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區別

2021-03-04 01:32:54 字數 3310 閱讀 7070

——以中國和古希臘為例

農耕文明,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適應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的國家制度、禮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農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徵,但主體包括國家管理理念、人際交往理念以及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世界上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整合。它是人類史上的第一種文明形態。

海洋文明,是人類歷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經濟發展、社會制度、思想、精神和藝術領域等方面領先於人類發展的社會文化。所以,一種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稱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領先於人類社會的發展,二是這種領先主要得益於海洋文化,兩者缺一不可。

一種文明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海洋,甚至有比較發達的海洋文化,並不一定是海洋文明。古埃及靠海,但其文明的發展主要得益於尼羅河;古巴比倫也靠近海洋,但其文明的發展主要得益於兩河;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得益於海洋的不多,儘管中國有漫長的海岸線,也創造了豐富的海洋文化,也算不上海洋文明。

所以,靠近海洋,有海洋文化不一定就能發展成海洋文明。

考察人類有據可考的歷史,按上述的標準要求,第乙個有充足的史料證明的海洋文明當是古希臘文明,而農耕文明的代表是古代中國,她們都是文明古國。

下面就來看看兩種文明的區別聯絡何在。

首先,乙個重傳承,乙個重創新。

農耕文明的第乙個特點,就是它的傳承性。這首先是由它生產方式決定的。農業種子、技術對季節變化、工具製造等方面知識積累方面傳承性。

也就是因為這種生產上的傳承需要,後來發展到了對祖先世系記載的認真程度。著名的有「孔氏家譜」。儒家文化是農耕化的乙個典型代表,這種對祖先的崇拜,實際上是農耕文化傳承性在這一方面的突出表現。

甚至連傳宗接代這種觀念,都是農耕文化傳承性的一種表現。只是儒家拿來用作自己的神主罷了。此外,在文字上,這種傳承性也有充分體現。

這些內陸國家的文字,相對於海洋文明來說具有更為穩定和持續特性。中國文字的一脈相傳,與西方符號文字相比,也更顯獨特。而海洋文明則不同。

海洋文明不是一種閉關自守的文明,而是一種不斷從異質文化汲取營養的文明。海洋文明的開放是多方位的。從經濟上講,它是一種對外**依賴型的文明,發展海外市場,開拓海外殖民地成為這種文明的最重要的經濟要求。

從人口流動上講,它在不斷吸收外來人口的同時,又不斷向外殖民。人口的流動改良了人種的素質,又促進了文化和思想的開放。古希臘人在思想道德行為方面的束縛之少也是有名的,這一點在阿里斯托芬的戲劇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證。

古希臘的這種開放精神後來也鼓勵了文藝復興運動中的歐洲人利用這種精神去衝破中世紀教會的束縛。

其次,乙個重集權,乙個重多元。

農耕文明的最大特點,是安土重遷,因為缺少變化,所以非常容易建立一種穩定恆常的秩序——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濱,莫非王土」是也,雖然,不同的王朝的集權程度有差異。農耕文明發展,導致必然出現**集權。從文明發展的程序看都是漸進的,反應在國家制度上也是漸進的。

而海洋文明,則體現出它的的多元性。容忍異質文化和多種文化共存和競爭成了這種文明開放性的補充。多種文化的共存使每一種文化都隨時意識到競爭的存在,為了在競爭中取得優勢,都要設法不斷發展,以發展求生存。

多樣性促進了競爭,而競爭又促進了發展。同時又是由於海洋的保護,使每乙個城邦都有可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特點而又可以有選擇地吸收他人的優點。文化的多元性體現在乙個政治實體內部就是容忍個體發展自己的個性和創造性,它的政治體現就是民主制,雅典就是它的典型的代表。

希臘的活力就在於文化的多元性。在希臘最強盛的時期,希臘各城邦也沒有形成真正的政治聯盟,最多是一種鬆散的聯邦。相反,強求一致卻會導致發展的停滯。

希臘人自己的爭霸戰爭波羅奔尼撒戰爭,是希臘人強求一致的一次努力,也是希臘文明衰落的開始。所以,強求一致的訴求最終導致了希臘文明的終結。

第三,乙個重權威尊神性,而乙個重自我尊理性。

農耕文明因為靠天吃飯,由於對抗大規模自然災難的需要,所以對權威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注重;與此同時,對能製造各種災難的自然,也有一種神靈崇拜。乙個大的定居族群,由於生產工具的落後,生活物資的匱乏,對生活物資的爭奪肯定會不時發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公認的準則,有爭議也是協商解決,在古時候後,中國人就把人能戰勝惡劣的自然環境,生存下來歸根於依靠集體的力量。權威的力量和神靈的力量。

