳遞,用酒精燈一端加熱粘有火柴的鐵絲及塗有蠟的圓盤來研究,發現熱在傳遞時由熱源為起點,由熱的一端向冷的一端傳遞或由熱的物體向冷的物體傳遞。離熱源越遠,熱傳遞的時間越長。

熱從乙個物體傳遞給另乙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的傳熱方法叫做熱傳遞。

8、傳熱比賽一般來說,金屬的傳熱能力強於非金屬,通過金屬和非金屬物質的組合,可以有效地控制熱量的傳遞。

銅鋁鋼傳熱效能比較:銅》鋁》鋼

9、設計製做乙個保溫杯。製作保溫杯:(1)、隔絕空氣與水相接觸,設計用熱的不良導體製用的蓋子。(2)、用熱的不良導體製成杯身或在杯子外製成乙個杯套。

棉衣棉被作為熱的不良導體,所起的作用是阻止或減緩熱量的傳遞速度。冷櫃斷電蓋棉被是減緩空氣中的熱量向冷櫃傳遞。

1、時間在流逝:我們可以用有規律或有節奏的活動來估計時間,如數心跳、有節奏地敲桌子等。 時間以(不變的速度)在流逝,平時覺得時間有快慢是(我們的感覺)在起作用。

心情愉快時,感覺時間過得( 快 );心情焦急、煩燥時,感覺時間過得( 慢)。

2、太陽鐘:在時鐘還沒發明之前,人們根據(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來計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是(天)。我們古時把一天(一晝夜)分成(十二個)時辰,每乙個時辰為現在(兩小時)。

(日晷)就是利用太陽在天空中位置的變化使地面上物體的影子(長度)和(方向)的變化而計時的。

3、用水來測量時間:古代的水鐘有受水型和洩水型兩種,都是根據水量的變化製成的,受水型是根據水量的增加,刻度一般在下面的容器上,洩水型是根據水量的減少,刻度一般在上面的容器。

在滴漏實驗時,如果水是以水流的狀態往下流時,水的流速是不固定的,隨著水量的減少速度變慢。容器中水越少,則水下流的速度就越慢。

4、我的水鐘: 將兩個塑料瓶去頭去底進行組合,就可以製成乙個簡易水鐘。設計製作的一般步驟為:

1、先選擇製作水鐘的型別(受水型還是洩水型)2、確定總水量,3、使水的流速保持一樣。受水型(使水流成水滴或使總水量保持不變。)洩水型(使水流成水滴)4、測出一分鐘的水量。

5、推測出其餘十分鐘的水量。

5、機械擺鐘: 擺鐘的擺一分鐘(擺動60次),每分鐘擺動的次數(相同)。一條細繩,上端固定,下端掛乙個小重物,就組成乙個簡易的擺。

擺在擺的過程中(方向不變)、(速度不變),(幅度越來越小)。

6、擺的研究: 不同的擺自由擺動時的快慢是(不一樣)的。我們通過(擺錘的重量)、(擺動的幅度)、(擺繩的長度)來研究,發現擺的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與(擺錘的重量)、(擺動的幅度)無關。

擺繩(越長),速度(越慢)。擺繩(越短),速度(越快)。

7、做乙個鐘擺: 在不改變擺繩長度的前提下,擺錘的長度發生變化,發現擺錘越長,速度越慢,得出結論,擺的速度與擺的長度(擺繩加擺錘的長度)有關。擺越長,速度越慢。

在擺錘最下面懸掛乙個重物,發現掛了重物的擺比不掛重物的擺速度要慢。都掛了重物的擺在比較時發現:擺的速度與重物的位置有關,重物越往下,擺的速度越慢,越往上,擺的速度變快。

我們要調整乙個擺的擺動速度只需要調整重物的位置變可以了。由慢變快,重物上移,由快變慢,重物下移。

8、製作乙個一分鐘的計時器: 計時器的組成:齒輪控制器、支軸、長針短針、擺錘、齒輪、垂體。

齒輪控制器由擺來控制、齒輪由垂體來控制。設計乙個分鐘的計時器,可以製成水鐘、擺鐘等。

9、實驗題:

擺的擺動快慢可能與(擺錘的重量)、(擺動的幅度)、(擺繩的長度)等因素有關。請你選擇其中的乙個因素進行研究。

研究的問題:擺的擺動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嗎?

