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醫院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監測實施方案

2021-03-04 04:46:02 字數 3514 閱讀 1510

4、感染切口。有失活組織的陳舊創傷手術;已有臨床感染或臟器穿孔的手術。

(二)、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定義

外科手術部位感染分為切口淺部組織感染、切口深部組織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切口淺部組織感染。手術後30天以內發生的僅累及切口**或者皮下組織的感染,並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切口淺部組織有化膿性液體。

2)、從切口淺部組織的液體或者組織中培養出病原體。

3)、具有感染的症狀或者體徵,包括區域性發紅、腫脹、發熱、疼痛和觸痛,外科醫師開放的切口淺層組織。

下列情形不屬於切口淺部組織感染:

1)、針眼處膿點(僅限於縫線通過處的輕微炎症和少許分泌物)。

2)、外陰切開術或包皮環切術部位或**周圍手術部位感染。

3)、感染的燒傷創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燒傷創面。

2、切口深部組織感染。無植入物者手術後30天以內、有植入物者手術後1年以內發生的累及深部軟組織(如筋膜和肌層)的感染,並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從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膿液,但膿液不是來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組織自行裂開或者由外科醫師開放的切口。同時,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狀或者體徵,包括區域性發熱,腫脹及疼痛。

3)、經直接檢查、再次手術探查、病理學或者影像學檢查,發現切口深部組織膿腫或者其他感染證據。

同時累及切口淺部組織和深部組織的感染歸為切口深部組織感染;經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無須再次手術歸為深部組織感染。

3、器官/腔隙感染。無植入物者手術後30天以內、有植入物者手術後1年以內發生的累及術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並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膿液。

2)、從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組織中培養分離出致病菌。

3)、經直接檢查、再次手術、病理學或者影像學檢查,發現器官或者腔隙膿腫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證據。

五、監測方法:

1、監測前的準備

監測開始前對手術室及相關科室的主任說明該項目的意義和方法,取得支援和配合,對參與專案監測科室的醫護人員進行培訓,明確各級人員的職貴和任務,正確掌握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定義以及正確採集手術部位感染標本的方法。

為了能保證手術切口感染調查工作順利進行,資料準確、詳盡,需要各級人員積極配合,各級人員職責與任務如下:

手術醫生/麻醉醫生

①完善病案、手術麻醉記錄,將感染相關症狀和體徵記錄完全,特別是當切口發生變化時,詳細描述切口分泌物的性狀、顏色和量。手術記錄中除患者的一般情況外請註明手術方式(腹腔鏡、開腹)、手術名稱、手術歷時、手術中失血、手術中輸血量、麻醉評分。記錄參加手術人員,特別是主刀者、第一助手;手術引流情況;手術後的病情記錄、抗菌藥物應用與更改目的等。

②爭取定時間換藥,以便醫院感染管理科能安排人員觀察切口情況。

③有或疑似手術部位感染時,送分泌物常規檢查+革蘭染色,以及細菌培養。

④圍手術期用藥,請註明手術前或手術中用藥,手術前用藥

註明用藥的時間,一般要求在切皮前30-60分鐘應用,手術中用藥是指手術過程中抗菌藥物的使用,若手術時間超過3小時或失血量>1 500ml,要求追加一劑抗菌藥物。

**了解手術後患者體溫及手術切口情況。發現切口有異常分泌物,及時提醒、協助醫生做切口分泌物檢查;做好手術患者的入院宣教和出院指導,準確留存患者出院後****並告知患者手術後手術部位有紅腫、熱痛、化膿等情況及時與醫生和醫院感染監控專職人員聯絡。

感染專職人員

了解、登記被監測手術患者的情況,與手術醫生確定換藥時間,檢視手術切口癒合情況,督促醫生對異常切口分泌物送檢,及時追查送檢結果並要求醫生合理應用抗菌藥物;與醫生進行交流要求患者出院後發生手術部位感染告知感染管理科,輸入每個手術患者監側資料並進行統計分析,每三個月得出手術部位感染率並根據醫生**通知醫生本人。

2、調查登記方法

(1) 醫院感染監控專職人員了解患者實施手術情況,並填寫「手術部位感染監測登記表」。

(2) 監測**資訊**手術患者的資訊可從手術預約單或病室****報告本獲取;患者一般情況根據入院記錄和三測單、手術資訊根據麻醉記錄單和手術記錄單,抗菌藥物使用情況根據醫囑單獲得的的資訊,以及專職人員現場和追蹤調查所得的資訊。

