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的文明與禪學

2022-12-28 08:00:04 字數 5437 閱讀 8536

南懷瑾:二十世紀的文明與禪學

2023年10月

首先,我要向諸位鄭重宣告,今天這個演講是作不了結論的。說句笑話,也許不作結論就是禪吧?假使不作結論就是禪,那麼我現在的介紹方式,或許可以過得去了。

夾縫 說到二十世紀的文明,就我個人幾十年來所接觸到的西方和東方的各界人士,以及不同年齡和各種階層的友人,在他們的感慨談論中,使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對於這個時代,我有乙個名詞,叫它「夾縫裡的時代」——東西文化交流、舊文化與新文化交流夾縫中的時代;在夾縫中等待創造的時代。在這夾縫的時代中過的夾縫人生,當然有許多矛盾和痛苦。

從另乙個角度來看,二十世紀也是非常偉大的時代。人類從地面活動的原始農業社會,進入到工商業社會,再進入到太空的時代,我們生為現代人,適逢其盛,這是古人所夢想不到的。

二十世紀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在物質文明方面確實給予人們許多生活上的便利。但是,在精神文明方面卻有更多的痛苦與煩惱,並沒有能夠給予人類精神上的安慰以及真實的幸福與平安。年輕的一代,感覺很煩悶;老年人更是憂悲感嘆——憂悲自己、感嘆後一代,而且對未來人類文化與社會風氣的前途,感到頹零部件與悲哀。

在西方文化思想的領導下,哲學找不到真正的出路;宗教也無法很成功地作為時代精神的平衡劑。物質文明的飛速發展,使人們自然趨向現實;在現實的生活之中奔忙。對於是非、善惡,過去的以宗教性或倫理性為基礎的道德標準,被現在的以從經濟觀念出發的價值標準所取代。

整個人生都在一片茫然之中。

正因為如此,禪,普遍地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和研究,風行世界。人們希望從東方的禪的道中,尋求到心靈上的真正安慰與出路,以及人生的真諦與解脫。

禪? 什麼叫做禪?肚子餓了要吃飯,那就叫做「禪」嗎?

(饞)這不是笑話。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這裡面大有學問。為什麼我們要吃飯?

為什麼要做人?為什麼要活下去?人生有一連串為什麼的問題。

譬如:諸位為什麼要念書?為什麼學理工?

理工出路好!出路好又為什麼?發財!

發財又怎麼樣? 為什麼?一直問下去就沒有辦法答出來。

禪包括了中印文化思想,是中國文化中儒、道、釋三家思想的結晶,其目的在使人生得到解脫。有乙個問題必須先要交代清楚:任何一門學問,構成它的思想系統時,自然就形成了乙個主觀的立場;禪是絕對不能主觀的;但是既然講禪,就落入了主觀。

禪非宗教,卻直超宗教的化境;禪非哲學,而徑趨哲學思考的極峰;禪非科學,卻與科學有互通之妙處。

關於禪的研究,並非一般人所想像的那麼簡單。目前,對於禪有兩種嚴重的誤解。一是依文解義,研究經論理論,使禪學流為文化思想之哲學;或者僅僅是知解的 「口頭禪」,用心中的推理,侈談般若解脫,說空說有,儼如禪師。

這些人毫無實證,返照形軀依然一團漆黑,從來未曾進入禪的境界。這種禪學,誠如《楞嚴經》 所說:「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二是把打坐的工夫當成了禪。這些人泥守工夫,以坐工為究竟,欲解而縛愈堅,求悟而迷愈甚,不知經云:「內守幽閒,猶是法塵分別影事。

」其實打坐只是學禪的方法之一而已;打坐是「術」,並非是「道」。真正的禪宗或禪學,應該是「學」與「術」兼顧,不獨要在學理上的研究,更須重真切的實證。

兩種征服

人類自己號稱為「萬物之靈」,自認為可以征服萬物。但是到目前為止,不論從哲學或科學的成就來說,人類仍然無法自知自己是從何而來。人類雖有智慧型,但自己從何而來都不得而知,因此便產生了宗教,需要宗教來解決問題。

一般的宗教,猶如站在秋天的日落黃昏時來看世界,使人興起無限的悲秋之感;在此日落西山情景中,對宇宙感到失望,對人生感到灰色。唯一不同的便是代表東方文化精神的道學,根據《易經》的道理,使我猶如站在春天的早晨來看朝陽,對於人生的觀感, 始終是朝氣蓬勃,永遠有無限的生機。

我們愈是認真地了解人生的道理,就愈感到人生「為什麼」的問題太大了!禪宗告訴我們:人之所以不能了解宇宙和人生,只因為人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

英雄與聖人有何不同?英雄能夠征服別人,征服天下;換句話說,他把自己的豪氣與煩惱,建築在天下人的痛苦和煩惱上。而聖人不求征服世界,只求征服自己;他把天下人的煩惱與痛苦挑在自己的肩膀和心坎上。

這便是凡聖之別。但這與禪有何關係呢? 告訴諸位的答案是:

禪宗要我們首先征服自己! 征服自己與二十世紀文明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個關係可真大了。

剛才說過二十世紀的文明增加了人類精神上的煩惱與痛苦,而我們為什麼有煩惱與痛苦呢? 因為我們心裡有思想。然而我們的心在**呢?