在國家制度形成後,這種觀念成為乙個國家內,人與人之間、部族與部族之間相處的準則。

而海洋文明,則強調自我與理性。人從陸地進入海洋本身就意味著一種挑戰,征服海洋會培養和激發人的創新和進取精神。古希臘人較少有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束縛。

從希臘神話中可以看出,在希臘人的眼中,沒有誰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甚至神也是如此。大多數的神的行為更像一群頑皮的孩子,主神宙斯的行為也不檢點,沒有很高的權威。神和人都不是因其已有的地位而是因其事功的獨一無二性而受到頌揚。

古希臘人能夠在各種文明聚集的地中海中崛起,很大程度是靠了這種精神,而海洋似乎是這一精神的最終的試金石,因此荷馬史詩中的英雄都要在此一試身手。從征服愛琴海到征服地中海靠的就是這種精神。希臘人一旦完全征服了地中海,海洋已經不再是一種挑戰,其進取精神就大打折扣了。

這種精神,只有等到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之後,等到文藝復興,等到人類開始有能力面對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挑戰時,才能得以進一步發揚。為什麼當年中國人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列強不能理解?因為在他們海洋文明的詞典裡只有「競爭法則」,沒有「和平共處」這樣的概念。

為什麼中國人信奉的集體原則,被西方認為是人權不能保障的主要因素?因為在海洋文明中,個人主義至上,只有強調個人自由,人權才能得到保障的思維定勢起作用。

這兩種文明所以有這些不同,其關鍵就在於它們載體的人民不同的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

農耕文明因為匍匐在大地上,自給自足造,這種生產生活方式自然造成了這種文明中的保守、和平、中庸和「穩定壓倒一切」的文明心理。也是因為這種自給自足的特點,使得農耕文明的人們在交易方面的需要非常薄弱,因而,與此相適宜的商業信譽及契約文化也就失去了誕生的土壤。

而海洋民族,憑藉舟楫「四海為家」的特點決定了他的流動性和侵略性,居住在海洋邊的人總是得向大海不斷地求取,於是造就了他們的擴張性和不穩定性;海洋邊的資訊發達,於是造就了他們的多變性和包容性;從大海浬索取的食物是通過商品經濟的形式交換的,商品經濟極為發達;海洋連線著整個世界,是乙個比大陸更為自由和無界限的世界,這是海洋文明的廣闊性和不穩定性。更重要的也許是因為航海需要而帶來的工商社會所比不可少的契約文化,協商文化和民主架構。這理由很簡單:

在大海上航行,需要船上的所有人同舟共濟,以誠相待,用互相協商的形式確定彼此的權利義務,通過彼此利益交換達到雙贏結果。

從某種意義來說,農耕文明便是一種善的文明。它本質上需要順天應命,需要守望田園,需要辛勤勞作。它不需要培養侵略和掠奪的戰爭技藝,而是需要掌握爭取豐收的農藝和園藝;它無需培養爾虞我詐的商戰技巧,而是企盼風調雨順,營造人和的環境。

儘管農耕文明也不都是田園牧歌,也有爭鬥和戰亂,但較之於游牧文明和工業文明,具有質的不同,不可同日而語。

姓名:張瑋

學號:08095089

經濟學院

金融工程0820班

海洋文明與農業文明的差別

農業文明趨向於安定,因為耕地需要精耕細作,土地是無法移動的。所以從事農業的民族都是保守的,不善於冒險。海洋文明富有冒險和開拓的精神,茫茫大海,目的地在遙遠的彼岸。海洋文明與經濟 如影隨形,諸如民主 工業文明 如今社會的都與其有直接關係!海洋文明是人類歷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經濟發展 社會制度 ...

西方海洋文明的淵源

海洋文明,是人類歷史上領先於人類發展的社會文化。文明,則按 辭海 的解釋是 指人類社會進步狀態,與 野蠻 的相對 而廣義的文化概念,是指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包括器物 制度和精神文化。具體的講,海船 航海 有關海洋的神話 風俗和海洋科學等都是海洋文化。海洋文化與海洋文明有著很大的區別。海洋文明的二個...

文明與野蠻的隨想

當權者為所欲為的體制,就是人類野蠻時代的體制。中國人沒有野性了,可惜體制還是野的,這是雙重悲劇呀。而在有的國家 人還是野蠻人的時候,體制就文明了。人的 野 本質上就是創造力和創新能力本身 而且不吹牛,不做假!有誰見過家養的動物有創造力的嗎?同樣,野生動物也不會玩馬戲團的把戲!所謂的野蠻人創造了現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