(3)巡視手術患者.與醫生約換藥時間,了解切口癒合情況及醫院感染發生的情況。

(4)醫院感染病例發現方法同醫院感染發病率調查,在調查中要特別注意手術患者術後發熱是否>380c,切口是否發紅、有無分泌物,切口敷料變化,應用抗菌藥物的情況,是否提前拆線引流,切口分泌物流出情況。如有上述情況發生由醫院感染專職人員檢查以確定感染。

(5)填寫說明

1)手術持續時間指從切皮到**縫合的時間,不包括麻醉時間。

2)手術醫生指在手術中執行主要操作的醫生。

3) asa評分根據asa(美國麻醉醫生協會)病情分級可將病情分為i,ii, iii, iv, v級。

4)切口型別

按手術切口的清潔度可將手術切口分為四級:清潔切口、清潔一汙染切口、汙染切口、感染性切口。

5)手術型別

指患者進行手術的狀態.分為擇期和急診。

6)麻醉型別

指患者所採用的麻醉方式,分為全麻和非全麻。

asa病情估計分級表

7)圍手術期用藥

1.給藥時機:在術前0.5~2小時內給藥,或麻醉開始時給藥。

2.用藥時間:總的預防用藥時間不超過24小時,個別情況可延長至48小時。汙染手術可依據患者情況酌量延長。對手術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藥物使用時間應按**性應用而定。

8)術中用藥

如果手術時間超過3小時,或失血量大(> 1 500 ml),應手術中給予第2劑。抗菌藥物的有效覆蓋時間應包括整個手術過程和手術結束後4小時。

9)術後用藥

總的預防用藥時間不超過24小時,個別情況可延長至48小時。手術時間較短(<2小時)的清潔手術,術前用藥一次即可。接受清潔-汙染手術者的手術時預防用藥時間亦為24小時,必要時延長至48小時。

汙染手術可依據患者情況酌量延長。對手術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藥物使用時間應按**性應用而定。

10)感染部位

手術部位(表淺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感染。

11)感染日期

是指出現症狀或實驗室出現陽性證據(收集標本的日期)的日期

六、相關指標的計算:

手術部位感染發病率

手術部位感染發病率=×100%

外科醫師感染發病專率

某外科醫師感染發病專率=×100%

七、資料的整理、分析、及反饋

1、專人負責。認真填寫,避免遺漏,及時整理完善資料。

2、如發現資料缺失,及時查詢和分析原因(人的因素、概念、流程、方法),並採取改善措施。

3、每季度小結,不斷提高監測資料收集的準確性,將調查資料向有關人員匯報。

八、切口標本取樣方法

①分泌物常規檢查+革蘭染色的操作方法

先用無菌生理鹽水棉籤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汙染菌,再用含生理鹽水的無菌棉籤取分泌物放入無菌試管中,塞上試管塞,送檢驗科,注意不能用乾棉籤取樣,一定要用無菌鹽水浸濕再取樣並及時送檢。

②分泌物細菌培養的操作方法

先用無菌生理鹽水棉籤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汙染菌,再用含生理鹽水的無菌棉籤用力擦拭病灶邊緣或膿腔囊壁後放入無菌試管中,塞上試管塞,送檢驗。但厭氧菌培養時應取深部標本而不能擦拭表面,同時要使用厭氧培養基。

外科手術部位感染 SSI 監測方案

試行 一 定義 手術部位感染的監測是指對外科手術後病人發生的手術後切口感染和手術涉及的器官或腔隙感染情況進行的監測。應包括病人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出院後發生的感染 依據 醫院感染診斷標準 二 目的 通過監測,了解各類手術的醫院感染發病率 危險因素,及時發現問題,以便及時採取措施,達到有效控制術後感...

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

1.手術前。1 盡量縮短患兒術前住院時間。2 有效控制糖尿病患兒的血糖水平。3 正確備皮,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髮。4 規範消毒手術部位 5 如需預防用抗菌藥物時,手術患者 切開前1小時內或麻醉誘導期給予合理種類和合理劑量的抗菌藥物。6 患感染性疾病以及攜帶或感染多重耐藥菌的醫務人員,在未 前不應當參加...

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

渦陽縣中醫院手術部位感染預防和控制措施 手術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術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與手術過程的無菌操作 抗菌藥物的使用等有關,為有效預防手術部位感染,特制定以下控制措施 一 手術前 患者的準備 1.盡量縮短術前住院的時間 2.有效控制糖尿病手術患者的血糖水平,尤其避免術前高血糖 3.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