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心得體會

2021-03-04 05:40:27 字數 4904 閱讀 3674

一直以來不斷在提醒自己要擠時間看看書,可總是被這樣或那樣的事牽絆,直到前些日子,才終於拿起了放在枕邊的被擱置多時的《論語》。

讀著這些熟悉的文字,一種淡然浮上心頭。《論語》是孔子死後,**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們的自相問答,保留著孔子生平、思想學說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的重要材料。

它是我國乙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也可以說,它可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即使是現在,他的很多教育觀念和做人做事的道理都對我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指導意

1.反思是一種人生智慧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耳熟能詳的話意思大家都明白。

蘇格拉底曾說過:「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真正的哲學家,一生孜孜以求的是生命的意義,他們把這種意義看得比生命本身還重要。

在對人生的不斷反省中,他們認識了生命的價值。與西方不同的是,論語裡的「吾日三省吾身」的反省不是如蘇格拉底所說「關心自已的靈魂」,也不是在上帝面前懺悔自己與生俱來的原罪。在儒家的思想中,並沒有乙個萬知萬能的上帝存在,生存、生命、自然是和諧而美好的,人本身沒有罪孽可以懺悔。

因而,它所關注的是現實性的,是人與人群之間的紐帶,是建立合理的和諧的人際關係,是在社會的大視野中尋找自我,完善自我。「君子日參省乎已,剛知明而行無過矣」,反思自己的目的,是為要達到知行合一,說穿了,是一種生存智慧型,行動智慧型。在教學中我們不也是常常這樣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麼?

正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我們得以及時學習,及時修改自己的教學行為。生活也是如此。反思後則奮進,發現問題則深思,存在問題就修改,找到經驗就昇華。

反思的真諦就在於我們要敢於和善於突破、超越自我。你可能在燈光下靜靜深思,也可能遙望星空,夜不能寐。我思故我在,吾日三省吾身等於在本來沒有窗的牆上開了一排窗,你可以領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風光。

不但是多了一雙眼睛、一對耳朵和一條舌頭,更還多了乙個頭腦!

2.自信是一種坦然。

乙個人的自信心來自**?它來自內心的淡定與坦然。

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自信是我們每個人生存立世的重要意志品質之一。特別是正處在心理生理發育期的學生,更是要從我們這裡學習、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

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有時會從教師的言行中去感染和影響他們,假如乙個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真能「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就做到了約制。自信是一種內在的東西,需要由你個人來把握和證實,要善於肯定自己、激勵自己。與成功一樣,強烈的自信並不是一夜之間建立起來的,需要有個過程,要善於在一些微不足道的突破和成績中發現自己的進步,充分肯定它,適當獎勵一下自己,鼓勵自己再加把勁,這樣就能得到一點自信。

在建立自信的過程中,一定要有》勇氣面對別人的譏諷和嘲笑。自我激勵的辦法之一,是運用臨時性的激勵辦法。學會自我激勵,要給自己乙個習慣性的思想意念,如果你在內心經常存有失敗的念頭,你便已經輸掉了一大截。

相反地,倘若你對自己充滿信心,要把每一次進步都看成是一種成功,而每一次成功都會增加信心,都會有助於主宰自我的意志與習慣的形成,那麼即使面對逆境,也能泰然自若。換言之,自信是力量增長的源泉,它能助你與成功同步前進。讓我們多多肯定自己,多多肯定學生吧,而能夠反省到自己的錯誤並且勇於改正,這就是儒者所倡導的真正的勇敢。

3、快樂是一種境界

快樂是一種境界。在《論語》中,孔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子貢曾經問老師: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假如乙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乙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

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乙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乙個人不僅安于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人詩人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反觀現在社會,做教師這一行,不正是乙個清貧的職業麼?高尚的職業榮譽感不能改變囊中羞澀的現實,強烈的職業責任感又使我們對孩子們欲罷不能。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便意味著我們選擇了清貧,但不代表我們不能選擇快樂。

回頭看看我們所處的世界,五光十色,誘人心志的事物實在太多,而身處塵世不動搖,置身名利不追逐的人又有幾個?可是這以名利做曲,以聲色為水釀造的慾望之酒,能讓人得到一時的虛名,卻能讓人失去更多。倒不如淡然平和讓自己心情開朗來的更實在。

乙個人的「淡泊之守,必須從濃豔場中試來」。真正的恬淡不是未經世事的蒼白,而是經歷之後不貪濃豔之心的有內涵的淡然。我們可以做的是在清貧的生活中保持一種清亮的歡樂。

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內心依然快樂富足,在貧賤中保持著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由內而外自然流露出自信心。現代教師不正是應該如此嗎?

