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教學反思

2021-03-04 06:36:42 字數 6070 閱讀 7062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後反思

冶河鎮中學劉愛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這樣的傳統教材,要滲透新課程理念,對我是乙個挑戰,在課改專家的指點下,我有許多收穫,現作以下反思:

1、要精心設計問題情景:

我在引導學生精讀「百草園」一段時,先從課本前面的插圖和作者筆下的描寫作對比引入,然後要求學生說出為什麼作者寫得如此精彩。這樣的問題設計得不夠深入,學生只有按照我的吩咐被動地去尋找,談不上帶著探索的熱情去精讀課文。學生沒有能夠做到主動學習,或者他們的熱情沒有被激發出來,效果當然不會高。

專家指點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情景,「請同學們認真讀讀這段描寫的文字,劃出你喜歡的句子,談談你為什麼喜歡它們?」同學們有興趣,願意去**。我想以後備課,考慮怎樣使學生喜歡學比讓學生學什麼更為重要。

2、要解放思想,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相信學生們能自主地學習:

我在讓學生精讀「百草園」的精彩描寫時,將自己備的所有精彩要點都拋給學生,學生不會回答就自己包辦。回想自己以往上課,總是擔心知識點沒講透,於是經常不厭其煩地講。專家指點,要深入領會〈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要充分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相信學生們能解決問題。

即便有小組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提出來讓全班討論,要營造民主,寬鬆的課堂氛圍,解放思想,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我想,要做 「平等的首席」,就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後自己頭腦中那種「我講學生聽」的思想應該革除,換成「組織他們**,自己也能從中獲益」新的教學觀念。

3、幾點疑問:

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嗎?我不是每一堂課都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呢?還有什麼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嗎?

「滿堂灌」是不行的,但教師在什麼時機進行點撥,而這一點撥不會成為牽著學生鼻子走的繩子呢?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反思

冶河鎮中學劉愛紅

這篇課文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知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因此,課前要劃出課文主要的層斷,上課時師先範讀,學生再跟讀,最後到個別讀,效果還不錯,學生能在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 「爸爸對自己的親情和盼望自己長大、懂事,寫得而不露。」

教學過程中,我抓住父親對「我」上學偷懶的懲罰,表現了父親對「我」的深情,那就是嚴厲但不失愛心,情節是: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賴床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懲罰,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頓,仍然堅持要她上學,不過拿了五大枚銅板,破例讓她坐洋車上學,她上學時忘了穿上花棉襖,爸爸拿著送到學校來,還給了她兩個銅板。事情不大,卻充分表現出爸爸是十分愛她的,這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激起了陣陣漣漪,使她在以後的生活和學習中能夠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懂得自己去克服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父親的人物性格躍然紙上,這些上課過程都較好地處理了,也是這堂課的成功之處。

另外要求學生 「理清文章的思路,從中感受至愛親情。」文章有兩條線索:一線是爸爸愛花,另一條是畢業典禮。

前者是主線,因為作品所要刻畫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起主導作用,後者是為情節的發展有序而設的,它對主線只是起著烘托、映襯、推動的作用。對於線索的把握,學生較容易把握,但書上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學生們知道了,生活中的親情我們能談談嗎?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床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

學生雖然有個別發言的,但不夠熱烈,也就是說在拓展延伸這方面,我引導的不夠深入,學生還不能從課文中真正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是這堂課的不足之處,為了把「世上只有爸爸好」這樣的口頭禪作文寫好,是課前先布置,也許效果好些,假如今後加強這方面的練習,會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黃河頌》教學反思

冶河鎮中學劉愛紅

詩歌貴形象思維,且講究含蓄。當詩人描繪事物時,他的目的往往不在於說這事物怎樣,而在於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寫景則是借景抒情,詠物則是借物言志。而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無不依賴於詩歌語言的表述。

因此,在進行詩歌講課時切不可從「抽象」再次走向「抽象」。

《黃河頌》是《黃河大合唱》的第二部分。在上課一開始我向學生介紹了作品的有關背景,從

九、一八事變到《黃河大合唱》的幾個部分,如《黃水謠》《保衛黃河》這幾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作品。由介紹歷史背景到聆聽這段歷史的痛苦呻吟,由對《黃河大合唱》的整體感知到對**作品的領會、感受,學生對這樣巨集大的作品的主題有了乙個基本的了解。在上課時,分析課文的主題,學生基本都能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他們都是在朗誦這首歌詞時要體現出一種在壓迫下的呻吟,要展現出人民在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悲憤,要表現出全民團結抗戰的激情。學生能談到這些,我們可以知道他們對於作品的主題思想基本可以掌握。

在教《黃河頌》時,我還讓學生聽了《黃水謠》、《黃河大合唱》、《滿江紅》等幾首歌,讓學生在巨集觀的角度先感知作品,把抽象的事物變得生動具體,為下面分析課文奠定基礎,雖然在介紹背景和作品時用去了大量的時間,但在教學上卻取得了事半功倍效果。