如果回答說「不知道」,那麼這個問題可嚴重了。

心事 什麼是我的心呢? 古今中外的文化對於這個問題,歸納起來,有兩種回答。一種是認為心只是神經的反應、機械的作用。

另一種便是現代學術中最新的嘗試,也就是精神與靈魂學的研究。假定靈魂學得到科學的證明,認為在物質以外,的確是有靈魂的,那麼全世界的文化不管是宗教或哲學,乃至科學,統統都要改觀。而禪宗認為心是什麼呢?

活著的就是心,死掉了就是靈魂。我們今天生存在物質世界中的種種煩惱,是誰在煩惱呢? 何以睡著了就較感不到煩惱了呢?

因為睡時心減低作用。 那麼平時我們煩惱與歡樂從何而來的呢? 從思想來的。

思想會不會自己作主呢? 思想動力的**是什麼呢? 自己固有的嗎?

給予的嗎? 禪,就是用獨特的方法來研究這個「東西」。

現在再把這個「東西」作進一步的分析。關於人的精神內容暫可歸納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感覺,另一部分是知覺。

感覺是心理上的反應,是機械的。各位坐在這裡, 坐久了,就覺得椅子有點硬,這是感覺。而同時知道上面有乙個人在如何如何地講話,這是知覺。

現在請各位注意「自己」,不要注意我,禪就是要注意自己的那個 「東西」。除了感覺和知覺以外,你還有乙個「東西」:那個「能知道」自己在感覺、在知覺的那個「東西」。

又是什麼呢?

諸位從小學到大學,知識在不斷增加,學問的領域也在不斷擴充。但是,與知識無關的那個「能知之性」卻始終沒有動過,即使是老年人,它也未曾衰老。這個 「東西」也就是我們從小感覺到肚子餓了就要吃飯,冷了就要穿衣,即:

那乙個知道現在的我應該要怎麼去做的那個「東西」。

禪,就是要我們找出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找到以後,才曉得我們所有的感覺與知覺,我們所有的喜悅與痛苦,不過如虛空中的點點浮雲而已。氣象變化無常,但虛空不因今天下雨而有所失,也不因明天天氣晴朗而有所得。

現象雖有許多不同的變化,但虛空總是如如不動。所以,我們要了解人生有乙個生命的真諦,這個「東西」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不因為你學禪而增加起來,也不因為不信仰、不學禪而減少。

可是你需要找到遺失了的它。禪宗要講的,就是要找到這個「東西」。這是禪的中心。

本來面目

這個「東西」是什麼呢? 這個「東西」就是禪! 也就是禪宗所說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找到了,禪宗就說這個人是大徹大悟了。

那麼乙個大徹大悟的人,他究竟悟到了什麼呢? 古代的禪師曾有答案說:「鼻孔原來向下。

」當然,人的鼻孔本來就朝下,有何稀奇? 可是要知道:世界上最淺近的問題卻是最高深的學問!

再比如一位和尚悟道的時候說:「尼姑原來是女人做的。」這不是很可笑的話嗎?

尼姑本來就是女人做的嘛,這有什麼稀奇嗎?大家可要知道:天下事就是不稀奇裡面有最稀奇的道理。

可是,現在世界上講禪,都喜歡講這些類似幽默的話,認為這便是禪。拿它當幽默,當笑話,輕鬆一笑,以為這「會心一笑」就是禪。殊不知「尼姑原來是女人做的」,那是影射的話。

這是在告訴我們:我們的本性本來就在這裡,本來就有的,不必去找它,我已經到達了那個境界,我已經找出生命的本來面目,原來如此。所以說:

「尼姑原來是女人做的。」

再說禪宗另乙個故事。有一位末山尼,是當時禪宗的大祖師。有乙個和尚,名叫灌溪,他非常不服氣地說:

「我非去勘驗(考考)她不可。」於是來到末山。知客見他又似掛單又不似掛單,就去報告末山尼。

末山尼問他:是為遊山而來? 還是為道而來?

當然他答的是為道而來。於是末山尼便以公升堂說法的姿態來接見他。和尚於是傲慢地問:

「如何是末山?」 末山尼答雲:「不露頂。

」 這就是禪宗所講「本來面目」,也就是以遮止之語來影射本地風光。灌溪問末山尼什麼是末山的景物? 末山尼所答覆的景致本來就這樣嘛。

等於說:你悟道以後,不論行住坐臥,你的境界是怎樣呢? 這個用不著問嘛,你也有,我也有。

比如有人問夾山善會禪師如何是夾山境? 夾山回說:「猿抱子歸青嶂裡,鳥銜花落碧岩前。

」是非常的現成;但必須有事焉。

灌溪和尚接著問:「如何是末山主?」這等於說:

末山景雖然現成,但你能夠做主,能夠把握否? 這能做主,能把握的又是誰? 末山尼悠然而對:

「非男女相。」 這個主既非男又非女。人的靈性充沛乎於天地之間,本無差別,男、女、老、幼只是形態上的不同,本性初無二致,同樣是肚子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

所以末山尼答以「非男女相」。灌溪和尚又接著問:「何不變去?

