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經濟學 整理

2023-02-06 15:15:05 字數 4635 閱讀 1330

城市中土地位置與**關係

1各種經濟活動和生活活動對土地位置都有要求,土地位置的優劣直接影響其所有者或使用者的經濟收益、生活滿足程度或社會影響,因此土地位置不同,**有較大差異,尤其是城市土地,其**高低幾乎為位置優劣所左右2土地**與位置優劣成正相關。土地位置優劣的形成,一是自然地形的限制,二是後天人工的支配 3土地位置優劣的判定標準雖然因不同的使用型別而有所差異,但在一般情況下,凡是接近經濟活動中心,要道通口,交通流量較大,有利於商業高度發展的地帶,地價一般較高;反之,閉塞街巷,郊區僻野,地價一般較低。

城市空間結構的三大古典模式

同心圓模式:2023年伯吉斯,城市內部空間結構以不同用途的土地圍繞單一核心,有規則的從內到外擴充套件,形成圈層結構。這一順序以中心區為核心,由內向外,由五個同心圓組成,在巨集觀效果上,基本符合單中心城市。

扇形模式:霍伊特2023年,利用租金的高低作為住房質量的象徵,證明各類城市居民居住用地趨向沿主要交通線路和自然障礙物最少的方向由市中心向市郊呈扇形發展。

多核心模式:麥肯齊2023年,後由哈里斯、烏爾曼於2023年加以發展,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中會出現多個商業中心,其中乙個主要商業區成為城市的主要核心,其餘為次核心。多核心模式基於地租理論,支付租金能力高的產業位於城市中心部位,認為城區內土地並不是均質的,所以各土地利用功能區的布局無一定的順序,功能區面積大小也不一樣,空間布局具有較大的彈性。

如何理解主導產業?如何確定

主導產業是指在一國經濟發展的某階段,對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的產業。隨著工業化階段,主導產業是更替變化的。

確定城市的主導產業應確認是否具有以下特性:第一,主導產業必須與區域經濟發展階段與發展水平相適應。第二,應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市場潛力大,輸出前景光明。

第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第四,產業關聯效應強。

主導、優勢、支柱產業的比較

優勢產業是指那些在當前經擠量中其產出占有一定份額,執行狀態良好、資源配置基台理.資本營業教率較高,在一定空間醫域和時閱範圍內有較高投入產出比率的產業。在產業壽命週期曲線中,優勢產業一般處於發展期的中後期到成熟期的中期這一區間,它對整個經濟的拉動作用處於或即將處於鼎盛時期,同時也處於後勁不足的衰退期前夕,它對經濟的帶動期已經很短暫了。優勢產業強調資源的天然稟賦、資源的合理配置及經濟行為的執行狀態。

只有當他們都得到了比較好的結合.才有可能形成優勢產業。 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都屬於輸出產業。但主導產業的前後向關聯大。

支柱產業不一定是輸出產業。支柱產業嚴格來說仍屬於優勢產業的範疇.但優勢產業不一定都能成長為支柱產業.因為,它更強調某一產業在整個經濟總量中所佔的份額及其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一種或一類產業要演化成為支柱產業,必須經歷乙個漫長的生長、發育競爭、淘汰、成熟的過程,只有那些經過殘酷競爭而生存下來且得到不斷壯大,其經濟規模在區域經濟總量中占有較大份額的產業.才有可能成為一定區域中的支柱產業。

從理論上如何確定最優城市規模

從理論上來說,如果聚集的利益>聚集的成本,那麼聚集過程就會繼續,城市規模不斷擴張,知道兩者相等為止;已聚集成本>聚集利益,那麼滿足理性假設的各種行為主體就會開始遷移,從而出現分散過程,城市規模收縮,同樣直到兩者相等時停止。

市民角度:居民對城市的滿意程度主要取決於兩方面:居民的收入與支出。居民支出曲線與收入曲線兩者正向差值(收入大於支出)極大時的城市人口規模即市民角度的最佳城市規模。

