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貨幣的神密面紗》教學反思

2021-03-04 01:34:29 字數 1617 閱讀 9859

在現代資訊科技條件《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教學設計及反思

第一部分設計思路

現實生活中,商品、貨幣與我們每乙個人息息相關,剛剛踏入高中生活的中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識,對商品、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生活體驗,形成了基本的感性認識,但是怎樣才能使這種認識從感性走向理性呢?結合高一學生特點(具有較高的自主**的熱情,具備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本框題的特點(知識含量大,知識跨度大,注意從生活現象入手,通過學生的**活動發現知識),在設計教案時,我著重創設一些生活情景,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在學生的體驗、師生的對話中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改變傳統教學方式老師的洋洋灑灑、巨集論滔滔,側重於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似的課堂中感悟經濟道理,透過經濟現象把握經濟規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在自我思考中形成對商品、貨幣等經濟現象的理性認識。

第二部分教學要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識記: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紙幣是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

2、流通手段職能(板書)

材料:河南省中牟縣是我國大蒜的乙個重要生產區,這裡的大蒜產量高、***,多年來名揚海內外。2023年中牟25萬畝大蒜喜獲豐收,平均畝產達1000公斤,然而,短暫的喜悅過後,當地蒜農卻陷入了豐收的苦惱中,今年的大蒜銷售形勢惡劣,市場上每斤大蒜**4000元每噸,實際銷售中,大蒜通常才賣到不足1元每斤,而且,伴隨著新蒜的上市,大蒜的**還在**,2023年春天,鄭州市場的大蒜更是便宜到0、4元甚至0、3元,蒜農愁苦不堪。

閱讀材料後,設定問題,由學生交流討論,教師適當進行引導:

(1)蒜農用大蒜換取貨幣,是最終目的還是一種手段?貨幣在這裡起到了什麼作用?

(2)與物物交換相比較,貨幣的出現對商品交換過程產生了什麼影響?

(3)2007到2023年上半年,蒜農賣不掉大蒜,對他會有什麼影響?他會不會接受觀念上的貨幣?

通過交流討論,使學生逐漸得出以下結論:

結論1:蒜農用大蒜換取貨幣,並不是最終目的而只是再換取自己生活必須品的一種手段,可見,貨幣在這裡是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我們把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叫做流通手段。

結論2:與物物交換(商品——商品)相比較,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克服了商品交換過程中的諸多困難,使商品交換更加便利、通暢,對於這種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我們形象地稱之為「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就是:

商品──貨幣──商品。

學生質疑與教師答疑

學生質疑:貨幣能充當價值尺度,具有價值尺度的職能,紙幣是否也可以充當價值尺度呢?

教師答疑:貨幣之所以能夠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是因為貨幣本身是商品,也具有價值,因而就可以以自己的價值作為尺度來衡量其它商品的價值。這就正如尺子能夠衡量物品的長短,是因為尺子本身有長度一樣。

而紙幣只是由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它本身不是商品,沒有價值,也就不能充當價值尺度。我們一定要了解紙幣與金屬貨幣的聯絡和區別。

第四部分課後跟蹤

走進生活自主**

請同學們向銀行工作人員或者財務會計人員了解如何鑑別假幣,調查我國在反假貨幣方面採取了哪些舉措。

自我教學反思

本節課從白居易的名詩《賣炭翁》匯入,分析商品的含義以及基本屬性,然後在貨幣的產生和本質、貨幣的基本職能等的教學中,繼續用《賣炭翁》來為同學們創設學習情景,使得教學過程環環相扣,具有較強的連續性和趣味性,吸引了學生。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一 商品的含義 師 常言道 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這裡的錢,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貨幣,關於貨幣,在央視拍的乙個紀錄片裡,有這麼一段描述。出示ppt2 3 貨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慾望的載體,能讓人變得貪婪。同樣的,沒有錢,在當下的生活中,也是不行的。那麼,請問同學們,如果你擁有了很多錢,...

揭開清廷食殺秘方的神密面紗

古往今來,宮廷內篡權 奪位 爭寵 鬥愛屢見不鮮,暗害從未停息。要論 的方法技巧,要數清廷。清朝時總有一些皇帝 妃子 太子被人 而且都死得不明不白,無從查考。就是大唐斷案奇人狄仁傑轉世,也無從下手,無能為力。原因就在這 食殺秘方 上。確切地說,秘方的要害就在食譜上。單說每一道菜,從原料到做工,都沒有任...

1 1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1 商品及其價值 商品使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討論,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麼樣的東西才能成為商品?學生活動 思考p2兩個問題,討論後作出進行點評。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不是勞動產品不叫商品 勞動產品只有用來交換才是商品。教師活動 商品既然是勞動產品,它裡面就消耗了人類勞動,凝結在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