《木蘭詩》教學反思

冶河鎮中學劉愛紅

《木蘭詩》是一首樂府民歌。為了達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在朗讀中進入情境,感受木蘭的形象的教學目的,在教學設計中,我採用小組比賽的方式貫穿整個課堂,把課堂活動分成三個版塊──誰能讀準、誰能讀好、誰能讀懂。意圖從三個層次出發來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

首先讀準字音、知道詞語釋義,其次能有感情的朗讀詩歌,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最後要讀懂木蘭的形象,提高學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發現這種層次分明的教學設計在幫助學生認識這節課需要達到怎樣學習目標方面有很大的幫助,能最大限度地讓所有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課堂上來,並最終達到了較為滿意的教學效果。

同時,我也發現了自己需要改進的幾個方面:

首先是朗讀的時間把握方面,我用了近20分鐘時間讓每個小組賽讀整首詩,導致完**物形象分析這個任務時時間比較緊迫,因此我認識到在賽讀時可以分段進行,那麼在時間的把握方面也就比較寬裕了。

其次我在如何能讓學生的思維 「動」起來方面,做得還不夠。其實,讓每位學生都能提筆來寫一寫,是乙個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識到,在分析木蘭形象這個環節中,可以讓學生在課文上做一些旁批──你從哪些情節了解到木蘭是乙個怎樣的人?請在旁邊標註出來,這樣也許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總之,詩歌是注重情境的創設,注重情感的激發,注重以「讀」為本,熟讀成誦的訓練,但這些在這堂課上沒有達到最佳的效果。

《斑羚飛渡》教學反思

冶河鎮中學劉愛紅

《斑羚飛渡》一文描寫的是一群被逼至絕境的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機會,用犧牲一半換取另一半的方法擺脫困境的壯舉。斑羚在危難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型、勇氣和自我犧牲精神,會讓每乙個讀過這篇文章的人受到精神的震撼,會啟發人們重新認識這個萬物共生的世界。課堂教學中,只要抓住這根主線,讓學生充分認識、理解動物身上體現出的閃光點,作者將這個故事提到了乙個新的高度,就是把動物的行為提到乙個相當的高度來認識,這是非常新穎和動人的,教學時應引導學生重點理解作品的主旨,作為人類的一員,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

這一教學設計,就是抓住了文章的主旨,讓學生在整體感悟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便於學生理解課文,提高學生認識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達到學習本文的目的。

在合作**的問題設計上,重點讓學生理解斑羚飛渡的現實意義和給人類的啟示,讓學生通過讀課文,將課本中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從而使他們得到情感上的昇華。然後再讓學生找出一些自然界的類似的感人事例或言論,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然界生物生存的依據及規律。問題4的設計,將動物與人類對照起來,找出可貴的精神品質,也是對學生一次人性化教育,讓學生懂得生命的意義,人性的亮點和生命光彩應該是什麼?

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人類應該和動物和諧相處,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本課設計,更重要一點就是讓學生便於理解:人與動物矛盾衝突的根源在於人的慾望。在原始部落時代,人們追殺獵物是為了生存,而時代發慌到今天,人們再肆意捕殺獵物,只能是為了金錢,為了慾望。

動物的**,只是為了繁衍生存,這正是人與動物之間最大的差異。「斑羚飛渡」的壯舉正是這一矛盾的有力體現。

這篇課文結構簡單,學生便於理解,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淡化了結構分析,也淡化了作者寫作思路上的分析。本設計,也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對一篇課文,只要讓學生理解課文中心,抓住某一點,對課文中某一點有所感悟和啟發,就達到了語文教學的目的。

在設計中,讓學生最後寫一段話,談談你對斑羚飛渡的看法,首先這是貫徹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寫」這個字上來,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聽說讀寫。其實寫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難的,讀完一篇文章後,讓學生動筆,使學生有感而發,便於提出學生的寫作能力。其次,通過寫看法,也是提高學生情感認識能力,讓學生充分認識斑羚的精神所在,作者寫作的意圖,對學生無疑是一次思想教育。

從教學效果去看,學生能充分把握文章的主旨,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有的學生寫出很精彩的啟示:有的學生提出了斑羚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人類更應該和諧相處;有的的學生引申到人類的戰爭是一種自相殘殺的行為,應該消滅人類的戰爭;有的學生認為,人類應該更加珍愛與我們相處的動物,我們應保護好動物生存的環境,這樣也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

總之,這堂課的設計,既體現出語文教學的目的,又培養了學生的情操,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傷仲永》教學反思

冶河鎮中學焦珂

從以前學生提問的情況來看,同學們的提問一般是侷限於課文本身。教完《傷仲永》一文時,我留幾分鐘讓同學們提問。我想,按教學設計,同學們經課堂的學習,已經達到了要求,我的教學任務也完成了,同學們大概也沒什麼問題了吧。

沒想到同學高舉著手問道:「老師,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親不讓他學習,方仲永當時心裡是怎麼想的?」說實話,這問題我心裡也沒底,誰知道他心裡是怎麼想的?