企業生產角度:能獲取最大利潤的城市人口規模為最佳,即總收益tr減去總成本tc的值為最大時,為最佳城市人口規模。

如何解釋城市化?怎樣測度

城市化是指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後,農業活動比重逐漸下降而非農業活動的比重逐步上公升的過程。城市化首先是城鄉關係的轉型,標誌是城市在社會經濟生活中逐漸佔主導地位。城市化是乙個動態的過程,而不是乙個靜態的結果。

城市化過程所涉及的領域和包含的內容是多元化的。

城市化的三種基本形式: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空間形態上分外延型城市化和飛地型城市化);就地型城市化。

關於城市水平的測度,主要使用主要指標法,不採用綜合指標法,通過幾個最具本質意義,最具象徵性,而且便於統計分析的個別指標來反映和描述城市化水平的測度。1.土地利用指標:

計算一定時間內非城市性地域(農、林、牧業用地等)轉變為城市地域(如

二、三產業用地)的比率。2.人口指標 a城市人口比重指標 b非農人口比重指標

用比較利益理論、規模經濟和聚集經濟原理來解釋城市形成

比較利益:城市形成的第一源動力,是建立在區域分工基礎上的**比較優勢所帶來的經濟利益。比較利益只有存在交換的基礎上才會產生,分工——規模經濟——商人產生——商人在運輸地點集合起來,形成集市,最終導致早期城市產生。

規模經濟可以說大多數城市的出現均源於大規模活動的經濟利益,比較利益僅為社會分工和**中心的形成提供了可能,而規模經濟則為人口和經濟活動的地理集中提供了市場動力。

聚集經濟為城市的形成提供了直接推動力,他使多樣化下的廠商、居民及相關組織單位得以聚集,推動城市的形成並使之不斷膨脹的根本力量。

城特徵和分類,形成動力和機制

城市不是眾多人和物在地理空間上簡單的疊加,而是乙個以人為主體,以自然環境為依託、以經濟活動為基礎、社會聯絡極為緊密的有機整體,有自身的成長機制和執行規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密集性(物質與精神的密集)高效性(高效率與高效益)多元性(多功能與多樣型)經濟上的非農性(城市的經濟特性)

人口規模(超大城市(非農業人口200萬以上)特大城市(非農人口100萬以上),大城市(50-100萬),中等城市(20-50萬)和小城市(小於20萬非農人口)); 行政區劃分(省級、副省級、地級市、縣級市);城市的主要職能(工業城市,交通港口城市、省和地區的中心城市、縣鎮和特殊職能的城市)

影響因素:人口因素、政策、經濟、地形地貌因素、資源因素。

動力:比較利益,規模經濟和聚集經濟。機制:習俗機制、市場機制、計畫機制

研究物件、學科性質和研究內容

研究物件:城市經濟學是以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城市,主要研究城市發展的規律、城市經濟活動的特徵及其發展、演變的規律。

學科性質:從城市經濟學的研究物件可以看出,它與社會經濟科學、城市科學、城市地理學和工程技術科學的關係均較密切,是介於上述學科之間而存在與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因此,城市經濟學具有邊緣學科的性質。

城市經濟學是適應城市經濟發展需要,繼西方微觀經濟學和巨集觀經濟學之後,新產生的屬於中觀性質的應用經濟學。

研究內容:巨集觀:主要研究城市化現象的實質和基本規律,城市化發展趨勢及其**,城市化機制、道路和程序等方面的內容。

還包括對城市化規律研究;對於不同時期中國城市發展的動力和城市化機制的構成特點、經驗、教訓等方面的理論**;中國城市化程序與特徵分析;中國城市化道路研究;關於經濟區、城鎮體系與中心城市研究等。微觀:側重於研究城市內的各種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包括研究城市經濟的發展、結構、規模,建設與規劃,人口與就業,環境與生態,土地開發與利用,基礎設施與市政公用設定等方面的內容。

