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實修要決

2021-03-04 01:24:25 字數 5207 閱讀 7467

自序淨土法門,本是釋迦如來出世悲心的徹底顯露,一代時教的究竟極談,也是彌陀世尊普度眾生願力的和盤彰顯,十方眾生的脫苦捷徑。

淨土法門收機廣大,九界齊收。上至文殊普賢之類等覺菩薩示現往生,下至五逆十惡之輩稱名離苦。若非淨土法門若理、若事、若依、若正一一玄妙,何以臻此?

蓋淨土法門之學修,說易不易,說難不難。若論其易,信願持名,一句佛號直唸到底,臨終正念,即可蒙佛接引,徑登彼岸。若言其難,淨土經論汗牛充棟,普通行人很難遍覽。

如果只行持而不明理,則易流於真信難發,欣厭心不切之弊。若僅學理而不行持,又會落入說食數寶,飢貧身難改之憾。另外,時下念佛法門雖弘傳於寰宇,四生鹹沾恩澤。

但各種知見駁雜,弘法四眾往往師心自用,不依聖言祖語,謬論橫生,自誤誤他,實令人痛心疾首。為利於初機淨業行人掌握修行樞機,同入西歸津梁,故不避庸劣,依淨土經論,述《念佛法門實修要訣》,與諸蓮友商榷。若有言辭表達錯謬及義理不周之處,尚乞慈悲指正。

不慧納僧:釋來定

述於靈巖山寺般若堂

淨土法門實修要訣

唯此最大了生死,重中之重保信願。

穩中有增看持名,破釜沉舟斷執情。

以下對此偈頌逐句消釋:

一、 唯此最大了生死

佛出現世間,為欲利樂眾生,惠以眾生世間、出世間兩種利益。然以世間利益為方便,出世間利益為究竟。觀佛本意,尚不願以小乘化城安置眾生,何況人天有漏之果報呢?

所以,我們修行要遵從佛意,不違佛心本意,要立修行之志,發堅定出離之心,誓願於今生了生脫死,誓願於今生往生極樂剎土。

我等凡夫眾生,於無量劫來沉淪六道苦海,頭出頭沒不能出離,生老病死恆常相伴,愛別離苦扯痛肝腸,怨憎會苦觸惱自他,求不得苦唯留怨嗟,五陰熾盛苦焚燒身心。《俱舍論》中說:「四洲四惡趣,六欲並梵天,四禪四空處,無想五那含」。

這三界中的二十五有,一一無不是苦。細說之,三界之內苦楚無量,縱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依然有行陰遷流之苦和報盡墮落之苦。

佛在《法華經》上講:「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我們的生存空間就像多年的朽宅,又遭大火,地面上又滿是毒蟲猛獸,而我們則像年幼的孩童,不知身處險境,依然在其中嬉戲耽玩。

諸佛慈悲體同,,皆以種種方便勸導、引誘眾生離**宅,引至清淨佛地。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

我等幸得人身,又聞此殊勝法門,若不珍重修持,失卻了往生的利益,那實在是一大憾事!

淨土法門既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從理性修起,可生起甚深智慧型,從感性修起,可觸發無量悲心。從我個人經驗來講,學則理事並重,修則更多的注重修持的感性化、人性化。

淨土法門的本身就是一首壯麗的詩篇!此淨土肇始於阿彌陀佛的悲壯大願,形成於阿彌陀佛無量劫來的刻苦修行、利他的無私奉獻,方得成就現今的極樂淨土。而淨土寶光流泉,妙雨德風等,又豈是娑婆世界粗陋景色可比擬?

更何況彌陀憶念我們這些流浪的遊子,十劫以來一直都在殷切地守望。只要我們真誠呼喚一聲,就可以走出三界火宅,和阿彌陀佛憶念我們之念相應,就路還家,永離異鄉漂泊——此為自利,為了自己解脫生死而念佛。

《無量壽經》的宗要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麼,菩提心應如何發起呢?應緣無量眾生之無量苦惱,發「眾生無邊誓願度」之願心;緣眾生由無量的煩惱為因,而造作無量惡業,故應發「煩惱無盡誓願斷」之誓願;緣眾生由無量的惡業召集無量的苦果,為滅除眾生無量的苦果,故發「法門無量誓願學」之願心;緣眾生沉淪無盡輪迴,不知出離之道,迷自心者,流落三界,悟自心者,五住地惑未盡,變異生死未亡,為度盡九法界眾生而發出「佛道無上誓願成」之大願。

但是在娑婆世界成就此四弘誓願著實不易,積劫難成。如以藏、通、別、圓四教來論,藏教菩薩修行需經三大阿僧祇劫,廣修六度萬行。功德、智慧型圓滿之後還要經一百大劫積累福德,以莊嚴相好。