讀書讓我們明智,學習讓我們快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應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我們樂趣的一部分。

不想標榜自己有多麼的淡泊名利,畢竟我只是俗人乙個。只想平靜的面對虛名利祿,以古以鏡不斷學習,做到「守節聲色場,安志紛鬧中!」

讀論語心得體會(二)

《論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乙份寶貴文化遺產,在歷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論語》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而且在世界範圍內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被稱為東方的《聖經》。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裡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的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型折服!

他的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著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開啟《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這樣乙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涉及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等各方面,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建國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是「守成期」,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蘊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於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於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恆精神。

人生,就要有積極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一、要勤學善悟,學以致用

讀完《論語》之後,腦子裡都是中國倫理道德和我們民族傳統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關於學習方面的論述。孔子很重視學習態度,強調要終身「好學不厭」,提倡「不恥下問」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人」當然不會都是強於自己的人。

只要有「善者」,就要「從之」,對於「不善者」要引以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點。這裡指出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

」像我們工作時間短的人,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學習首先要勤奮,其次要有科學的學習方法。愛因斯坦有個著名的成功公式:

「勤奮努力+正確方法+講究效率=成功」。其中把勤奮看成是首要因素,說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須具備勤奮精神。勤奮不僅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方法,就是要勤學、勤記、勤思,「溫故而知新」。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是「思」的基礎,「思」要在「學」中進行,二者相輔相成。

乙個人要增長知識和才幹,就必須認真讀書和思考,兩者不可廢,要養成經常思考問題和總結自己的習慣。通過自身的知識儲備,形成自己有理有據的判斷,那就是要勤奮學習,勇於實踐,善於總結,定期對自己所感所悟進行梳理和提煉,不斷溫故舊學、>收穫新知。能「悟」,才能有所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會豁然開朗,對新問題有新的辦法,而不是束手無策。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也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

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在於「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

二 、愛人猶如愛己 ,敬人猶如敬己。

子曰:「**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現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為什麼自己付出了什麼,卻很少去思考。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裡;有的人出口就髒話粗話,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如果自己心中沒有了別人,就難得到別人的尊重,特別是生活中諸多不如意的人,憂患多於歡樂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愛,因此我們任何時候都要保持一顆真誠的心,真心讚揚他人,真心對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論語精神指導我們的行為。 在日常工作中,真心對待每一位前來辦事的市民,對所提出的問題要一一解答,為市民提供快捷服務、便利服務、微笑服務。

三、以正確的心態面對人生觀

每個人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個態度是,承認現實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陷的態度。在處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隱含著就是「在其位要謀其政」。在我們工作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

社會是一所大的學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為,真正勝任本職工作,就要多聽、多看、多思、謹言慎行,以自己的身體力行結合別人的間接經驗才會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餘,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樣的一種高尚的信仰、情懷和社會坦蕩,作為我們乙個普通人的認識沒有能力顧及,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始於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好份內的事,那麼整個集體就是乙個和諧的集體,是乙個積極向上的集體。

讀《論語》心得體會

花牆子小學續得前 一直以來不斷在提醒自己要擠時間看看書,可總是被這樣或那樣的事牽絆,直到前些日子,才終於拿起了放在枕邊的被擱置多時的 論語 讀著這些熟悉的文字,一種淡然浮上心頭。論語 是孔子死後,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 們的自相問答,保留著孔子生平 思想學說...

《論語今讀》心得體會

二 讀書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 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乙個廣泛的...

讀論語的心得體會

千年論語,永恆經典 兩學一讀一推進活動 讀 論語 的心得體會 論語 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乙份寶貴文化遺產,在歷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趙普曾有半部 論語 治天下之說。論語 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而且在世界範圍內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被稱為東方的 聖經 孔子的思想為歷代君王所推崇,尤其漢武帝,罷黜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