」末山尼厲聲而答:「不是神,不是鬼,變個什麼?!」 灌溪和尚到此瞠然無對,這才真心拜伏,為她做了三年苦工。

靜坐與禪修

下面講修禪的方法。我們知道禪是離不開打坐的。可是一般人以為打坐就是禪。

有些人說他學過禪,實際是說他學過打坐。我常說:打坐如果是禪,那麼石獅子坐了幾十年,該有禪了吧!

如果打坐才有禪,不打坐就沒有禪,那只是修腿,不是修禪。所以說「打坐非禪」。但是,禪宗不離打坐是真的。

打坐是訓練自己走向實證的禪修,體驗自己如何明白自己的心理狀況,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動,達到心性本來的方法。

修禪的方法很多,其基本原則是,首先要認清自己心理的現況,不一定需要打坐,大家隨便在什麼狀態中都可以體驗出來。只需要把現在自己的思想集中起來,觀察自己在幹什麼。諸位如果照此作去,一定開始發現腦中有很多思想。

不打坐還不曉得思想的雜亂,愈打坐則愈覺得雜亂。猶如一杯水,裡面有很多的塵垢,當它動的時候,並不能發現裡面的沉渣;但把這杯水放好,加上澄清劑,才發現沉渣很多。初步靜坐的道理也是如此。

這種種雜亂的感覺和思想,佛法統統名之為妄想,也叫妄心。為什麼把這一種心理狀況叫做「妄」呢? 舉例來說,我今天已經講了很長時間了,講了很多了話。

那段時間**去了呢? 過去了。我講的話呢?

講過了,也就沒有了;你們聽過了,也沒有了。再如,電燈剛剛亮的時候,第一剎那的閃光,立刻消失了;只是電源不斷地供電,在不斷地消耗中,我們才不斷地看到亮光。總之,我們聽講的、聽的、感受的、思想的都「過去」了,不能把握它。

我們的思想,可以想得很多,可是要它停留,去停留不住。所以叫做妄心、妄想。妄者,虛妄不實。

是靠不住的。佛法也叫它「幻」。

三心不可得

諸位注意,當這一秒鐘——「嘿」,我手這麼一擺,這一秒鐘已經過去了。可是,當這個剎那幻想(現象)存在的時候,不能說沒有,是有的,存在的;但是,這個存在不是永恆的,它馬上過去了,故謂之幻,是妄想,是妄心。但是,我們能知道現在自己在講,自己在感覺,自己在煩惱、歡樂,那個能知之性並沒有動過。

各位知道自己在這裡聽,聽些什麼? 過去了;可是,那個能聽之性沒有變動。我們在靜中要慢慢抓住這樣乙個心理狀況:

對於感覺、知覺、虛妄不實的思想(過去了), 不去理它。但是,很多人在靜坐的時候往往在自我的心理上犯了錯誤:本來很悠閒,因為要一心一意去自覺打坐,反而顯得很緊張。

愈用思想的,思想愈是把握不住。所以要使你的心境永遠和「風來竹面,雁過長空」。就是要像天空中的飛鳥,永遠沒有留下鳥的痕跡;況且你要留,也永遠留不住。

要像微風吹過了竹面,風過了竹子依舊。《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因此而悟道,便有些近於這個道理。

二十世紀齊梁詩文研究鳥瞰

內容提要 文從永明詩文 梁代中期詩文 宮體詩文等三個方面,對二十世紀的齊梁詩文研究作一巨集觀上的回顧,考察 梳理了一百年來齊梁詩文研究的歷程,凸現了齊梁詩文在二十世紀的研究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研究者對齊梁文學逐步深入的認識。關鍵詞 二十世紀 齊梁詩文 鳥瞰 齊梁文學在歷史上得到幾乎是眾口一詞的...

二十世紀改變人類生活的重大科技發明

1.二十世紀改變人類生活的重大科技發明 20世紀是科學技術空前輝煌的世紀,人類創造了歷史上最為巨大的科學成就和物質財富。這些成就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方式及質量,同時也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的思維觀念和對世界的認識,改變並繼續改變著世界的面貌,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過去的乙個世紀人類有很多值得回憶...

高中美術鑑賞二十世紀外國繪畫

設計思想 美術欣賞 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和欣賞一些古今中外的美術作品,尤其要讓他們掌握如何去欣賞 認識和理解這些美術作品的方法,逐步提高審美能力和鑑賞水平。外國現代主義繪畫是標新立異 多元化的藝術世界,從再現客觀世界轉變為表現主觀世界,表現形式也從具象轉變為意象和抽象,與傳統的繪畫藝術在觀念和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