通教則頓根與藏教類似,利根人可轉入別、圓二教。別教人修次第三觀,末法眾生,僅破見思惑之空觀就難以成就,何況破塵沙惑之假觀和見中諦理之中觀?圓教說理簡單,但是修證還是很艱難的。

天台宗的祖師智者大師,一生僅證到圓教的相似即佛位,也就是外凡五品位,煩惱絲毫沒有斷除,只是伏住而已。蕅益大師臨終示偈「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說明他的所證是圓教的名字即佛位,親見中諦之理,見地與佛同齊,但是煩惱還沒有真正的伏住,何況斷滅?

溈山禪師說:「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道決定可期」。意思是說,禪宗裡所說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只是出離生死的第一步,如果能夠生生世世嚴持戒律,相續修行,這樣成佛才有希望。

由此可見,通途教法無論是權法還是實法,對於我們普通的修行者來講,都是難於上青天。自己佛道不成,利益眾生的四弘誓願就無法實現。所以,發真實菩提心者,就是要確保四弘誓願的早日兌現。

因此,急需往生極樂世界,以了脫自己的生死,並在極樂世界快速成佛。

依《阿彌陀經》可知,我們念佛人一經往生,均可證得三種不退:

一、位不退——「位」是指聖位。這個階位至少是證初果的須陀洹,須陀洹八十八使見惑斷盡,預入聖人之流。

二、行不退——「行」是大乘行。斷見思二惑之後,進斷塵沙惑,塵沙惑斷除,大乘利他的心行永不退轉。塵沙惑不是自己的煩惱,而是眾生有無量多,一一眾生又各具無量的煩惱,這些煩惱多得不可計數,如塵若沙。

菩薩不能詳知眾生如塵若沙的煩惱,不知道每種煩惱應用什麼樣的方法對治,不能具體解決眾生的煩惱,所以稱為塵沙惑。為了教化無量的眾生,對治眾生無量的煩惱,所以菩薩要學習無量的法門。舉個例子來講:

乙個醫生**過程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要知道病人得了什麼樣的病,第二要知道這種病需要什麼樣的藥來**,第三要有方法,讓病人把藥吃下去。菩薩教化眾生也是這樣,首先要知道所化之機有什麼樣的煩惱,然後要知道應以何種法來教化,最後是因機施教,使眾生煩惱解除。在娑婆世界斷塵沙惑甚難甚難,首先要修空觀斷見思惑之後,進修假觀,假觀成就時才能破塵沙惑。

而到了極樂世界一切圓具,當下具足教化眾生的一切善巧方便。

三、念不退——「念」是證入中諦之理,安住圓中正念。別教修空、假二觀成就之後,進修中觀,破一品無明惑,證一分法身,中道理顯,永不失中道正念,心心流入佛的圓滿果覺海。圓教則三觀一心中得,非歷次第。

既然圓具三不退,又具有無量的壽命,一生絕對可以成佛,對於這一點,是毋須置疑的。

為什麼到了極樂世界就不會退轉呢?得生彼國,有五因緣不退。哪五種呢?

一者,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故得不退。

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進不退。

三者,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唸法念僧之心,故不退。

四者,彼國純諸菩薩以為良友,無惡緣境。外無神鬼魔邪,內無三毒等,煩惱畢竟不起,故不退。

五者,生彼國即壽命永劫,共菩薩佛齊等,故不退。

以具有以上五個原因,所以往生淨土得不退轉。

省庵大師曾經說:「求生淨土,總攝一切菩提、誓願,及十方三世一切佛法,無有遺餘。」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能發往生淨土的心,即是發菩提心,能往生極樂世界,亦即成就四弘誓願,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是利他,真實利益一切眾生。

因此,無論是求自己了生死,還是為了幫助眾生了生死,都應堅持道念,修持淨土。

二、 重中之重保信願

信和願是駛往彌陀大願之海的船和風帆,而娑婆修行進一退九,久修成怠。初心易退,信願消退時卻不易察知。因此,修行淨土法門,一定要經常照顧自己的心念,時時反省自己,堅決不能使信願退失。

我們淨業行者,時常都應捫心自問:我此時的心與何法相應得多?與何法相應得猛?

阿彌陀佛在我心中只是一種信仰的物件,還是真正把阿彌陀佛作為我們生死的依託?我們每天念佛到底是工作還是功課,或者是生死苦海中奮力一搏的攀爬?念佛時到底含有多少的宗教情懷?

