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讀後感

2021-03-04 02:18:01 字數 2293 閱讀 7006

《維摩詰經》第九圍繞「入不二法門」而展開。在這一品的開頭,維摩詰提出「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的問題,接下來便是眾位菩薩的不同理解和結論,最後文殊利菩薩做了乙個小結,再由維摩詰做出回應,於是在座五千菩薩皆得以入不二法門。

入不二法門品主要闡述的一切現象界的本質,都是空無自性,雖然緣起法歷歷現前,卻不是真實不變,所以「不二法門」是對二而說不二,即對現象界而說理體界空。空即是真,不可空外求真。雖是對二說不二,證入實相也無不二可說。

不但空去有,還要空去空。可見,所說不二法門,就是要改變我們的業障而成為妙法,如佛說十二部經,千經萬論,都是指月過程中的手指而已。

法自在菩薩,他的名字表示他於法自在,相似於佛。他說,生與滅相對為二,能生滅的那個「能」是不生不滅的。也就是說,生滅來去本不相關,法本來不生不滅,懂了就得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是生而不生,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自然把生滅法切斷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就是進入不二法門,參透了生滅的本體,生滅就是不生滅。

德守菩薩所闡述的就是「因為有我,就有我所」。這裡的「我」值得是我的本體而不是肉體,我與我所是對立的,凡夫放不掉這個我,所以有我所需要,我的存在,也就是說,如若無我即入不二法門。

德頂菩薩則是將其昇華為道德修養上,髒和淨是相對的,學佛的人想往生淨土,認為我們這個世界是穢土。佛也說這世界是五濁惡世,一點沒有好留戀的。見著了垢的實性,就無所謂乾淨不乾淨,沒有了淨垢分別的觀念,就是順於滅相,就是入不二法門。

師子菩薩罪就是普通講造業,福是修福報。人有福報是善行來的,遭遇煩惱是宿世業力和今生的行為來的。罪與福相對,同善與不善有密切關聯,人活著都是受罪,尤其是年紀大了,更會受生老病死之苦。

完全無病**,心境永遠是快樂的,這是最大的幸福。能這樣就是福報中人,福報不一定是錢多或是地位高,錢財愈多、權力愈大,他的煩惱可能比一般人更多。所以什麼是罪,什麼是福,很難下定義。

中國儒道兩家的觀念看來,什麼是幸福?知足常樂就是。人能安于現實就是幸福,但是人類的心理,不論古今中外、男女老幼,統統是不安於現實的,這是人的通病,所以統統沒有幸福。

真正的幸福在**?就在禪宗講的,「當下即是」,就在現在這一剎那。

師子意菩薩說,有漏與無漏是對立的境界,如果了解到,真正大乘菩薩就是在有漏有為法中,證得無漏無為法的道,就證得平等法門。不起有漏、無漏的分別,不著於小乘的清淨、非出世之相,也不著於大乘的非入世之相。既然不著相,入世出世都一樣,這就是入不二法門。

善意菩薩講的是真正能徹底了生死的,只有成佛的人,證得涅磐。涅磐不是死亡,是不生不滅。生死和涅磐是兩個對立的現象,悟了就證得涅磐,了了生死。

生死在何處了?生死就在生死自性中了。生死是乙個現象,能生能死的那個東西不在生死中。

所以說「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

妙意菩薩即第十九位菩薩起,主要都是認為需要通過一定的行為才能入得不二法門,妙意菩薩教我們用眼來觀色的法門,馬上達到離貪嗔痴的境界,不需要跳出世間,當下就是寂滅道場。接著是耳、鼻、舌、身、意五根的修法也一樣。耳朵對於聲音,鼻子對於嗅覺,舌頭對於味覺,身體對於觸覺,意識對於思想,這都是相對的。

但是如果同樣運用眼觀色的修法,這五根也都可以得到解脫了。

心無礙菩薩所報告的不二法門,就是我們所講的了生死。。一般人認為的生死,在佛學叫分段生死,所以凡夫的六道輪迴是分段的,不論活多久,僅是整個生命中的一段。

月上菩薩說,黑暗和光明是兩個相對的現象,真得道的人,也非黑暗,也非光明。真平等不是二邊,不是相對的。如果要說有光明就有黑暗,有善就有惡,都是相對的,是非平等的,相對法門皆不是平等。

平等就是中觀,中觀正見就是平等法門。能入平等法門,就是入不二法門。

樂實菩薩,極樂世界走到極點,證到這裡。實是得道了,證果了。樂實菩薩說,真實與不真實是相對的,真得了道證果的人,連果都沒有,沒有乙個實際的道,何況假的道?

真都不存在,**還有假呢?這才是真,假名為真。智慧型的人,什麼東西一看就懂,那個笨人看一百遍也不懂。

記憶不是智慧型,思想也不是智慧型,智慧型是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想都不要想就通了,用不著加以思想的。要考慮一下才懂,就已經是後天的聰明,不是智慧型。智慧型也不是直覺或靈感,靈感仍然是意識境界,所以「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

」換句話說,真得道的人,無得無不得。

以上三十一位菩薩了提出了各種相對應的現象和行為,認為世間萬物並無完全絕對,從本質上卻都可以互通,故而其本性當是一致的。只有識得這個真理,行事不偏不倚,才能入得不二法門。

最後的文殊菩薩,所代表的是大智慧型成就,他認為「不二法門」的真理本身就不應該說出來,因為一旦說出,就會產生與之相對立的矛盾,他認為只能「不二法門」只能意會。

《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第九》即是記錄一次「活」的語言對話。全文通過做減法的方式昭示「不二法門」的真實意義不能通過下定義的方式來達到,通過加法來為其增添含義永遠無法將其全部定義完全,而只有「不言其意義」,甚至不言「不言其意義」,才能真正指向其本體。

後感維摩後感維摩詰經讀

維摩詰經讀後感 經曰 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 隨所調伏眾生,而取淨土 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型,而取淨土 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淨土。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眾生故。隨所化類而為說法,為利眾生而取淨土 菩薩道者,自度而復度他。行者應深觀緣起,了解眾生之所病,隨其根基與所想,而...

讀分析後感維摩詰經

詞 清平樂 禁庭春晝,鶯羽披新繡。百草巧求花下鬥,只賭珠璣滿斗。日晚卻理殘妝,御前閒舞霓裳。誰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維摩詰經讀後感 經曰 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 隨所調伏眾生,而取淨土 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型,而取淨土 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淨土。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

道德經讀後感

由此可見,以老.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後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乙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對無為的崇拜。在現實和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