具體地說,包括對城市發展經濟的研究,城市經濟政策對其在發展上的引導作用,資金環境與城市發展以及消費結構對城市發展之影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城市建設等;還包括對城市經濟結構的研究,剖析城市經濟結構的組成,重點研究城市產業結構的構成、分類與優化,城市流通結構的主客體、中介以及商品流通、資金流通和技術流通的內涵與結構等;還有城市空間結構,其概念定位、理論模式以及影響城市空間的經濟機制。

如何理解城市競爭力?怎樣評價

城市競爭力是指乙個城市在國內外市場上與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自身創造財富和推動地區、國家或世界創造給予更多的社會財富的能力。

測度指標:1.綜合經濟實力2.資金實力 3.開放程度4.人才及科技水平5.管理水平6.基礎設施及其住宅

經濟人口城市**方法?優缺點

方法一,時間序列模型或趨勢外推法優點:不涉及相關要素,僅從人口發展的自身規律進行**,不存在系統誤差,又可以避免因相關因素資料採集過程中的誤差和分要素組合**中的**誤差累加。缺點:

存在人口資料蒐集過程中的誤差和使用時間序列模型產生的誤差。

方法二,福利公式或指數函式法缺點:年增長率不好確定,且**期不能太長。

方法三,分要素組合**法優點:可以簡單地根據總出生率和總死亡率推算未來出生和死亡人數。 缺點:

不考慮人口性別、年齡構成的變化,及其對總出生率和總死亡率的影響,不能如實反映人口未來發展。

方法四,人口年齡移演算法 (需求的資料量很大,通常是建立在人口普查資料基礎上)

可持續發展?尤其是城市注意的

a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人類需求和慾望的滿足是發展的主要目標。一是本代人的公平;二是代際間的公平;三是公平分配有限資源,目前的現實是,佔全球人口26%的發達國家,消耗資源、鋼鐵和紙張等佔全球的80%。

b可持續發展的可持續性。可持續性主要是指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不能超越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資源、環境、全球可持續發展。

c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性。可持續發展作為全球發展的總目標,所體現的公平性和持續性原則是共同的。並且,實現這一總目標,必須採取全球共同的聯合行動。

城市:1.資源角度。

城市可持續發展是乙個城市不斷追求其內在的自然潛力得以實現的過程,其目的是建立乙個以生存容量為基礎的綠色花園城市。沃爾特也認為城市要想可持續發展,必須合理的利用其本身的資源,尋求乙個友好的使用過程,並注重其中的使用效率,不僅為當代人著想,同時也為後代人著想。兩位學者從城市發展的基礎—資源這一角度入手,著重說明了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程度間的平衡,是可持續必須遵循的乙個原則。

2.環境角度。城市可持續發展是其公眾應不斷努力提高自身社群及區域的自然、人文環境、同時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的過程。

恰林基在談到越來越重要的城市問題的時候,指出絕對不能隨意把這些環境問題留給後代或者更大範圍,甚至全球,這是一種責任和義務,他從這一特性出發稱可持續城市為責任城市。

城市經濟學複習內容2023年

城市經濟學複習內容 2015年 不要求的部分 p8 二 我國設市及鎮的標準 p40 公式不要求,但其他都要求 p77 五 中國城市化水平的 p88 98 第二節第三節 p118 123 第四節知識經濟對城市經濟結構的挑戰 p134 圖6 6 p137 141 第三節城市的流動人口 p141 144 ...

城市經濟學城鄉規劃專業教學日曆

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教學日曆 課程實施計畫 課程名稱城市經濟學開課學院 部 建築管理學院開課學院院長 部主任簽字 週數 16 周 教材名稱 城市經濟學 主編譚善勇出版日期 2013年8月第二版講課 30 學時 主講教師晉書元輔導教師習題課 2 學時 建築管理學院城鄉規劃專業 2014 年級班輔導員上...

管理經濟學 2628 整理

管理經濟學 緒論 p3 管理經濟學的物件和任務 一 管理經濟學的研究物件,以及與微觀經濟學之間的聯絡和區別 p3 p4 識記 答 管理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如何把傳統經濟學的理論和經濟分析方法應用於企業管理決策實踐的學科。管理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共同之處在於它們都把企業作為研究物件,都研究企業的行為。為了...