僅僅是一串生硬的念珠,一句枯燥的佛號?還是將佛號視為夜航的燈塔,生命的真實皈依處?可曾深切體會到阿彌陀佛十劫以來一直呼喚著我們?

而我們又是否迫切思歸?

我們能發起對淨土的信願之心非常難得,一定要保護好,不要在五欲六塵境中漸漸退失。也一定要經常觀察自心,若發覺退失,馬上發慚愧心,責心懺悔,使之恢復。在保持信願的基礎上還應令信更深,願更切。

用赤子之心去理解阿彌陀佛度生的本願。如一眾生未得度,我佛終宵有淚痕!佛本無心,何來淚痕?

佛本無心,以眾生心為心,見一眾生沉溺生死苦海,即觸動佛的大慈悲心。

我以前寫過一副對聯,上聯是:「母憶遊子望眼欲穿」,下聯是:「我念彌陀歸心似箭」。

文句雖是粗劣,但是裡面卻感性地說明了眾生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的道理。暮雲深處是鄉關,歸心殷切箭離弦。千山不隔鄉音近,母在村東盼兒還。

阿彌陀佛如慈母,由始至終都在企盼著遊子的回歸。眾生念念有思歸之心,即與阿彌陀佛的大悲心相應相冥,最終回歸真實的家鄉。

信心的反面即是疑心,念佛人應斷三種疑心——疑佛、疑法、疑自。

「疑佛」則懷疑釋迦所說誠諦之語,疑十方諸佛的舒舌讚嘆,疑彌陀的大悲願力。

「疑法」則懷疑念佛往生一法的殊勝、方便與快捷,不必廣修六度,一句佛號具足六度萬行。

蕅益大師說: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

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

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

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型。

淨業行人由於疑法,所以修行很夾雜,什麼叫夾雜呢?覺名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中說:凡是修行淨土的念佛人,最忌諱的是夾雜。

夾雜就是又誦經,又持咒,又做法會,又喜歡說些沒要緊的禪,又要談一些吉凶禍福、見神見鬼的話,這些都是夾雜。既然夾雜,心就不專一;心不專一,往生見佛就難了!這樣豈不是將今生了生死的事落空了嗎?

你如今一概都不要做,只緊緊執持一句阿彌陀佛,期望往生極樂世界。日久功夫成就,方不致於錯過此生。

喜歡夾雜的人,都是對一句佛號的真實功德,持念的利益信心不足。《觀無量壽佛經》中這樣說:「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

對這段**,善導大師在《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讚》中這樣解釋:「相好彌多八萬四,一一光明照十方。不為餘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

萬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為尊……」

為什麼佛光普照十方世界,卻唯獨攝受念佛人呢?其中有什麼深意呢?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貼疏》中回答了這個問題:「此有三義:

一明親緣。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

二明近緣。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

三明增上緣。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系,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疑自」則是有些人對自己往生的信心不足,認為自己業障深重,冤親債主眾多,無法順利往生極樂,認為自己無始劫來造作的惡業太多,僅念佛號是無法消除的,乃至於臨終十念也無法往生。這樣以疑心念佛,是往生淨土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礙。

智者大師在《淨土十疑論》中說:如今用三種道理來比較,臨終念佛力量的輕重,並不在於念佛時間的長短和持名數量的多少。

淨土法門之鑰

淨土法門之鑰.txt老公如果你只能在活一天,我願用我的生命來延續你的生命,你要快樂的生活在提出分手的時候請不要說還愛我。淨土法門之鑰 華藏祖師開示 淨土法門之鑰 又名 淨土心要 淨土宗 屬密宗蓮華部心要,在印度本有此法門,但未開宗。中國淨土宗則由東晉慧遠法師依經 發起念佛法門而開宗。淨土宗本有三經 ...

淨土法門的修行

海濤法師 淨土法門的修行 護眼色 綠橙棕黑字型 粗體大中小作者 海濤法師發布時間 2010 12 3 22 05 46 繁體版 淨業修持的助行 三皈五戒是入佛法的初門 三皈五戒,為入佛法之初門 修餘法門,皆須依次而入。況即生了脫之至簡至易 至圓至頓之不思議淨土法門耶?不省三業,不持五戒,即無復得人身...

淨土法門顯密共同的法門

2013年12月20日 15 42 生命這齣戲 作者 希阿榮博堪布 無有勝此之功德,無有更深之教言,乃是吾之根本法,精進修持勿捨棄。喬美仁波切 極樂願文 希阿榮博堪布 菩提洲 麥彭仁波切在 淨土教言 中說 憶念阿彌陀佛和希求往生極樂世界,此二者最為重要。憶念阿彌陀佛就是在明觀福田和積資淨障,希求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