但我想,學生有問題老師也不一定都懂得。

於是我馬上說:「這個問題提得好,又有趣,哪乙個同學能回答?」有幾個同學先後舉手。

「方仲永的父親不讓他學習,拉著他到處拜訪人,四處賺錢,我想他心裡一定非常恨他的父親。」  「他父親拉著仲永四處拜謁,同縣人都讚不絕口,仲永心裡一定很高興,以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學們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給予肯定、表揚。

「要是你們是方仲永,心裡會怎樣想?」

於是教室裡七嘴八舌,有說要逃脫父親的控制的,有說要懇求父親讓他學習的,也有說要用道理勸說父親讓他學習的(因父親畢竟沒讀書,目光短淺)……最後我請大家綜合出乙個較好的辦法:勸說父親,請父親的長輩來做工作,讓「我」繼續學習。我說:

「既然大家這麼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應該更努力學習,好好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

問題來自學生,答案也來自學生,學生這樣答那樣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應給予肯定。重要的不在於誰答案更準確,而在於在這樣活動的過程中同學的思維活躍了,判斷、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鍊、發展,語文學習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一篇課文教完不等於我的教學任務全部完成了,也不等於同學都懂,或沒什麼大問題了。有的同學提出的問題,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學設計的範圍,說明同學的思維有時超越了教師的要求、教材的範圍。教師應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想、思維火花閃現的一瞬間,給予鼓勵、引導。

提供給同學們暢所欲言的機會。

《竹影》教學反思

冶河鎮中學焦珂

我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前,就已聽過,早先也看過兩三遍,有幾位老師開課也談起過這篇課文。而我自己現在也要教學這篇課文在備課時,發現課文後面練習有這麼一道問題:課文寫「我」和小夥伴看天看月人影看竹影,充滿童趣。

(你覺得哪些描寫最為生動?為什麼?)這個問題在課堂上是不能含糊的。

所以,現在備課時我首先要找出這些「充滿童趣」的語句來。但是,我課文看了好幾遍,卻始終沒有發現有關「充滿童趣」的語句。難道題目出錯了,課文中本來就沒有這類語句?

這是不可能的。就是自己沒能找出來。怎麼辦呢?

俗話:「船到橋頭自然直。」把其它內容準備得充分一些,這一問題就交給學生,學生肯定會發現「充滿童趣」的語句來。

果然,在課堂上我提出這一問題時,學生很快地就找出來,紛紛舉手,讓他們一說,這些語句果然都是「充滿童趣」的。學生輕而易舉地找出來,而我卻不易發現,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我的理解能力不如學生?

當然不是。根本原因在於我已是**,已失去童心,所以發現不出「充滿童趣」的現象。於是,我頗有感慨:

人人在盼望長大,渴望成熟,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地失卻童真。兒童的世界新奇而美麗,充滿驚異和樂趣。可是,對我們多數人來說,等不到成年,這種銳利的目光,愛一切美麗的和令人驚奇的事物的天性,就已經遲鈍,甚至喪失殆盡,這真是我們的不幸。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我真誠地相信,對兒童來說,感覺比知識更為重要。

《偉大的悲劇》教學反思

冶河鎮中學焦珂

1、本堂課較好地落實了語文教學理論:

採用了對話閱讀,師生互動。採用的方式體現了尊重學生個性,如:「你最難忘的是哪個細節?

」「你體會最深的細節?」「請你推薦一位同學來朗讀」「請選擇你最感興趣的問題討論。」「他的回答你滿意嗎?

」因為把學生擺在第一位,儘管聽課人很多,學生仍然敢說敢言。如:「斯科特關心他的夫人,其精神使人佩服。

」「是什麼促使他去關心他的夫人呢?」「愛情!」「那對祖國、民族又是什麼情感呢?

」「愛。忠誠。」這樣我的歸納總結理性分析又是建立在學生的理解基礎上的。

2019七下四單元教學反思

三 需要改進的地方 因為本節課主要講解祈使句的用法,注重學生的口頭練習,書寫內容較少。我們班學生掌握的英語詞彙量有限,不怎麼能聽懂全英教學,有時候用英語發出的指令,學生聽不懂,說了幾遍還有反應不過來的,需要翻譯一下,顯得教學環節和課堂教學內容沒有自然銜接,學生比較被動,教學氣氛及教學效果不是很明顯。...

七下教學總結

五 批改作業,精選巧練補缺漏。堅持布置適量的作業,使學生所學知識得到鞏固和提高。布置作業時,堅持做到有針對性,有層次性,形式多樣化。以此同時,提倡學生做值 告,堅持每天檢查一次。每天布置聽寫任務,對所學新單詞 新短語 好句子進行聽寫。認真及時地批改作業和聽寫。並針對學生的作業情況,認真透徹地進行講評...

七下七下語文教學計畫 2

七年級語文下冊 教學計畫 七二班羅娜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計畫 一 教學內容分析 本冊語文是按照 課程標準 編排的蘇教版新教材,全書按主題合成單元,共安排了6個專題 人物風采 童年趣事 建築藝術 動物世界 資訊傳播 詩詞拔萃,計26篇閱讀課文 精讀課文19篇,略讀課文7篇 6次單元寫作訓練 3次口語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