我們的猜測:有關。擺繩越長,速度越慢。擺繩越短,速度越快。

實驗的材料:擺錘、擺繩、鐵架臺、秒錶

相同的條件:(擺錘的重量)、(擺動的幅度)

不同的條件:(擺繩的長度)

實驗的步驟:1、做乙個擺長為30厘公尺的擺,測量1分鐘擺動的次數。

2、做乙個擺長為15厘公尺的擺,測量1分鐘擺動的次數。

3、比較兩次實驗的資料,得出結論。

實驗的結論:擺的擺動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

1、晝夜交替現象:在地球上看到晝和夜不停的交替出現,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幾種假說:1、地球不動,太陽圍著地球轉。

2、太陽不動,地球圍著太陽轉。3、太陽不動,地球自轉。4、地球圍著太陽轉,同時自轉。

實驗後發現這四種假說都能使地球上的某一區域出現晝夜交替的現象。

2、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觀點和學說,地心說: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提出。

主要觀點:1、地球是球體。2、地球處於宇宙中心。

3、地球靜止不動4、太陽圍著地球轉。日心說: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

他的著作是《天體執行論》。主要觀點:1、地球是球形,2、太陽處於宇宙的中心,3、地球是運動的,每24小時自轉一周,4、在太陽是靜止不動的,5、地球圍著太陽轉。

3、證明地球在自** 將擺和它的支架放在乙個圓形的底盤上,擺擺動時轉動底盤,擺擺動的方向並沒有隨著底盤的轉動而改變,而是基本不變。日心說發表300年後,傅科利用傅科擺證明了地球在自轉。

他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地面上刻度盤的方向與擺的方向發生的偏移,由於擺的方向能保持不變,所以只能說明地球在自己轉動。傅科擺作為地球自轉的證據,已為世界所公認。

4、誰先迎來黎明:地球的運動方向是:自西向東(逆時針運動),正好是太陽運動方向相反,。

我們可以通過(世界時區圖)來判斷時間。世界時區圖是以地球的(經線)為標準,將地球分成(24)個時區。

越是東邊的時區,就越先迎來黎明。將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法天文台的經線定為(0度經線)。每相鄰兩個時區的時間相差(1)小時。

北京處於東八區,紐約處於西五區,相差13個小時,北京是白天時,紐約是黑夜。

5、北極星不動的秘密:地球是圍繞著(地軸)進行轉動的是(自轉),夜晚看天空北極星不動的,是因為(北極星)處在地軸的北部延長線上,地球轉動時,地軸始終傾斜指向北極星。

地軸是(傾斜)的(23°),在一年四季裡地軸傾斜的方向是(不變)的。

6、地球在公轉嗎:公轉就是地球圍繞著太陽轉動。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的週期是(1年)。

地球公轉的證據是:(一)、星座的位置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東向西移動。(二)、恆星的周年視差。(三)、從衛星、飛船上的觀測。(四)、利用太空望遠鏡觀測。

7、為什麼一年有四季:四季形成的原因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並且地軸是傾斜的,方向和角度也不變,導致陽光有規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區,因此氣溫也有規律地變化,形成四季。

一、當陽光直射點在赤道時,我們的家鄉可能是(春季)或(冬季)。

二、當陽光直射點在北回歸線時,北半球的陽光是(直射),處於(夏季);南半球的陽光是(斜射),處於(冬季)。當陽光直射點在南回歸線時,南半球的陽光是(直射),處於(夏季);北半球的陽光是(斜射),處於(冬季)。

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

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 白天與黑夜 教案 一 教學目的 1 指導學生通過研究晝夜的變化,認識晝夜的變化是由於地球的自轉形成的。2 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以及獨立思考 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二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認識晝夜的變化是由於地球的自轉形成的。難點 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三 ...

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複習計畫

複習是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它不僅使所學知識系統化,而且加強了對知識的理解 鞏固與提高,也可彌補知識的缺陷,使基本技能進一步熟練。臨近期末,為了有效地進行複習,特制定本計畫。一 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科學進入課程實驗的新階段。通過兩年多的學習,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 對科學 過程有所了解,並能運用這...

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複習

第1課地球 1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 麥哲倫 率領船隊,用 3 年的時間完成了第一次環繞地球的航行,從而直接證明了 地球是個球體 2 地球的赤道周長約 40000 千公尺。地球的直徑約為 12800 千公尺。半徑約為 6400 千公尺。3 海洋面積約佔地球表面積的 71 陸地面積約佔地球表面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